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正視孩子的發展,人品、心態、身體才是第一位

北京師範大學一項調查發現:中國3.4億未成年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比例為16.4%;有嚴重心理問題行為的學生比例為5%。另有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2500名上海中小學生中,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有34.39%的孩子曾有一閃而過的“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但絕大多數的父母卻對此一無所知。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壓力大。為什麼壓力大?這其中就有父母的盲目競爭。很多父母從小就對孩子薰陶“要好好學習,將來上清華北大”“不考研究生是不行的”甚至“出國留學,去英國的伊頓公學”等等。

記住:英國的伊頓公學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

西方走到今天,有300多年的歷史。爺爺的爺爺小學畢業,爺爺的爸爸初中畢業,爺爺高中畢業,爸爸大學畢業,兒子讀到研究生,所謂“三代洗血”“五代培養一個貴族”,上一代人會為下一代奠定基礎。

經過幾代積累之後,家族才會興旺、民族才會人才井噴。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樣呢?爸爸只是小學畢業,卻一下子要求孩子上大學甚至讀研究生,有積累嗎?家庭文化的積累根本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孩子成長的文化基礎太脆弱。

自1840年以來,中國一直處在反抗列強侵略的戰爭之中,無數仁人志士都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去了,天才能人的基因由此遭到大規模的生物性滅絕;中華民族只是在近幾十年剛喘過氣,民族仍在慢慢積累之中,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質變,要學會用哲學思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今天的社會在不斷變革,變革意味著資產和權力的重組,每個人都想佔據更多的社會資源,但這是一個改良的社會,只能逐漸積累。改革不是革命,革命即便一夜改變身份,但由於缺少基礎,不久還會失敗。所以,對今天的父母來說,只要下一代有進步就行,不要盲目和別人比,這才是一個理性的定位。

1.先天因素在個體發展中作用巨大

家長也許會想:本身我遺傳給孩子的就不如別人,後天再不多讓孩子學習,那不就更差了嗎?注意,家長必須要清楚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

先天遺傳雖然不能決定一切,但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巨大。

先天因素是前提,是內因。我們要承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年播種的如果是精靈豆的種子,不出意外,就會收穫精靈豆;播種的是木瓜種子,卻非要收穫個精靈豆,這不可能。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身沒有錯,這是對孩子的熱情期待。但是,家長頭腦一定要清醒,要捫心自問:“我遺傳給孩子學習的基因有多少?我當年學習怎麼樣?”如果您沒有播種龍的種子,卻生下一條龍,這恐怕會很麻煩。

很多父母天天嚷嚷“龍生龍、鳳生鳳、耗子孩子會打洞”,這話第一句就是錯的,因為龍生的不是龍,而是贔屓、螭吻、蒲牢……儘管沒有生龍,但其他動物也生不出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為什麼?遺傳定律難撼動。

主觀能動性也是內因。孩子一生下來,探究反射的快慢就反應了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差異,說明主觀能動性也有遺傳的成分。

我們承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也看到了“天道酬勤”“皇天不負有心人”,但這些都是有前提條件的。現在大人騙孩子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成績不好,就是不用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是騙人的,因為能磨成針的前提是鐵杵,有些孩子生來就是一棒槌,能磨成針嗎?磨到最後也只會是牙籤。有的孩子連棒槌都不是,就是石頭,能磨成針嗎?你以為這是新石器時代啊。還不如根據石頭的形狀、大小、質地雕琢成藝術品,賣的錢可以買一籮筐的針,這就是因材施教。

2.教育和環境不能決定一個人

教育因素和環境因素都是外因。

環境對人有影響,但也不能過分地誇大環境對一個人的作用。比如說重點學校,能保證學生百分百上北大清華嗎?這不可能;反過來說,貧困山區裡也有不少孩子考上好大學,為什麼?因為環境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

教育的作用也不能過分誇大。教育給人以道德,道德就是修行,教育可以教人成仁;教育也給人以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教育可以教人成才。“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這都是騙人的。因為教育的前提基礎是先天因素。過分誇大教育的作用,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弄清楚,家長就會盲目競爭,最終害了孩子。

中國有四大名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當地都盛產絲綢。只有在質地縝密的綢緞上繡花,絲綢才漂亮。如果在麻袋上繡花,那就是基礎太差,最多隻能是個十字繡。所以,家長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強調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否則就會陷入主觀決定論,這屬於唯心主義。

尤其是媒體對某些天才的炒作,諸如七歲天才作家、哈佛女孩劉亦婷、我家笨笨上北大之類,更是激起了家長對教育的盲目狂熱追求,這種盲目狂熱最終都會成為孩子身上的巨大壓力。

3.人品、心態、身體才是第一位

其實,家長根本不用擔心孩子以後上不了大學的問題。

30年前,中國大學生佔同齡人口不到0.2%,現在是32%;30年前,中國高考升學率不到5%,現在是75%!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再過5年、10年、15年,上大學還難嗎?關鍵家長不要變態,非要讀211、985,非要讀“九所”,非要讀北大清華,非要讀北大清華的某個系,有必要嗎?

讀什麼大學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人品好、身體好、心態好、人緣好;重要的是孩子擁有人類永恆的、普適的、終極的價值觀;重要的是孩子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幸福的人生過程!

不考慮教育原材料的加工,只是一味地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能行嗎?你家孩子和人家孩子基因一樣嗎?不一樣,那你跟在後面起什麼哄呀?

有些家長總是生活在一種望子成龍的幻覺之中,這是一種浮躁的心態;有些家長把孩子當成工具,總覺得跟人家說“我家孩子怎麼怎麼樣”會非常有面子,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長被比下去了,還會拿孩子撒氣。

這些都屬於“變態”的心態,會害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