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手机密集发布期,但每年升级手机真的值得?

又到新手机密集发布期,但每年升级手机真的值得?

转眼,iPhone9等各家品牌的新手机又要密集发布,很多人蠢蠢欲动,开始密切关注起来。

我也如是。

然而仔细想想,频繁换手机,价值真的那么大?


普通家庭应该把钱用到更能提升幸福感的各种家电上

家里冰箱340升,当时买的时候还觉得挺大,但越用就越觉得小。原因如下:

上个月去超市买西瓜,挑了一个大的,估计四十多斤左右(也许超过了50斤),结果超市收银台的称竟然称不了,换了两个都不行,只能放弃。

后来挑了一个30多斤,回家后,需要先冷藏到2摄氏度左右,问题来了,冰箱放不下整个西瓜,只能切开三分之一,有时将其送给邻居,然后在冰箱冷藏三分之二个西瓜。

这样的事,在整个夏天发生多次。于是就寻思,当初买冰箱的时候,为何不挑一个500升的?

由于种种原因,买菜越来越麻烦,菜市场变得更远,而超市里面的蔬菜不堪入目。故每次去菜市场买菜,是买一小车,基本能吃五六天左右,但菜买多了,冰箱塞不下。

而如果每次只买那么一点,就得频繁去买,又不是退休的老大爷老大妈,谁有时间隔三差五去买菜?

以上例子说明:

把钱用在更能带来幸福感的各种家电上,其给人带来的方便是频繁升级手机换不来的。

原因是,每家每户的大家电,基本上能用七八年以上,有的人家是,房子换了,家电才换。

也就是说,家电更应该高配,因为使用年限很长。


一直喝桶装水,挺麻烦,每次喝完就需要打一个电话,再开一次门收水。虽然麻烦,但也习惯了。

后来,桶装水喝出了自来水的味道,好吧,行业不自律就别怪我不支持你们。

最后,给家里装了个净水器,从此无需再打电话,无需再开门收水,水质也得到了保证,挺好。

综上所述:

普通家庭,需要升级,或者首次使用某种新家电的地方,其实挺多,但很多家庭选择无视,而在升级手机上却是热情高涨。

说到这里,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

前天家里纱窗忘记关了,晚上回家后,卧室多出了十几只蚊子,一会儿飞出一只,一会儿又飞出一只,神烦。

如果我是用手打,估计一整夜都别想睡觉了,还会打得满手是xue,满墙是xue。

又到新手机密集发布期,但每年升级手机真的值得?

但我使用电蚊拍,只要看到就能十拿九稳将其干掉,而打死蚊子的瞬间,还会传来啪啪啪的电击声,整个夏天,我都很享受这种声音。

常会感叹:这才是提升幸福感的小家电嘛,不到30元,充一次电,能用一个夏天,惊了个呆。

现实是:

很多人将精力、时间用来关注各种新手机上,但其实,不少小家电更值得我们去留意一下,那会让你在生活中节约不少时间,体会到更多幸福。


新机带来的提升不大,大同小异。

甭管厂商如何夸张,但今年的新手机并不会比去年提升多少。很多新功能,可有可无。而某些升级,甚至还带歪了路,比如以前的手机都不是刘海屏,但现在刘海屏的手机满大街都是。

又到新手机密集发布期,但每年升级手机真的值得?

一般来说,手机行业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新手机带来的体验才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而越往后,这种差别必然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2033年的手机与2030年的手机,在性能和体验提升上小于,2017年的手机与2014年的手机。

高处不胜寒,越往后,升级越难。

人们更容易对手机、电脑的升级上瘾

只要“上瘾”,则夹带的消费就不是理性消费。

但现实是,人们更容易对手机、电脑升级上瘾,而不是别的。

比如说,笔者去年刚换了个手机,但今年,你问我有没有换机的念头?有的,我偶尔也会冒出换机的念头,我也升级上瘾。

但我告诉自己,这不是理性消费。

若我把换机的钱用在别处,我的体验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比如:

我若是买一个80英寸的液晶电视,拿来看网络电影或美剧,这种改观就是天翻地覆的——跟升级手机相比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