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王昌齡

我在紹興偷著樂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山陰道上桂花初,

王謝風流滿晉書。

曾作江南步從事,

秋來還復憶鱸魚。

中唐詩人羊士諤,山東泰山人,他的詩,真實而有文采,讓人喜歡,比如這首寫紹興的《憶江南舊遊》。

東晉王謝家族,他們在紹興的風流雅事,成為中國最具審美魅力的文化符號。大唐盛世時,像羊士諤一樣,來此訪今問古、體驗生命的大咖們,如過江之鯽。

王昌齡來紹興,隱約迷離,彷彿是輕輕地來,悄悄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在唐詩之路的背影,常常被忽略。但從他留下的幾首詩歌中,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在紹興,他與姑娘們偷著樂,過了一段平生最愜懷的日子!

本期,古古閣講講他的故事。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紹興蘭亭荷花

01

寫七言絕句,李白都得讓他三分

王昌齡一輩子沒做多大官,在八品九品間徘徊。729年,29歲的他中了進士,之後,相繼任過秘書省校書郎、汜水尉、江寧丞、龍標尉等職。才華很大,官為什麼這麼小?因為他生不逢時。

737年,喜歡直言而又執拗的宰相張九齡,越來越不得唐玄宗的歡心,在奸臣李林甫的攛掇下,玄宗罷免了張九齡。張九齡被罷相,朝廷之士皆只管自保,無敢直言者。李林甫大權在握,獨斷專行。王昌齡對張九齡被罷相表示同情,幫他說話,紹果忙沒幫上,自己倒絆進去,遭貶嶺南。至739年,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齡才由嶺南北返長安。

740年,王昌齡離京赴任江寧丞。後因繼續不願與李林甫合作,多年後,再貶龍標尉,步入蠻荒之地。

官雖然不大,但情懷不小。王昌齡年紀輕輕時,就四方遊歷,見多識廣,七言絕句寫得十分精湛,境界高遠,被尊為“七絕聖手”。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的邊塞詩,充滿英雄氣質,字字鏗鏘作響,震撼人心。:

且看《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再看《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

這些邊塞詩,首首縱橫捭闔,字字玉盤珠落,勁健奔放,深沉蒼鬱,足可為唐詩壓卷。詩歌史上,王昌齡發出了盛唐先聲,我們光從七絕來論,李白都得讓著他。753年,丹陽進士殷璠編選《河嶽英靈集》,共收24位詩人作品,王昌齡的選詩最多,共16首,李白只選了13首。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鏡湖溼地十里荷塘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鏡湖溼地走秀 柯小微攝

02

一生講情義,朋友圈很強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們知道王昌齡,大部分人就是因為這首《芙蓉樓送辛漸》。那時,他正擔任江寧丞,也就是在今天的南京做個八品小官。他送六辛漸北上,從今天的南京送到鎮江,再一起飲酒到天亮,難捨難分。臨別時,還再三叮囑辛漸,帶信給洛陽的親朋好友,自己在江寧好著呢,玉壺冰心,不愧天地,大家不要擔心。

無論到哪兒,王昌齡都很重情。所以,他的朋友圈很強大。李白、岑參、高適、王之渙、王維、孟浩然……當時,與王昌齡同時代的有名詩人,不管性格和地位如何,幾乎都與他有親密來往,郊遊、賦詩、對酒,逍遙於湖光山色。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與他相處呢?就因為王昌齡雖然蔑視權貴、不拘小節,但對真正的朋友,他卻是坦率、真誠而重感情。

來自山陰的崔國輔,在長安時,王昌齡與他結下深厚友誼。崔國輔進士及第,離開京城,擔任山陰縣尉後。沒過幾個月,王昌齡對他很思念,寫下《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幾個月不見,就如此思念老友,足見其友誼純真。

到龍標後,王昌齡與長安的高朋貴友們接觸得少了,與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接觸得多了起來。王昌齡對待這些小人物,依然情深似海。他曾寫過一首絕句,叫《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首詩寫得耐人尋味,我們能體驗到王昌齡的至深用情。王昌齡在詩中對朋友說,哎呀,我們兩個一水相通,還是很近的,我這裡颳風,你那兒也會颳風,我這兒下雨,你那兒也會下雨,我這兒明月當空,你那兒也就明月當空,所以與你相別,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難過。

話是這麼說,但畢竟是遠隔兩地,難於見面了。王昌齡並不是真的不難過,也許是朋友先難過了,所以他強壓內心別緒,積極地寬慰朋友,這既蘊涵了彼此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味道,更體現了王昌齡體貼入微的深情。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古龍標,今天的湖南黔州古城

03

有女人緣,是唐朝各類小姐姐的知音

王昌齡的邊塞詩豪氣幹霄,而他的女人詩又是柔腸百結。

一個人,要獲得別人同情與善待,自己首先得同情和善待別人。王昌齡最有慈悲之心,他憐人勝過憐自己。女人心最敏感,她們不一定需要大富大貴,但一定需要愛與同情。王昌齡人帥、詩好、懂音樂,柔中帶剛,充滿正氣,細心體貼,是女人們最好的傾訴者,所以,在唐朝,他是各種小姐姐們的知音。

全唐詩人中,王昌齡是把女人寫得最動人的一個。他流傳下來的180餘首詩歌中,有25首寫女人,細膩、生動,饒有趣味,成為他詩歌的一大亮點。他筆下的女人,有皇帝妃嬪,有達官貴婦,也有平民百姓。王昌齡總是選取其中一個細節著筆,委婉曲折,小中見大,獨闢蹊徑,形象生動。作為男人,來寫女性,沒有很好的女人緣,絕對寫不出那麼情韻悠長的女人詩來。

比如,他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再看《青樓怨》:

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夜愁。

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你看,他筆下的貴婦人,可愛、漂亮、有修養,本應有很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在春天裡,她們都愁苦、孤單,只有望春思人,因為夫君遠征了。王昌齡是個仁者,他是反戰的,這閨怨詩的背後,深意存焉。

再讀讀他的宮怨詩,《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再來一首,《西宮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

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宮中的妃嬪,在紙醉金迷的物質掩蓋下,失寵、妒忌、寂寞,恰如籠中鳥。你看,這些詩,都用思深婉,刻畫女性心理細緻入微,把深宮之火一爐一爐地端了出來,表達對皇權的控訴,對宮女的同情。

這樣的王昌齡,能不招女子喜愛嗎?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紹興快閣荷塘

04

滿含喜悅,與紹興姑娘偷著樂

深受女子喜歡的王昌齡,也曾經在當時的越地,與姑娘們打成一片,偷偷地過了一段放懷暢達的好日子,每一天都充滿著自由、美滿與幸福,簡直是實現了他的人生理想。只是,這美好,太過短暫。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世界模特小姐在紹興安昌古鎮,是不是又現盛唐氣象。 柯小微攝


說王昌齡在紹興是偷頭樂,因為他旅越時,正處在江寧丞任上。由於清楚了朝廷的黑暗,他的滿腔熱情無處安放,於是靠寄情山水來排遣。今天,我們已很難知道他具體到了越地哪些點,只能大概判斷,在荷花盛開的季節,錢塘江、鑑湖、太湖等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有幸留存的四首詩越地詩,都指向這麼一群典型女子,她們漂亮多情,她們快樂溫婉,她們自由而帶著野性……

《浣紗女》: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採蓮曲》二首: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

來是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越女》: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

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

你看,這完全是一幅活脫脫的江南群豔圖。這裡只有鋪天蓋地的美,人與花爭豔,情與水相柔,心與天地自在。與宮府中那些妃嬪和貴婦人相比,他們沒有壓抑,沒有孤愁,沒有妒恨,沒有始亂終棄痛苦呻吟,只有踏實,只有自在,只有深愛,只有美意純真快樂無窮。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雲門寺荷花

王昌齡對越女的欣賞與稱讚,當然帶著刻意誇張的成分,他是刻意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熱烈情懷。王昌齡在江寧任上時,正是朝中奸臣們故意打壓、擠兌他的時候,誹謗正盛,說他不顧細行。所以,他在芙蓉樓送辛漸時,才會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浩嘆,這是憤懣,是表白,更是堅持與反抗。所以,他來越地時,心情應是無奈的、孤清的、灰色的,可是他筆下的詩歌,卻罕見地呈現出純情、快樂、唯美的節奏,對比鮮明,十分難得。

一個人,只有眼裡有美,心中有美,筆下才會有美。顯而易見,紹興沒有虧待王昌齡,他在這兒偷著樂了好一陣子。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05

遭遇小人,突然落個悲情結局

一個有才、孤傲而沒有地位的人,註定是坎坷的。在官場混跡這麼多年,再才華橫溢,也得不到升值,王昌齡肯定會失意。失意之後呢,就是疏狂,放浪形骸,就是對權貴的蔑視,不買世俗的賬。這樣,他就很容易因意氣用事而授人以柄,遭到那種沒有才德者的嫉妒和陷害。

其實,王昌齡沒有錯,他只是不願與黑暗為伍。在那個壞人遮天的歲月裡,深情善良的王昌齡,註定是個悲劇。

748年,五十歲的他,因不護細行、恃才傲物、直言犯上等罪過,被遠謫龍標,由八品江寧丞降為九品龍標尉。從此,在偏遠的湘西,王昌齡差不多呆到了生命的最後。為這事,好友李白曾寫詩,來安慰王昌齡:

楊花落儘子歸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安史之亂髮生後,戰火紛飛,哪兒都不太平。這時,不知是工作調動還是惦記親人要返家,756年,王昌齡離開了龍標。第二年,在安徽毫州,王昌齡因遭到刺史閭丘曉忌恨而被殺,人生莫名其妙以悲劇結尾,時年59歲。

閭丘曉殺了王昌齡後,得到了報應。

河南節度使張鎬,同時督統淮南諸軍事,與王昌齡友善。張鎬率軍平叛時,一次,叛軍圍困宋州,守軍告急,張鎬命閭丘曉一同趕赴救援。閭丘曉很傲慢,看不起張鎬,又怕戰敗對自己不利,於是故意逗留,誤了軍期,致使宋州陷入敵手。張鎬大怒,欲殺閭丘曉。閭丘曉討饒說,家裡還有老母在,請求饒命。張鎬指著他說:你殺王昌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他的老母由誰來養?閭丘曉無話可答,遂被杖殺,張鎬替王昌齡報了冤死之仇。

王昌齡一生,仕途一直屈居下僚,生命的結局更是讓人悲傷,但他的煌煌詩卷,彪炳千秋,以一種歷史的大美,展現著盛唐的精彩。千年之後的夜晚,在紹興,當我打開他的詩集,讀到他在此處留下的快樂篇章時,心頭飄過一絲欣慰,慶幸這裡的山水和姑娘,給了詩人美好的記憶……


王昌齡:我在紹興偷著樂


古古閣 生命如此美好,我們有情有義相守

講述最有情懷的故事

推薦最有歷史的風景

歡度最有味道的人生


作者簡介:古古,微信號LZLLZL9,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媒體工作人員,性樸拙,愛山水,愛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