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立人而後凡事舉”,所謂的“立人”首在培養公共精神,涵養公共文明,提升公共素養,用現實的語態便是涵養公共意識。而佇立在文明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探討大眾層面的利益訴求,更應深化公共意識的現實內涵。
涵養公共意識,成就“己欲立而立人”的思想境界。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站在現實的視角,便是一種先人後己,利己及人的思維觀念,用現實的語態說就是指在公共空間裡不“自說自話”,考慮他人的感受,釐定自身私權利的行為邊界。然而反觀當下,無論是在公共空間表達時的無忌,還是行為交往中的無禮,在過分強調“以我為中心”的行為準則中,“利己精緻主義”被過度扭曲,私權利被過度解讀,成為了個人思想意識,公共素養提升亟需跨越的“現代化門檻”。因此,只有涵養公民的公共空間意識,涵養自由與責任相平衡的表達倫理,才能真正實現“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思想境界。
涵養公共意識,破解“陌生人社會”的現實冷漠。從傳統的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傳統的鄉村倫理向現代的職業文明轉向,社會的形態正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而在新的文明規則還未完全建立,核心的價值形態還未深入人心,傳統的人情倫理逐漸降溫,現代犬儒式的冷漠逐漸籠罩社會,使“不相信”成為了社會的常態,“相信”成為了社會的病態,也使社會運行的成本不斷增加,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故此,只有通過涵養公共意識,構築現代社會的信任紐帶,才能消除現實社會的精神冷漠和情感焦慮,最終讓現代社會情感升溫,思想昇華。
涵養公共意識,構築“人人相善其群”的大國之夢。誠如梁啟超所說:“欲維新吾國,當維新吾民”,也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講,“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在於其國庫富足,不在於其城池的堅固,也不在於其公共建築的華麗氣派,而在於其公民的教養,在於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都直指成就大國夢想,展現大國名片,彰顯大國風範,關鍵在於公民點滴行為間,舉手投足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亞瑟史密斯”的感慨,還是現實中諸如“盧浮宮外水池泡腳”現象“頻頻走紅”,或是青年一代遭遇的傳統文化失根危機,都不斷深化著中國難成大國的“刻板印象”。有鑑於此,只有立足公民意識的涵養,推進國人“觀念現代化”,才能真正構築“人人
相善其群”的大國之夢。深位於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無私成其私”的處世智慧,定位於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唯有以涵養公民公共意識為支點,才能真正成就個人“己欲立而立人”的思想境界,破解“陌生人社會”的現實阻礙,構築“人人相善其群”的大國之夢,共築“你我他”和諧共處的社會美景。
閱讀更多 六盤水中公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