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煩,孩子不按我的要求做事,別急,不妨這樣來下達指令

很多家長平時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時,往往會遇到孩子不知道怎樣做、拒絕、狡辯、磨蹭拖拉、半途而廢等現象。這是為什麼呢?歸根結底,問題出在給孩子下達指令上。同樣一件事,不同的家長可能在給孩子下達指令時,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應最終以孩子帶著愉快的心情專注去

做為目的。

如果你說出的話,孩子不當回事,你就要好好想想了,問題出在哪呢?讓我們把目光拓展到軍營生活中,部隊有一個鐵的原則——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有了這個鐵的原則,號令一下,動作整齊劃一,節奏感立刻體現出來。

儘管家庭和軍營有天壤之別,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做法。至少我們要學習下達指令的技巧和方法。家長要求孩子做一件事,下達指令時要清楚,不能含糊其辭,至少要包含幾個要素,一是何時;二是做何事;三是完成要求;四是完成時限;五是讓孩子重複描述以確認是否準確接受指令。下面我分別就這幾個要素展開描述。

煩,煩,孩子不按我的要求做事,別急,不妨這樣來下達指令

一、何時

在下達指令要求孩子做事時,不把開始時間交待清楚,孩子會有很大的變通空間,可以現在去做,也可以過幾分鐘去做,甚至孩子在事前因為玩耍或者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而忘記你交待要做的事。

何時,指令語常用的有:“現在”“我說完了,請馬上開始行動”“請X點X分開始做”“請現在快速做完這件事,然後去玩兒”等。

“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看到我女兒在那磨蹭不下床,提醒幾次還是不起作用,有時就氣的我大罵她。我就想不明白,孩子怎麼會有一付死豬不怕熱水燙的架式。”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省心,而我的孩子卻真是讓我抓狂,哎!”

看到這次媽媽的無奈狀,我就給她做情景模擬,重現她當時催促孩子的話,讓她當旁觀者。

1、媽媽不合理的指令

第一次,“起來,別磨蹭了,都幾點了?”

第二次,“你聽到我剛才的話沒有?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快點,要不遲到了。”

第三次,“快點起來,再不起來,我就打你屁股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惰?”

2、韓老師給這位媽媽演示的合理指令

“寶貝,早上好,請現在坐起來,我們來一個熱烈的擁抱,然後你立刻穿衣服。”

前後對比:這位媽媽前三次下達指令,幾乎沒有明確體現“何時”這個要素,自然沒辦法讓孩子及時行動起來,不管媽媽催促多少遍,都是無效指令。而後面合理的指令,則充分體現了“何時”這個要素,且媽媽的動作+指令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和可操作性。“我家每次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總是邊寫邊東張西望,我多次提醒孩子都不管用。有時提醒次數多了,我就冒火,不由自主巴掌就下去了。”

“不曾想,孩子哇哇哭了之後,反而更沒有心情寫作業了。”

“每天晚上寫作業,就成了我們娘倆的拉鋸戰,作業不僅很晚寫完,我也身心疲憊。”

1、情景展現這位媽媽提醒孩子時的不合理指令

第一次,“你寫作業時,就不能專注點?瞧瞧你,磨磨蹭蹭!”

第二次,“你看看,這麼點作業,你都花了多長時間了?”

第三次,“哎喲,瞧你的字寫的,都快飛到天上去了,你哪是在寫作業啊,你就不用心點兒?”

2、韓老師給這位媽媽演示的合理指令

“寶貝,外面小夥伴玩耍打鬧的聲音吸引你了吧?別急,請現在認真快速寫作業,越專注寫的越快。寫完後,馬上和他們一起去玩兒。”

前後對比:前面的不合理指令,媽媽只是嘮叨和指責孩子,孩子不被理解反而只會想,我寫不完作業媽媽不會讓我出去,真讓我不開心。後面的指令,媽媽說出理解孩子的話,給孩子可以出去玩兒的明確時間,孩子自然願意接受。

煩,煩,孩子不按我的要求做事,別急,不妨這樣來下達指令

二、何事

在描述具體事情方面,最考驗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如果家長平時缺乏條理化表達的養成,恐怕真到給孩子說具體事情的時候,本來可以一句話說清楚,你非得長篇大論,或者表達不清晰。你都說不清道不明,孩子又怎知道如何去做呢?

“在我的家裡,孩子平時課外閱讀時,不管在哪個房間,看完後,隨手就扔到一邊不管了。我多次告訴孩子,讓他把書放回書架上,但孩子一直做不到。”

“我很奇怪,為什麼我的話在孩子這就不管用呢?”

1、情景展示媽媽當時給孩子下達的不合理指令

第一次,“給你說了多少遍了,從哪拿的書,看完書要放回去,你怎麼就不聽呢?”

第二次,“你這孩子啊,怎麼這麼不聽話,每次看完書都隨手扔,我每天就跟在你屁股後面給你收拾了,我都快煩死了。”

第三次,“女兒啊,求求你了,看完書後,該放哪放哪吧,別再把家裡弄的這麼亂了。”

2、韓老師給這位媽媽演示的合理指令

“寶貝,請現在把沙發上你剛看完的書,放回書架!我一直看著你,直到你把這件事做完整,好,去吧!”

前後對比:前面不合理指令,媽媽實際上並沒有把意思表達清楚。孩子並沒有接受到清晰的指令,是把這次看的書放回書架,還是把以前看的書放回去。由於長期沒有物品定位的好習慣養成,孩子就會隨手放東西,不管家長怎麼說,孩子都沒有把書放回原處的意識,更不要說行動了。後面合理指令,描述具體事就相對清楚,孩子在媽媽目光的關注之下自然就會立刻去做了。“我兒子在看電視動畫片時,總不老實,一會橫躺,一會豎臥,有時還手裡不停地擺弄著玩具。”

“每次他看動畫片時,我都會提醒多次,但是孩子耳朵好像有屏蔽器一樣。”

1、情景演示媽媽當時不合理指令

第一次,“兒子,你看電視就看電視嘛,幹嘛還手裡還擺弄著東西啊?”

第二次,“你能不能坐起來看,躺著看,眼睛能舒服嗎?”

第三次,“起來,坐好,不然我把電視關了。”

2、韓老師給媽媽演示合理指令

“兒子,好孩子看電視應該保持正確的坐姿,請按平時要求去做,不允許手裡有其他東西,把玩具交給我。”

前後對比:不合理的指令,說明媽媽把平時教過孩子看電視時的正確坐姿的要求全都拋到腦後,幾次提醒,全都是出於對孩子的不滿而指責。而合理的指令,媽媽一經描述,孩子馬上就清楚如何去做,根本用不著反覆去提醒。當然,想提具體的要求,需要放在打開電視前進行,而不是孩子看動畫片的過程中不斷提醒,隨意干擾孩子注意力保持。

煩,煩,孩子不按我的要求做事,別急,不妨這樣來下達指令

三、完成要求

在給孩子下達指令的過程中,交待孩子做事的要求不能缺少,否則,孩子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把事情做到什麼程度,很容易邊做事時邊玩耍,或者做一部分轉而去做其他的事。孩子長期有這樣做事的習慣,極易養成注意力中斷、分散、做事不完整。

“我讓兒子去洗漱,他答應好好的,去了洗漱間,但很快轉身從洗漱間出來,又繼續擺弄玩具。看到他糊弄我,就火大的不行。”

“兒子從洗漱間出來後,我去檢查他的牙具,發現根本沒有溼,於是又把兒子叫到身邊訓斥了一通。”

1、情景展現當時這位爸爸不合理指令

第一次,事前指令,“兒子,別玩兒了,快去洗漱,你看看都幾點了。”

第二次,事前指令,“聽我說話沒有?馬上去洗漱,再不去,我就生氣了!”

第三次,事後指令,“怎麼回事啊?這麼快就把臉洗完了,你刷牙沒有?我相信你肯定沒有刷,我去檢查一下。”

第四次,事後指令,“兒子,你怎麼能糊弄爸爸呢,重新去刷牙,快點!”

2、韓老師給這位爸爸演示正確指令

“兒子,到睡前洗漱時間了,爸爸有兩件事給你安排。第一,現在請把玩具放回玩具箱不允許繼續玩兒了。第二,認真臉洗刷牙,洗漱完後報告,爸爸要檢查。請重複說一遍任務,好,現在馬上去做,加油,小夥子。”

前後對比:事前的第一次不合理指令,目標指向性不強,明顯有指責的意味。第二次則是威脅孩子。這是下達指令的大忌。而事後指令則體現父親考慮不周,本應該事前一次性提出明確要求,變為事後去補充。

父親這樣事後諸葛的指令下達很容易讓孩子不情願去做事,降低大人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合理指令,一次讓孩子明白接下來要做的兩件事,並且有重複描述任務,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執行任務的目標性,再加上父親事後檢查監督,很容易讓孩子一次性完整把事情做好。

煩,煩,孩子不按我的要求做事,別急,不妨這樣來下達指令

“晚飯後我讓孩子寫作業,告訴她要認真寫,不允許邊寫邊玩兒。可孩子開始寫作業後,手不停地擺弄桌上的東西,有時又離開座位找東西吃。我反覆提醒她,偏就不聽,結果把我惹火了,臭罵她一頓。”

“我很奇怪,難道不用暴力管制方式,孩子寫作業的鬆散現象才能有所收斂嗎?”

1、情景展現當時媽媽不合理指令

第一次,“女兒,你認真寫作業就行了嘛,你手裡總動這動那做什麼?快,放下!”

第二次,“給你說過多少次了,寫作業的時候,老老實實地坐著不要亂跑,你怎麼偏就不聽呢?”

第三次,“看看你寫作業都用了多長時間?就這點作業,認真去寫,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完成了。”

2、韓老師給這位媽媽演示的合理指令

“寶貝,到寫作業時間了,讓我們把寫作業三個階段重溫一下好不好,我說一個階段,你重複描述一個階段。好,重複完了,下面進入寫作業過程,請按寫作業前的準備工作把課桌清理完畢,把水果吃了,準備工具。完成後,再進入第二個階段,認真讀題,認真答題,認真檢查。最後完成第三個階段,整理書包,不遺落物品。現在我們逐一落實三個階段,正式開始,加油,媽媽堅信你能做的非常出色!”

前後對比:媽媽不合理的指令,大都是指責和埋怨,而沒有具體操作方法和步驟,很難讓孩子信服。寫作業的好習慣,平時要做培養訓練,每一步都要反覆練習,否則,孩子寫作業過程中不知道所有的細節步驟,靠大人去反覆督促,孩子永遠弄不清楚裡面的先後順序,自律和自控便無法建立。而合理的指令,是結合平時的好習慣養成有目標地在一次寫作業前,和孩子共同溫習鞏固好習慣內容,孩子很容易強化步驟意識,知道該一步步怎樣去做。

煩,煩,孩子不按我的要求做事,別急,不妨這樣來下達指令

四、完成時限

一般情況下,安排孩子做一件事,如果沒有完成時限,而孩子們時間觀念又比較弱,做事會花很長時間,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但多數家長卻無法忍受孩子花大量時間去做一件事,總片面認為孩子做事不用心,磨蹭拖拉,甚至邊做邊玩兒。而規定完成時限,可以利用鐘錶上的時間來做見證人,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平時經常做一件事需要用多長時間。

“在我的家裡,孩子吃飯時,吃幾口就離開餐桌亂跑。一頓飯,斷斷續續花了快一小時。老人還勸飯,孩子根本不聽,甚至有時飯桌上還發生口角之爭,弄的大人不開心,孩子哭哭啼啼。”

“我感覺每天吃飯,心裡特別不痛快,養個孩子真是麻煩死人了。”

1、情景重現這位媽媽不合理指令

第一次,“兒子,你好好吃飯就是嘛,總到處跑啥?來,坐下,認真吃吧。”

第二次,“瞧瞧,剛才我的話白說了,又下地亂跑,快回來,好好吃。”

第三次,“你這孩子,怎麼就聽不進去話呢,吃頓飯有這麼困難嗎?再跑,別吃了,去玩兒吧。”

2、韓老師給這位媽媽演示合理指令

“兒子,開飯前,我們溫習一下餐桌規矩吧。媽媽說一條,你重複一條,邊重複邊記憶。好,記下了是吧?那就按要求吃飯。只要有一次隨意離開餐桌,就視為你自動結束這頓飯,不允許再返回餐桌旁。飯後沒有零食,也沒有水果,不要喊餓喲。這頓飯,半小時結束,請掌握好時間,現在開始計時,開飯!”

前後對比:不合理指令中,既沒有明確餐桌規則,也沒有約定好一頓飯所用時間,更沒後果提示,孩子自然不清楚怎麼做。不管媽媽反覆提醒多少次,都是屬於無效指令。而合理指令,解決了大人說說講講,卻又無法約束孩子的情形。通過規則來約束孩子和後果自然懲罰,就用不著大人總是反覆提醒來制止,甚至是指責,這在指令的可執行性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到樓下和小夥伴去玩耍,到了約定好時間,孩子沒有返回,媽媽又等了半小時,仍不見回來,只好出去尋找。找到孩子後,我就忍不住批評孩子。

1、情景再現這位媽媽不合理指令

第一次,“女兒,你的手錶呢?為什麼出來時不戴上,這都超時半小時了,趕快跟我回家。”

第二次,“你少和我說說講講,你不按約定時間回去,就是不講誠信,再這樣,我就不讓你出來玩兒了。”

第三次,“你鬧情緒有什麼用?事是你做的吧?超時的是你,又不是我,再這麼鬧騰,不聽話,當心我打你屁股!”

2、韓老師給這位媽媽演示合理指令

“女兒,請抬手看看手腕,你是否缺少了什麼?噢,忘記戴你的好朋友手錶了吧?下次一定要記住!一戴好手錶,到時我要檢查;二要在玩耍過程中偶爾看看時間,以便及時回家;三是要鍛鍊自己的自控能力,玩兒不能沒有節制。否則,媽媽不會同意你出來玩兒的。我們回家吧,下不為例喲。”

前後對比:在不合理指令中,媽媽皆用責備與威脅口吻面對孩子。並沒有讓孩子清楚自己錯在哪了,一味的嘮叨與指責,只能加劇孩子的反感情緒,下次仍可能不戴錶,無法按約定時間返回。而合理指令,既理解孩子,同時又做出了要求,讓孩子下次出來玩耍時不再忘記戴錶,否則,媽媽不會允許她出來。這種有前提條件的約定,反而易於讓孩子接受,並樂意去執行。

煩,煩,孩子不按我的要求做事,別急,不妨這樣來下達指令

五、重複指令

為了確保孩子聽清楚大人下達的指令,家長可以採用讓孩子重複指令的方式來加深孩子的記憶。重複指令有幾種方法。一是一句話一重複;二是分別就指令的五個要素做複述;三是整體意思讓孩子複述出來;四是可以讓孩子就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重複指令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儘可能避免大人一口氣說很多話,讓孩子無法一下子就理解並記住。當然,這就需要父母有條理地就五個要素單獨做出交待。特別是在提出要求時,更要列出要點,以便於讓孩子在具體操作落實時有章可循。

重複指令本身並不難做到,在這裡不列舉事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