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漫談(一):中小學國學教育應該正規化系統化

國學教育漫談(一):中小學國學教育應該正規化系統化

我聽到過公交車上五六歲的小孩兒用清朗的童聲去朗誦“道可道,非常道";我也聽過某國學幼兒園裡稚嫩的聲音在朗誦“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朗誦“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也就罷了,竟然讀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

我曾對公交車上背誦《老子》的那位小朋友說,小朋友你很牛啊,你給伯伯講講“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意思,行嗎?天真的臉上自然是一片茫然。我問孩子的媽媽,得知孩子原來是暑期的國學班兒裡學的。我也曾向前文提到的某國學幼兒園的老師詢問什麼叫“天地之正”“六氣之變”,老師也答不上來。一兩個老師答不上來一兩個問題也不說明什麼,關鍵是那位老師還要振振有詞:小孩兒記憶力好,不用管理解不理解,先記下來,再說以後會理解的。

我不禁要問:我們的國學教育就是這樣搞嗎?

搞國學教育,首先要知道國學是什麼吧。

國學是什麼?我們中國雖然老早就有了“國學”這個名詞,但它不是現在的含義。在西學東漸之後,因為西學這個概念的出現,相對而言,才有了國學這個概念的

那什麼是西學呢?

西學這個名稱,是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出現的。當時的傳教士來自西方。自稱來自“太西”或“泰西”。利瑪竇先生在他的《天主實義》中也常常用“西儒”“西士”“西哲”等名稱來稱呼基督教神學家或西方哲學家。就這樣,中國人就把他們的學說包括神學、哲學、科學等統稱“西學”。

所以國學自然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學術”。

可見,國學不是一門具體的學科,無法像其他學科那樣下出一個精確的定義。我們只能籠統的確認它的範圍。

又因為我們知道它相對西學而言的,上文談到,西學實際上是統稱或者說是一個系統,因此我們知道國學也是一個系統。

既然是一個系統,就有它的核心。

有人認為,國學的根基是以先秦諸子,那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過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彼此無主無從。這個說法看似也有道理,但既然講中國傳統文化,就要聯繫中華文化漫長的發展歷程。無疑在漫長的中華歷史發展中,儒學處在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具體地說,孔孟思想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的核心。這是我持有的觀點。

為什麼我這裡強調是孔孟思想?既然講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傳統就有一個源流的問題。而中華傳統文化確實存在著清源而濁流的問題。一提到儒家思想,一提到孔孟,就會令人想到 “孔孟之道”“封建禮教”等等令人討厭詞語。我用 “孔孟思想”這個概念,就是特意把他和這些詞語區別開來。

我們上溯到傳統文化的源頭去看孔孟思想,你會看到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具有著先進精神的思想體系,而不是我們在傳說的如一潭爛泥的腐朽說教。這個問題留到我們以後詳談。

今天費勁巴力的釐清這個問題,就是想說國學教育應該有他的重點,也應該有他自己的體系,而不是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

中小學進行國學教育其重點應該是儒家的仁愛思想以此形成的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核心,和儒家認識世界的樸素唯物辯證的基本觀念。

中小學進行國學教育也應該由淺入深,而不應該眉毛鬍子一把抓,逮到什麼是什麼。我們進行教育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要學國學,也應該先從最簡易的東西入手。也不是不能背》《逍遙遊》,背就背到“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就行了。

像這樣,不管什麼先胡亂的塞給孩子,要麼是教育的外行,要麼就是一個字:懶。

說白了,就是搞教學,連基本的備課都沒有。

因此,我個人認為中小學國學教育也應該有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應該走上正規化系統化的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