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王昌龄

我在绍兴偷着乐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山阴道上桂花初,

王谢风流满晋书。

曾作江南步从事,

秋来还复忆鲈鱼。

中唐诗人羊士谔,山东泰山人,他的诗,真实而有文采,让人喜欢,比如这首写绍兴的《忆江南旧游》。

东晋王谢家族,他们在绍兴的风流雅事,成为中国最具审美魅力的文化符号。大唐盛世时,像羊士谔一样,来此访今问古、体验生命的大咖们,如过江之鲫。

王昌龄来绍兴,隐约迷离,仿佛是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在唐诗之路的背影,常常被忽略。但从他留下的几首诗歌中,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在绍兴,他与姑娘们偷着乐,过了一段平生最惬怀的日子!

本期,古古阁讲讲他的故事。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绍兴兰亭荷花

01

写七言绝句,李白都得让他三分

王昌龄一辈子没做多大官,在八品九品间徘徊。729年,29岁的他中了进士,之后,相继任过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龙标尉等职。才华很大,官为什么这么小?因为他生不逢时。

737年,喜欢直言而又执拗的宰相张九龄,越来越不得唐玄宗的欢心,在奸臣李林甫的撺掇下,玄宗罢免了张九龄。张九龄被罢相,朝廷之士皆只管自保,无敢直言者。李林甫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王昌龄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帮他说话,绍果忙没帮上,自己倒绊进去,遭贬岭南。至739年,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才由岭南北返长安。

740年,王昌龄离京赴任江宁丞。后因继续不愿与李林甫合作,多年后,再贬龙标尉,步入蛮荒之地。

官虽然不大,但情怀不小。王昌龄年纪轻轻时,就四方游历,见多识广,七言绝句写得十分精湛,境界高远,被尊为“七绝圣手”。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边塞诗,充满英雄气质,字字铿锵作响,震撼人心。:

且看《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看《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些边塞诗,首首纵横捭阖,字字玉盘珠落,劲健奔放,深沉苍郁,足可为唐诗压卷。诗歌史上,王昌龄发出了盛唐先声,我们光从七绝来论,李白都得让着他。753年,丹阳进士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共收24位诗人作品,王昌龄的选诗最多,共16首,李白只选了13首。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镜湖湿地十里荷塘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镜湖湿地走秀 柯小微摄

02

一生讲情义,朋友圈很强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们知道王昌龄,大部分人就是因为这首《芙蓉楼送辛渐》。那时,他正担任江宁丞,也就是在今天的南京做个八品小官。他送六辛渐北上,从今天的南京送到镇江,再一起饮酒到天亮,难舍难分。临别时,还再三叮嘱辛渐,带信给洛阳的亲朋好友,自己在江宁好着呢,玉壶冰心,不愧天地,大家不要担心。

无论到哪儿,王昌龄都很重情。所以,他的朋友圈很强大。李白、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维、孟浩然……当时,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有名诗人,不管性格和地位如何,几乎都与他有亲密来往,郊游、赋诗、对酒,逍遥于湖光山色。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与他相处呢?就因为王昌龄虽然蔑视权贵、不拘小节,但对真正的朋友,他却是坦率、真诚而重感情。

来自山阴的崔国辅,在长安时,王昌龄与他结下深厚友谊。崔国辅进士及第,离开京城,担任山阴县尉后。没过几个月,王昌龄对他很思念,写下《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几个月不见,就如此思念老友,足见其友谊纯真。

到龙标后,王昌龄与长安的高朋贵友们接触得少了,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接触得多了起来。王昌龄对待这些小人物,依然情深似海。他曾写过一首绝句,叫《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写得耐人寻味,我们能体验到王昌龄的至深用情。王昌龄在诗中对朋友说,哎呀,我们两个一水相通,还是很近的,我这里刮风,你那儿也会刮风,我这儿下雨,你那儿也会下雨,我这儿明月当空,你那儿也就明月当空,所以与你相别,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难过。

话是这么说,但毕竟是远隔两地,难于见面了。王昌龄并不是真的不难过,也许是朋友先难过了,所以他强压内心别绪,积极地宽慰朋友,这既蕴涵了彼此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味道,更体现了王昌龄体贴入微的深情。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古龙标,今天的湖南黔州古城

03

有女人缘,是唐朝各类小姐姐的知音

王昌龄的边塞诗豪气干霄,而他的女人诗又是柔肠百结。

一个人,要获得别人同情与善待,自己首先得同情和善待别人。王昌龄最有慈悲之心,他怜人胜过怜自己。女人心最敏感,她们不一定需要大富大贵,但一定需要爱与同情。王昌龄人帅、诗好、懂音乐,柔中带刚,充满正气,细心体贴,是女人们最好的倾诉者,所以,在唐朝,他是各种小姐姐们的知音。

全唐诗人中,王昌龄是把女人写得最动人的一个。他流传下来的180余首诗歌中,有25首写女人,细腻、生动,饶有趣味,成为他诗歌的一大亮点。他笔下的女人,有皇帝妃嫔,有达官贵妇,也有平民百姓。王昌龄总是选取其中一个细节着笔,委婉曲折,小中见大,独辟蹊径,形象生动。作为男人,来写女性,没有很好的女人缘,绝对写不出那么情韵悠长的女人诗来。

比如,他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再看《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你看,他笔下的贵妇人,可爱、漂亮、有修养,本应有很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在春天里,她们都愁苦、孤单,只有望春思人,因为夫君远征了。王昌龄是个仁者,他是反战的,这闺怨诗的背后,深意存焉。

再读读他的宫怨诗,《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再来一首,《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宫中的妃嫔,在纸醉金迷的物质掩盖下,失宠、妒忌、寂寞,恰如笼中鸟。你看,这些诗,都用思深婉,刻画女性心理细致入微,把深宫之火一炉一炉地端了出来,表达对皇权的控诉,对宫女的同情。

这样的王昌龄,能不招女子喜爱吗?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绍兴快阁荷塘

04

满含喜悦,与绍兴姑娘偷着乐

深受女子喜欢的王昌龄,也曾经在当时的越地,与姑娘们打成一片,偷偷地过了一段放怀畅达的好日子,每一天都充满着自由、美满与幸福,简直是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只是,这美好,太过短暂。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世界模特小姐在绍兴安昌古镇,是不是又现盛唐气象。 柯小微摄


说王昌龄在绍兴是偷头乐,因为他旅越时,正处在江宁丞任上。由于清楚了朝廷的黑暗,他的满腔热情无处安放,于是靠寄情山水来排遣。今天,我们已很难知道他具体到了越地哪些点,只能大概判断,在荷花盛开的季节,钱塘江、鉴湖、太湖等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有幸留存的四首诗越地诗,都指向这么一群典型女子,她们漂亮多情,她们快乐温婉,她们自由而带着野性……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是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你看,这完全是一幅活脱脱的江南群艳图。这里只有铺天盖地的美,人与花争艳,情与水相柔,心与天地自在。与宫府中那些妃嫔和贵妇人相比,他们没有压抑,没有孤愁,没有妒恨,没有始乱终弃痛苦呻吟,只有踏实,只有自在,只有深爱,只有美意纯真快乐无穷。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云门寺荷花

王昌龄对越女的欣赏与称赞,当然带着刻意夸张的成分,他是刻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热烈情怀。王昌龄在江宁任上时,正是朝中奸臣们故意打压、挤兑他的时候,诽谤正盛,说他不顾细行。所以,他在芙蓉楼送辛渐时,才会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浩叹,这是愤懑,是表白,更是坚持与反抗。所以,他来越地时,心情应是无奈的、孤清的、灰色的,可是他笔下的诗歌,却罕见地呈现出纯情、快乐、唯美的节奏,对比鲜明,十分难得。

一个人,只有眼里有美,心中有美,笔下才会有美。显而易见,绍兴没有亏待王昌龄,他在这儿偷着乐了好一阵子。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05

遭遇小人,突然落个悲情结局

一个有才、孤傲而没有地位的人,注定是坎坷的。在官场混迹这么多年,再才华横溢,也得不到升值,王昌龄肯定会失意。失意之后呢,就是疏狂,放浪形骸,就是对权贵的蔑视,不买世俗的账。这样,他就很容易因意气用事而授人以柄,遭到那种没有才德者的嫉妒和陷害。

其实,王昌龄没有错,他只是不愿与黑暗为伍。在那个坏人遮天的岁月里,深情善良的王昌龄,注定是个悲剧。

748年,五十岁的他,因不护细行、恃才傲物、直言犯上等罪过,被远谪龙标,由八品江宁丞降为九品龙标尉。从此,在偏远的湘西,王昌龄差不多呆到了生命的最后。为这事,好友李白曾写诗,来安慰王昌龄:

杨花落尽子归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安史之乱发生后,战火纷飞,哪儿都不太平。这时,不知是工作调动还是惦记亲人要返家,756年,王昌龄离开了龙标。第二年,在安徽毫州,王昌龄因遭到刺史闾丘晓忌恨而被杀,人生莫名其妙以悲剧结尾,时年59岁。

闾丘晓杀了王昌龄后,得到了报应。

河南节度使张镐,同时督统淮南诸军事,与王昌龄友善。张镐率军平叛时,一次,叛军围困宋州,守军告急,张镐命闾丘晓一同赶赴救援。闾丘晓很傲慢,看不起张镐,又怕战败对自己不利,于是故意逗留,误了军期,致使宋州陷入敌手。张镐大怒,欲杀闾丘晓。闾丘晓讨饶说,家里还有老母在,请求饶命。张镐指着他说:你杀王昌龄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的老母由谁来养?闾丘晓无话可答,遂被杖杀,张镐替王昌龄报了冤死之仇。

王昌龄一生,仕途一直屈居下僚,生命的结局更是让人悲伤,但他的煌煌诗卷,彪炳千秋,以一种历史的大美,展现着盛唐的精彩。千年之后的夜晚,在绍兴,当我打开他的诗集,读到他在此处留下的快乐篇章时,心头飘过一丝欣慰,庆幸这里的山水和姑娘,给了诗人美好的记忆……


王昌龄:我在绍兴偷着乐


古古阁 生命如此美好,我们有情有义相守

讲述最有情怀的故事

推荐最有历史的风景

欢度最有味道的人生


作者简介:古古,微信号LZLLZL9,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媒体工作人员,性朴拙,爱山水,爱家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