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一个淘气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灾除难,变成健康听话的大人。”

——法国谚语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部最近引起热议的电影——

《狗十三》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首先是电影的名字就很让人疑惑。

看完才知道狗其实是指片里面的狗,十三是我们女主人公的年龄。电影没有过激跌宕的情节,整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寻找一条丢失的狗。

不过,故事的背后却暗流涌动,展现出了成长的残酷。

但也有说是导演的恶趣味的,在片名里埋一脏话,看完电影里面的青春,谁又不想骂句脏话呢?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只要你是在中国长大,电影里面的太多的场景可以说是似曾相识,很难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李玩痴迷物理,爱看《时间简史》,父亲却强行修改她的兴趣班,改成了相对薄弱的英语。

狗走失后并不想着如何寻找,而是想着“欺骗与隐瞒”,甚至于重新找一只狗来代替。

可是狗能代替,感情能代替吗?

即使自己不守约是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承认,还拿钱来安慰李玩。

父亲家暴李玩,回头却又哭着说自己不对,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这样从道德层面上压制你的话,我们自己也听了太多。

酒桌上一群人虚伪吹捧,以读书人自居却酸腐恶臭无比,面对这样的情况,父亲却溜须拍马,甚至让李玩陪酒作乐。

张总说,人要低调,淡泊名利。貌似圣贤,有文化,实则大金表,不懂装懂,满嘴洋屁,鄙视科学,迂腐无能。

死气沉沉的教室飞进蝙蝠,全班沸腾,老师一把拍死,淡定将蝙蝠扔出去,学生们继续死气沉沉.......

太多太多,其实李玩已然算幸运,最后拿到了物理比赛一等奖,保送了高中。青春的成长虽然残酷,但我们都是如此成长过来的,至少李玩还有一个看起来光明的未来。

“但从来如此,便对么?”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一部法国老片,《四百击》。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文章开头的谚语就是这部电影名字的由来,讲的50年前法国男孩的青春故事,和《狗十三》如此相似,克制中更显得情感汹涌。

有趣的是《狗十三》其实五年前就拍摄完成,迟迟不上映不是因为审查制度,而是导演曹保平不让上,他觉得市场还“不够火候”,诚然,五年前上映,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这部绝对不会有过高的票房。

因为去年的《嘉年华》,今年出的《无名之辈》和《狗十三》都表明

我们正在经历国产独立电影最好的时代。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青春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但不曾有过一部如此细腻,让人深有同感的电影。

我们一向习惯表现青春的靓丽活泼,青春电影的舞台灯光从不打向黑暗处,而狗十三每个片段都是那么残酷而直击内心。

导演节制地对虚伪的成人世界和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批判,却招招精准,直刺现实。

说说一些电影的细节:

1

给孩子起名

——性别偏见与父权的可笑地位

我们女主人公的名字叫“李玩”,在他父亲再婚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子,爷爷说“给男孩子起名字不能那么随便了”,然后有板有眼地背了《孟子尽心下》里的一句话: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然后给男孩子起名叫“昭昭”。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乍一看表现出了这个传统家庭的重男轻女思想,也隐隐透露出爷爷的迂腐一面。

我们把这两句话翻译一下:“贤者先自个明白了,然后让别人明白,现在的人呢都是自个都糊涂着,却教育起别人来”。

导演玩了些“文梗”,讽刺谁呢,李玩她爸,他教育女儿,却自己还没能够活明白,迷惘地很。昭昭被强迫当众被逼迫着背诵三字经时,停在了“养不教,父之过”上,也是十分巧妙的讽刺了。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传统中国家庭中,父亲是个特别别扭的角色,一方面他试图建立某种权威,另一方面他的见识和素质又一次次使得这种权威失去合理的意义。

除了少数与时俱进的父辈,很多传统的父亲都会成为子女发展道路上的阻碍甚至是绊脚石。

  • 牛奶,橙子,酒精与狗肉——成长是如此残酷


李玩从小并不喜欢喝牛奶,可在被面包噎住的情况下她选择喝了下去,并且没有往常的呕吐反应。

李玩喜欢在橙子上画地图,当她第一次青春悸动喜欢上姐姐的男朋友之后,她把自己画的橙子放在了他的包里。

因为这个,姐姐也发现了男友的移情别恋。

狗走失后李玩借酒消愁回来撞见父亲,第一场矛盾的高潮处到了,父亲打了李玩,可后面情节因为交际应酬,父亲让李玩陪笑喝酒,他讽刺父亲“双重标准”。

李玩是喜欢狗的,可最后庆功宴上面对亲戚点的狗肉,她犹豫了一下,面不改色地吃了下去。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这就是成长,带上面具,以冷漠还以冷漠的世界,以虚伪还以虚伪的人群,以荒诞对抗荒诞的人间。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写到:

换句话说,冷淡之于中国,具有明显的“适生价值"。中国青年具有公众精神不亚于欧美青年,但一到了二十五至四十岁之间,他们都变得聪明而习于冷淡了。(吾们说“学乖了”)中国有句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淡淡之品性,实有助于圆熟的教育。

在中国,所谓成长,毋宁说是一种“学乖了”的过程罢了

  • 摇滚乐,少女的酮体与铿锵三人行——成长道路的反叛


李玩和家人的矛盾逐渐拉大了。

她借助摇滚乐与恋爱躲了起来,开始直视起自己成长中的身体。

墙上是艾薇儿和尼尔杨的海报,房间里播放着科特柯本的垃圾摇滚——她想成为一个“酷”女孩。

摇滚乐就是这样,发泄青春的躁动与不安,用愤怒对抗大人们的主流世界。

不平则鸣。

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的屋檐下,隔代的代沟是巨大的,她看凤凰台的《铿锵三人行》,奶奶只觉得吵闹。

以前从不关心外貌的她,面对镜子撩起衣服,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好奇。

青春期的悸动,敏感不安在这时产生了,随之而来的是反叛与对外部世界的厌恶。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写在最后:

成长是爆发后的一次次调节,也就是懂得协调自我也外部世界矛盾的过程。

年少时我们像不怕恶龙的勇士,一次次与这个残酷的固有秩序世界发起一场场正面较量,然后低下头颅,妥协,屈服。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不可逆的过程。

最后别人夸赞李玩“这个孩子好懂事啊”,可你就怎么知道你认为的懂事不是害怕与沉默呢,就像被电击了无数次的小白鼠,终于学会摇尾乞食。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杀人莫过于诛心,把原来那个俏皮活泼的灵魂删除,格式化成为一个圆滑,遵守规则的大人,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式家庭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特别火的一款独立游戏《中国式家长》,游戏的过程就是想方设法“培养”出一个符合社会优秀标准的孩子。与这部电影一样,引发了大家广泛的共鸣。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看完《狗十三》我也想骂脏话了

如果看完这部电影你没有共鸣你真的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如果有,不必失望,我们已经开始站起来反思。

我们明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至少我们如今有权利不再让下一代受此无妄之灾。

这才是一部真正好的青春片,让每个人对自己的青春有着新的思考。

tips>>院线热映中

你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