ofo大敗局

ofo大敗局

ofo最近的情況讓我想起一個場景:長下坡的車剎車失靈之後,司機還猛加了一腳油。

在創始人戴威發了一封公開信,承認企業面臨著困難,表了各種決心和態度之後,ofo的困境被媒體反覆報道,其中退押金這個環節有困難和滯後這個點被屢屢提及,隨後,不知道是產品經理故意還是真的無意的,在退款界面加上了一個排隊人數的數字,突然就引爆了社交網絡,排隊退款人數幾天之內就突破一千萬,直奔更大的數字而去。

這是一個完美的“擠兌”案列,最重要的兩個引爆點,都是由ofo自己引爆的,本來媒體的零星報道,隨著戴威的公開信,引發了各種媒體的一波高強度的報道和圍觀,本來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徹底公開化了,因為媒體的報道,更多的人去退押金退不到,媒體又更加強報道這一軟肋,於是基於“負(gao)責(bu)任(dong)”的出發點,他們在退款界面上加了一個排隊數,徹底的把這一數字公開化,引起了圍觀、獵奇、恐慌等複雜的公眾情緒。退款的排隊人數從1-2百萬,馬上就到1-2千萬,然後上升成為一個社會事件。

覆盤這一過程,完美的犯了所有不應該犯的錯。以後在商學院的企業公關和商科歷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是作為失敗案列。

媒體在挖掘ofo失敗的原因,一些人是事後諸葛亮說我早說過ofo不行。一些則是試圖從商業模式、團隊能力等方面去分析,還有的挖出了馬化騰在朋友圈的回覆,他的意見是ofo失敗是因為股權設計時的“一票否決權”,然後媒體又去挖掘這個內幕,覆盤ofo發展過程中的數次各方行使一票否決權的八卦,比如開始時戴威否決了ofo和摩拜的合併,引發了投資人朱嘯虎的不滿,最終把股份賣給了滴滴和阿里,阿里進入後否決了滴滴收購ofo,引發滴滴不滿,滴滴之後否決了阿里增資,徹底斷了ofo的現金流,隨後ofo就沒有過大額資金進入,最終走到今天。

一個完美的囚徒困境的模型。

我是一個重度的共享單車的使用者,所以去年媒體熱炒中國新四大發明裡就有共享單車時,很多人不以為意,我卻深以為然,雖然這個商業模式因為惡性競爭的原因把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商業形態最終推遲並鎖死成今天的這個局面,但是我作為重度用戶,我對這個行業始終充滿好感,並且希望他健康蓬勃發展。

共享單車這種模式能夠突然快速風靡,除了顯見的那幾個原因,比如移動互聯網和支付作為基礎設施的普及、風險投資對於新商業模式的角逐、巨頭們對於競爭的鬥志和對掉隊的恐懼等等之外,其實有一個原因很少被媒體提及,那就是共享單車最大的競爭力,其實是公共資源的免費使用。

最簡單的就是任意停放這一點,這點是這一模式能夠風靡的最重要原因,這些隨便可以停放的區域大部分都是公共區域,能夠免費使用這些區域,才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力,假設每一個區域都需要企業們自己付費去租賃或者購買固定的停放區域,這一模式的吸引力馬上就十不存一。不相信你看看昆明街頭的公交公司投放的那些固定存放的自行車使用率就知道了。

可以在公共區域停放帶來了很多城市問題這個今天暫時不討論,但是被忽視的另外一點我覺得值得今天單獨說一說:公共區域的管理權屬於政府,新事物的出現,政府的態度是先看一看,觀察一下再說,而不是因為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就一棒子打死,這就是對待創新最好的態度。

很多人和很多媒體說我們政府對待創新支持不足,對此我是不太同意的,最近20年來無數新商業模式的出現和爆發,其實背後都有政府的默許、支持、鼓勵的影子,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

新事物出現之後,先默許,讓子彈飛一會,然後再進行規範化管理,所以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網約車、共享單車這些模式,都是遵循了這一規律。當然這一過程是伴隨著泥沙俱下的,比如P2P也是這一過程的產物。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客觀判斷和評價即可。

ofo走到今天,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故事,今天排隊擠兌的人、退不出款而謾罵的人,都是受益於這一商業模式的用戶,為什麼走到這一步?從讓人感激到讓人謾罵,過程令人感嘆。

很多媒體都在感慨,ofo和戴威錯過了委身於巨頭或者合併的機會機會,但是對於ofo和戴威來說,今時今日是失敗,委身於巨頭和合並就不是失敗了嗎?

其實,戴威和ofo這一完美犯錯的過程,一年以前我一模一樣的犯過一次,曾經受益於你的用戶,變成圍觀你、嘲笑你、調侃你、謾罵你的人,變臉只需要一瞬間。人性之複雜,不經歷永遠不能明白。

可惜了那腔熱血,灑在了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