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好抓拍,這兩步必不可少!

攝影是通過對新聞事件進程中能夠反映新聞事件的本質的某一瞬間的抓拍,來記錄新聞事件的。這一瞬間對新聞攝影報道的成敗至關重要。


(一)發現時間上的點

在新聞採訪中,攝影記者憑藉新聞敏感洞察新聞事件,以期從新聞事件的進程中發現能反應新聞本質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瞬間,這一瞬間持續的時間非常短暫,只是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鏈上的一個結點。這一關鍵的時間結點"構成了包含被攝物的動態,形態與神態三者有機結合的瞬間",這就是新聞攝影的"決定性瞬間"。

那麼,攝影記者如何才能發現這樣的"決定性瞬間"呢?首先,新聞記者應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出現在新聞現場。俗話說"旁觀者清",作為一個旁觀者,攝影記者可以不被事件的表現所迷惑,不被現場的氣氛所影響,保持清醒冷靜的大腦,明白自己來到現場的職責,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現場各式各樣的反應上,這樣才有可能捕捉到事件的"決定性瞬間"。

如在《飢餓的蘇丹》中一個頭大如鬥、皮包骨頭的小女孩又累又餓趴在路邊,一隻飢餓的禿鷹在不遠處虎視眈眈地盯著她,隨時會撲向自己的獵物。作者凱文卡特在拍攝這張照片時並沒有衝過去趕走禿鷹,而是果斷的按下了快門,將這一能引來世人對蘇丹關注的瞬間收入了相機中。其次,

玩好抓拍,這兩步必不可少!

《飢餓的蘇丹》

關注細節。佈列松曾經說過"在攝影中,最細微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偉大的題材。細小的人性細節,都可以成為主題。"③換個角度說,再偉大的題材都可以通過細節來表現。如《觀看慶典》中一位農民工一手拿著國旗一手調整電視天線,以便電視中的新中國建國60週年慶典活動直播畫面更加清晰,此時的電視畫面定格在懸掛於天安門城樓的毛主席像上。

玩好抓拍,這兩步必不可少!

《觀看慶典》

工棚中還有一個手持國旗側著身子緊盯電視的小姑娘。在反映中國2009年10月1日國慶的照片中,這一張照片的視角比較特殊,作者沒有拍攝天安門的閱兵式,沒有選擇中國各地的慶祝活動,畫面上也沒有鮮花,笑臉。他只是通過在工棚中的農民工手調電視天線和小姑娘緊盯電視的神態這樣的細節,照樣把國慶這一重大題材表現出來。

(二)處理時間上的點

新聞攝影無法像電視,電影那樣通過無數瞬間的組合來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只能通過一張或幾張新聞照片來表現。這就要求在新聞攝影時,從新聞事件的時間流程中,抓拍一個既能表達新聞事件的本質,又能給讀者帶來聯想的時間點。

玩好抓拍,這兩步必不可少!

《共和國士兵之死》

由於新聞攝影的特殊形式,即通過靜態的新聞照片來表現動態的新聞事件,也就是說讀者在看到新聞照片時要通過聯想來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這就要求在新聞攝影時抓拍一個最能讓人產生聯想,最具想象力的點。"在一個激情的整個過程裡,最不能顯示出這種好處的莫過於他的頂點。到了頂點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遠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所以在新聞攝影時,就不能選擇某一事態,某一動作過程中最飽滿的時間結點進行抓拍。新聞攝影時選擇的應是介於發生與未發生之間的那個"最富於孕育性的時刻"。這一刻有動的趨勢但沒有動的結果,既揭示了過去,也暗示著未來。吸引讀者的眼球,使讀者對照片上的瞬間的來龍去脈產生聯想。如卡帕的《共和國士兵之死》,這張照片記錄的是西班牙內戰時,一個士兵在中彈後處於生死交替之間的瞬間形象。照片中的士兵以一個極不穩定的姿態向後傾斜,有倒地的動勢,照片上的形象處於倒與不倒之間。照片所記錄的這個瞬間,讓讀者產生聯想,思考著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這一瞬間沒有血腥,但展示出了戰爭的殘酷,引起了世人對人性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