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话前后矛盾,慈禧临死前的顶级权谋,对各方平衡的安排

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晚清历史上不可一世的操控者,以一个女人之身于男权社会统御拥有四万万民众的朝堂,慈禧,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人,忏悔已经显得苍白无力,那至高无上的权利让她得以为所欲为,嚣张狂妄,间接或直接的导致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屈辱,内忧外患,社稷将亡之际,慈禧在临死之时却仍然不忘除掉光绪,诸多部署,让我们看清了慈禧对权势的无限眷恋已然痴魔。

两句话前后矛盾,慈禧临死前的顶级权谋,对各方平衡的安排

用国家的公权力服务于个人,个人得失好恶凌驾于社稷之上,这是慈禧被历史诟病的主要原因。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慈禧将亡,两句话就显现了她丑陋的嘴脸,虽然慈禧是被批判的,不过她一生在波云诡谲的政变权变中游刃有余,这一点却是令人叹服的,我们只从她对死后清廷权力交接上的做法,就不愧是活生生顶级权谋的再现。

“主少国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国家危亡之际,国有长君方可安定局势,可是慈禧偏偏就不那么做,在她的精心安排后,竟然达到了各方互相制衡的效果,这一手可谓是玩的精彩。

两句话前后矛盾,慈禧临死前的顶级权谋,对各方平衡的安排

剖析这个问题之际,我们先要了解慈禧本人,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权谋者,做任何重大的决定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这是政治,是文化属性,几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慈禧要出于此准则给清廷找一个继承人,然后多方部署后,让各方妥协。

1908年11月15日,慈禧逝去,随后爱新觉罗.溥仪登基为帝,其父载沣为摄政王,就这样一对父子组合成为了清帝国最后三年的当家人。这样的安排到底透露着哪些信息,有什么好处呢?

两句话前后矛盾,慈禧临死前的顶级权谋,对各方平衡的安排

慈禧一生罪恶多端,给清政府带来了无数的耻辱,这一点慈禧心里跟明镜似的,因此她怕死后会有人清算啊,那如果是一个长君承继了大统,定能做到统一各方言论,主导舆论导向,将慈禧拉出来作为国政失策的罪人也未可知,到时她真要死不瞑目了。载沣的哥哥是光绪,光绪一生坎坷,最后被囚禁至死,说载沣没有怨气那是骗人的,而有鉴于此,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那载沣一下成为了皇帝他爹,掌控整个大清王朝,如此肯定会对慈禧感恩戴德。

其二,慈禧有着对自己长命百岁的遐想,历代帝王都想要万寿无疆,慈禧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意识到可能自己不行了,可是她对活着还是有着殷殷希望的,如若到时自己不死,又立了长君,那她将来的操控将很不好进行,而幼主的话,凭借慈禧多年来垂帘听政的经验,这都是小菜一碟。

两句话前后矛盾,慈禧临死前的顶级权谋,对各方平衡的安排

其三,袁世凯于戊戌变法中两面三刀,而今又掌控军权,是一个祸患,慈禧如今病入膏肓,已经有心无力了,只能继希望于继任者了,溥仪太小,可是载沣正如日中天,载沣对袁世凯是有仇怨的,再者内阁奕劻和袁世凯两人关系匪浅,也是需要有人制衡,载沣于公于私都是最合适的人。

其四,各方都有人予以制衡了,那载沣身为摄政王也是需要有人制衡的,否则一人独大,慈禧的安排岂不是付诸于流水,最后一个被考虑的人就是隆裕太后,也就是光绪的皇后,慈禧的亲侄女,溥仪弱小,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如此再现了同治帝时期的政治格局,凡事到最后还是需要隆裕太后一锤定音,也就是说隆裕太后是朝堂上最后的决策者,这是一招妙棋,如此慈禧既解决了被清算的可能,也解决了权利互相平衡的问题。

两句话前后矛盾,慈禧临死前的顶级权谋,对各方平衡的安排

慈禧在临死之际有过这样的训斥: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而她在弥留之时还有过另外的一句话:遇有重大事情,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这两句相互矛盾的话语,表明了慈禧对权势的无限痴迷,同时给了隆裕太后成为慈禧第二的无限可能。这句话就是权力闭环的一个关键,而最后得意者就是隆裕太后。

如此顶级的政治权谋,一环扣一环,让人着实佩服,可是最后仍旧是敌不过历史滚滚而行的大趋势,而慈禧机关算尽也终是避不了这个叫做孙殿英的“东陵大盗”。

两句话前后矛盾,慈禧临死前的顶级权谋,对各方平衡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