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食品屬於酸性還是鹼性其實沒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

本期作者: 趙力超 | 美編:張潔吟 章瀅瀅

酸鹼食品理論把食物簡單的分為兩大類,酸性和鹼性,同時提出,酸性食品對身體不好,鹼性對身體好。該理論實在是太簡單粗暴了,簡單到消費者只要能記住什麼是酸性食品和鹼性食品,吃飯的時候挑選著吃就好了,沒那麼多“營養專家”的條條框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搞清楚食品屬於酸性還是鹼性其實沒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

超哥今天再來幫大家理順一下什麼是酸性、鹼性食品?酸鹼食物是否會影響健康?以及膳食養生的真·金句。

什麼是酸性、鹼性食物

眾所周知,食物入口後會經人體消化、代謝,分解為很多種類的小分子物質。酸鹼理論認為,食物消化、代謝徹底後,在水中呈酸性的,就是酸性食物,反之是鹼性食物。

搞清楚食品屬於酸性還是鹼性其實沒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


蛋白質分解代謝產生硫酸、磷酸和尿酸;糖酵解生成的甘油酸、丙酮酸和乳酸,糖氧化過程生成的三羧酸;脂肪代謝產生的β-羥丁酸和乙酰乙酸等。因此,富含蛋白質的魚、肉、蛋、海鮮等食品和糧食類食品常被認為是成酸性食品。白糖、甜飲料等屬於弱成酸性食品

而,檸檬和其他柑橘類的水果雖然有非常強的酸味,但其中富含鉀、鎂等金屬元素,它們經人體代謝後產生一堆金屬陽離子,也就是鹼性物質。所以,酸味極強的檸檬實際上卻是一種典型的“成鹼性食品”,簡稱為“鹼性食品”。蔬菜、水果、大部分海藻、薯類等都屬於成鹼性食品。


搞清楚食品屬於酸性還是鹼性其實沒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

根據酸鹼理論,肉蛋魚都要少吃,主食也要少吃,而果蔬、海藻、薯類都要多吃,這樣才能維持住“鹼性體質”,而“酸性體質”會誘發各種疾病,乃至癌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酸鹼食物理論真的會影響健康嗎?

這個問題其實真的不好回答。

首先,酸鹼食物理論的結論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它符合現代人應該遵循的飲食規則。鹼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藻類、食用真菌等,正是應該“多吃”的;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糖、澱粉、脂肪,正是營養過剩的現代人應該“少吃”的食物種類。

但是,該理論基於的科學解釋又是錯的,雖然食物有酸鹼性,但是人體的酸鹼環境並不會因此而改變。人體血液的pH通常是在7.35到7.45這個精確的範圍內,除非發生病變,不會因為食物而改變。所謂的“酸性體質”會誘發各種疾病,乃至癌症是沒影的事,是典型的謠言。

搞清楚食品屬於酸性還是鹼性其實沒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


而且,很多食物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營養成分,例如豆類、豆製品,大家都認為是鹼性食物,有很多“鹼性”微量元素,鈣、鎂和鉀元素含量特別高。但是它含有的“酸性”蛋白質含量也很高啊。

所以,酸鹼食物的分類確實有一定的營養借鑑意義,但是絕對沒有某些商家宣傳的那樣能夠改善“酸性體質”“防癌抗癌”甚至“鹼性食物幫生男孩”。

真正的營養金句是什麼?

中國營養學會編制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指出:“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這些說法(酸鹼性食物)缺乏科學依據,因而不值得提倡”。當然,多吃蔬菜水果(通常認為是鹼性食物),少吃肉蛋(通常認為是酸性食物)的建議是對的,但這與它們是酸性還是鹼性無關,而是因為其營養成分、營養價值不同。

大力提倡“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的平衡膳食原則,使人們在享受豐富食物的同時,汲取充足而合理的營養。

PS:一則最新的新聞:

偽造出酸性體質致癌說的騙子羅伯特·奧爾德姆·楊(Robert Oldham Young)被判上億美元懲罰性賠償金。

這個騙子寫的暢銷書《pH值奇蹟:平衡飲食,恢復健康》於2002年出版,影響了無數地球人。他的酸性體質理論成了風靡全球且難以闢掉的謠言。

被判罰 1.05 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

搞清楚食品屬於酸性還是鹼性其實沒那麼重要,而重要的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