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之光 點亮幸福生活——國網莆田供電公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側記

莆田文明網12月26日訊(通訊員 林荔晟 潘明 朱清霞)回首40多年前,莆田還是一座沒有路燈的縣城。如今,漫步街頭巷尾,處處流光溢彩,霓虹燈勾勒著莆田“光速度”。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莆田電力發展歷程的鉅變,正是這座古府新市改革開放的精彩縮影。

全省率先實現“戶戶通電”

奮進之光 點亮幸福生活——國網莆田供電公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側記

國網莆田供電公司改造配電網,服務僑鄉發展 潘明攝

“1979年,莆田首座110千伏變電站筱塘變電站投運。當時電力基礎設施相當薄弱,全縣經濟總量小,年度供電量不到1億千瓦時。”在莆田電力系統工作了23年的原莆田電業局副局長鄭尚賓回憶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莆田電力事業隨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莆田供電局(1993年1月改稱莆田電業局)正式成立,拉開了莆田電網加快建設的大幕。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除常太院裡水電站等幾個水電站先後建成聯網運行外,莆田沒有大的電力建設項目,也沒有大型的工礦企業支撐,因而用電負荷沒有多大增幅。

1988年,莆田首座220千伏變電站笏石變電站投產,莆田供電局首次涉足220千伏電壓等級維護管理,供電範圍由城市進一步向農村拓展。南日島海山村村民張文洪一家首次用上了明晃晃的電燈。進入上世紀90年代,莆田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提速,電網加大了建設步伐,供電能力大幅提升,技術力量日益增強。

2000年,首座500千伏變電所莆田變電所投產,莆田電網實現了電壓等級從35千伏到500千伏的嬗變。2004年福清、永泰、平潭等供電區劃轉後,莆田市全社會年用電量驟減近26%。在供電範圍縮小的情況下,莆田電網投資總額不降反增,至2008年已全面超過了當時的用電規模。

莆田市加大電網建設改造力度,注重電網規劃與城市規劃相銜接,供電能力、供電可靠性大幅提升,電網覆蓋面不斷擴大,為莆田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力保障。“十五”期間,莆田電網投資5億多元,變電站主變壓器總容量比2000年底增長近1倍,相當於5年再造一個莆田電網。“十一五”期間,莆田電網累計完成投資24.7億元,形成主網220千伏雙環網、110千伏線路分層分區供電、10千伏配網布局靈活的網絡結構,在全省率先實現“戶戶通電”。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市委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幾代莆田電力人始終不忘初心。歷經近40年的頑強打拼,建設成果輝煌。截至目前,莆田市變電站數量實現了從1到54座的嬗變,實現戶戶通電;2017年,實現售電量111.0562億千瓦時,相比1980年的0.9954億千瓦時,增長了112倍。全社會用電量達119.7280億千瓦時,比1980年的1.009億千瓦時,增長了119倍。電力工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強勁的引擎拉動作用。

 “兩改一同價”每年減負近8000萬元

奮進之光 點亮幸福生活——國網莆田供電公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側記

國網莆田供電公司開展帶電搭接作業,減少停電時長 朱清霞攝

改造農村電網,改革農電管理體制,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是黨中央、國務院推動經濟增長的重大決策,是減輕農民負擔,發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

早在1999年,“兩改一同價”的春風吹遍興化大地,莆田電力建設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2001年12月,全市6個縣、區的農網改造工程全部通過省政府驗收。農電“兩改”後,每年為全市農民減輕負擔近8000萬元,全市農村直供區農民到戶電價從平均0.99元/千瓦時降至0.48元/千瓦時。

農電“兩改”後,全市農村電網更趨於合理,電網供電可靠性、安全性和電能質量有了顯著提高,線損由網改前的31%左右下降至12%以下,全市240多萬農民用上了優質、可靠、便捷、廉價的電力資源。

2012年3月,南日鎮電力管理體制改革交接,國網莆田供電公司正式將南日島納入直供區管理,並在南日島實行同網同價,島民每年節省電費340萬多元。同年3月,該公司對接管湄洲島供電產權和業務,拉開了島上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序幕。同年4月,該公司建設、投運第二條湄洲島跨海電纜。至2015年1月實現了全市城鄉居民“同網同價”,每年為島上居民減輕電費負擔500多萬元。

供電管理體制的改革給當地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優惠。

近日,記者走進南日島海山村八十高齡的張亞文老人家裡,屋內彩電、空調、洗衣機等電器設備,應有盡有。“原來一度電要七八元,我們都不捨得用電。現在降到了4毛錢左右,跟城裡一個價,各種電器這才派上用場。”張亞文說。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用電負荷不斷攀升。為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今年,國網莆田供電公司計劃投資約12億元用於電網建設和改造,通過智能電網打通用電服務“最後一公里”,為美麗莆田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在加大電網投資建設的同時,莆田供電公司始終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從管理上優化作業流程、技術上運用紅外成像測溫、建設上加大老舊設備改造力度,有效降低設備故障率,提高電力搶修效率,縮短電力故障搶修時間,不斷提升供電服務質量。

管理服務的改進換來了群眾的滿意,莆田地區用戶數從8158戶增長至2017年的140.76萬戶。今年6月,在全市公共服務部門績效考評中,莆田供電公司排名第一。

新能源助力智慧城市

奮進之光 點亮幸福生活——國網莆田供電公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側記

220千伏木蘭變電站主變吊罩檢查工作現場 朱清霞 攝

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新時代呼喚新作為。

莆田市是全國第一批創建新能源示範城市,也是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擁有水電、風電、抽水蓄能、光伏發電、生物質能、LNG、核能等多種清潔能源,電能種類全省最多。其中,投產風電裝機容量佔全省的40%,佔比全省第一,預計至2020年,莆田風電裝機容量將達283.29萬千瓦。

新能源建設快速發展對莆田電網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國網莆田供電公司主動對接全市發展大局,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優化電力系統運行,為風電等清潔能源、特別是可再生新能源發電全額上網提供系統支持,更好地服務美麗莆田建設。

在省、市重點工程——220千伏埭頭風電送出工程現場,省勞動模範、國網莆田供電公司建設部主任、共產黨員黃春林介紹,該工程為秀嶼東部片區大規模海上、陸上風電送出的配套工程,新建線路長約62.4公里,總投資4.18億元,於去年6月開工。工程建設中,黃春林總是加班加點,協調解決問題,嚴格把好每道工序每個環節,緊抓工程質量。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工程已經進入架線施工階段。負責該工程的秀嶼班組式業主項目部獲評“國網公司2017年度示範業主項目部”稱號。

與黃春林一樣,無論是在日常工作中,還是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國網莆田供電公司基層黨組織總能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服務美麗莆田建設中體現“電網擔當”。

位於秀嶼的華峰工貿項目總投資32億元,是省重點項目,2014年1月正式落地建設。早在2012年,國網莆田供電公司市場及大客戶部主管、黨員服務隊隊員鄒志向就主動介入,根據企業預計投產時間,提供電網規劃和線路接入點位置示意圖,協助制定用電工程的施工計劃,為項目順利落地、投產解決用電後顧之憂。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們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做強做優做大莆田電網的根本保證。”國網莆田供電公司黨委書記柯清輝表示,一直以來,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公司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莆田電網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供電能力跨越提升,成為莆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妙音符,也見證了莆田市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變化。(莆田國網供電公司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