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

前几天,小编和朋友去看了《狗十三》这部电影,这是曹保平导演五年前拍摄的一部青春片,但却是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也可以说是一部反讽的教育片,它聚焦了中国式“爱的教育”,所以这部电影被雪藏了五年。为什么会被雪藏这么久,看完电影之后你就知道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确实是心里有点压抑,也有很多朋友表示看完这部电影泪目了,因为经历真的太相似了,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狗十三》这部电影以“残忍”的方式,揭示了成年人世界的无趣、虚伪以及谎言,以及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被迫的成长懂事的过程。

《狗十三》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在父权笼罩下孤独成长的女孩李玩和一条名为爱因斯坦的狗的故事。影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描绘出中国千万个家庭孩子成长的缩影。影片开始李玩想要报名物理兴趣小组,而爸爸却觉得应该报英语兴趣小组,因为李玩的英语是弱项,结果最后爸爸强制帮她改成了英语兴趣小组,不许她参加物理兴趣组,并且没得商量。李玩非常难过爸爸跟在后面哄,最后她哭跑着离开了学校。李玩在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给李玩找了继母,并且刚生下了一个儿子,对于新到来的弟弟,全家的选择则是先瞒着李玩。弟弟出生后,一家人欣喜不已,争相为孩子起名,而此时爷爷却说了一句话“男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不能像玩玩那样,当初是你们随意取的。”

《狗十三》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

为了哄李玩开心以后更好的接受弟弟的到来,爸爸送来了一只狗,想要哄她开心,李玩渐渐也接受了这只狗,并给它取名叫爱因斯坦。

《狗十三》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

一天,爷爷带着爱因斯坦去菜场买菜,结果解开了牵引绳,买东西的功夫,爱因斯坦跟着别的狗走丢了。李玩晚上放学回家后,继母听说李玩喜欢滑冰,送给了她一双溜冰鞋,正沉浸在溜冰鞋的喜悦中的李玩突然发现爱因斯坦没有在家。得知爱因斯坦走丢后,李玩独自一人冲出家门去找狗去了,爷爷也紧接跟着出门去找她。找了很久后,爷爷拉着李玩回家别找了,结果李玩冲动下推开了爷爷,结果爷爷脚受伤了,回家后李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痛哭。第二天,李玩还是没放弃寻找爱因斯坦,满街贴了寻狗启示。为了安抚李玩,继母出了个主意,重新买来了一只和爱因斯坦长的差不多的狗回来,并且告诉李玩它就是爱因斯坦。李玩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欺骗,跑出了家门,奶奶为了找李玩,从来不出门的奶奶迷路了。父亲知道后,狠狠的打了李玩,觉得她不懂事,并让她认错。她反抗不了,只能最后笑着接受那只代替“爱因斯坦”的狗。

有一天,李玩英语考试成绩上升了,开心的给爸爸报喜,爸爸来接李玩放学,也很为自己的女儿骄傲,要带李玩去看她最喜欢天文展览,结果没有到开放时间,爸爸答应李玩,下次一定带她来,并提议要带她再去一个地方——滑冰场。李玩开心的说自己还没有滑过真冰,结果在那里,爸爸告诉李玩,那个正在学滑冰的小孩子是她的弟弟,今天是弟弟的生日,李玩愣住了。画面一转,在酒店里,大家都在等着李玩和父亲还有弟弟,为了给弟弟庆生。爷爷奶奶也有点焦虑,怕李玩不能接受有弟弟的事实。结果,看见推门进来的他们,还是开心的抱住了弟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为弟弟过生日,李玩一开始也在笑,可是渐渐的坐到了另一边,看着他们,仿佛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接受了弟弟这个事实后,父亲常带着弟弟来奶奶家,培养两个孩子的感情,这天,刚好是天文展览开放的日子,结果父亲带着他们先去应酬酒局,在酒桌上,爸爸给李玩倒牛奶,让她敬大人一杯,李玩因为乳糖不耐,不能喝牛奶,爸爸说我怎么不知道然后又给他倒上了红酒,让她喝了下去。

《狗十三》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

之后弟弟拿着玩具打爱因斯坦惹怒了它,狗开始疯狂吼叫,吓哭了弟弟,爸爸发现了,也开始打狗,最后李玩蹲下来安抚爱因斯坦,它渐渐的安静了,李玩却默默的哭了,与其说她在心疼狗,不如说是同情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就像爱因斯坦一样,不被重视同样也不被在乎。结果有一天爱因斯坦咬伤了弟弟,继母让爸爸把狗送到狗肉市场,李玩哭着苦苦哀求,可以送走爱因斯坦但是不要把它送到狗肉市场,结果却无济于事,爱因斯坦还是被送走了。

最后在这一切的发生后,李玩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上冲击后,终于学会了“懂事“,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向成年人的世界靠拢,却也失去了一些心理上原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

《狗十三》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

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一名80后女孩,她在剧本里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一个平凡的和你我一样的13岁少女李玩,将大部分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经历赤裸裸的表现出来,电影里没有什么大是大非,也没有大善大恶,有的只是每个人能感受到的生活的迷茫、困惑和挣扎。当时,曹保平导演看到这个剧本,就认为它是那一届最好的毕业作品。曹保平也坦言,这个故事最打动他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关系背后的不寻常。

《狗十三》一部具有真实痛感的青春片

现在太多青春片都是早恋堕胎情情爱爱了,这部电影就不一样了,毕竟中国孩子的青春大都不是早恋堕胎车祸,甚至连洗心革面的学渣逆袭的励志鸡汤都少见。大部分人对于青春的回忆,都绕不开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长辈的这句话直接把自己摆到了一个绝对正义的位置,你必须听他们的话,否则就是不听话,甚至是不孝顺。至于你心里的真实想法,大人的一句“小孩子嘛 能懂什么”就可以给忽略过去。“你要学会懂事”是每个中国孩子从小都听过的话,可往往中国孩子的懂事,都是经历一次次心理冲击后,再一次次挣扎后,才完成的。孩子从一张白纸长大,他们是懵懂无知的,就需要家长正确的去引导他们,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们灌输成人的世界和想法。忘了是谁说过,生活不易,一路走过来,难免磕磕绊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疤。懂事是成长的标志,妥协是成长的必修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