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第一要義:虛領頂勁是基石;及三種關係

怎樣理解虛領是第一要義?

虛領頂勁是“十要”當中第一條要領,是提綱挈領的動作要求。只有把它做好了,才能為其他動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不然無從談起。

故而處處都要以此準繩要求自己,貫穿練拳行功的始終。“虛領”,並非是用力往上頂,而是輕輕地往上“領”起。

頂,是指頭頂(百會穴),它是一個點,不是用力之地。我們講輕輕領起這個點,而非往上頂這個點。

如果往上頂,就易導致頸項僵硬,面部表情呆滯,頭顱轉動不靈活等弊病。因而要求“虛領”,同時要注意虛領頂勁並非是一個單獨的動作反應,它是在全身其它動作要領準確到位的基礎上,由腳下產生的直達頭頂的一股子內勁,而產生上領和“頂頭懸”的感覺,使頭正頸直,虛靈自然。這也就是太極拳中“有上就有下,有下就有上”的體現。

太極拳第一要義:虛領頂勁是基石;及三種關係

如何理解“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是練好太極拳的重要法則。

欲沉肩必須先松肩,在松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沉肩。

松肩又是練太極拳的一大難題,必須下苦功夫去體會,只有把肩鬆開了,才能做好沉肩。只有做好了沉肩墜肘也才有利於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在行拳走架中肩始終要松沉,不可聳起。兩肩要平,不可一肩高一肩低。兩肩松沉微向前合,肩與胯上下垂直,做到肩與胯合。

肩是上肢的樞紐,肩不松沉,其勁力很難過肩背而行於手指;肩不松沉,其氣必上浮而致身法散亂。

對肘的要求是:肘不離肋、不貼肋、不過背。不管在什麼狀態下,肘關節總是微曲的,並且有下垂之勁,即便是像白鶴亮翅這樣右手臂上掤時,肘仍然要下墜,肘尖仍然是帶有下墜之勁的。故在行拳走架中肘曲要墜、伸要墜、抬要墜、舉也要墜。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就是“虛腋”,虛腋是指腋下要虛空,約留有一拳的空間。就像腋下夾一個熱饅頭,夾得緊了,燒得受不了,夾的太鬆了饅頭就掉了,所以就要虛虛的夾住。

這樣肩沉了,肘墜了,腋虛了,就為下一步的“坐腕”打通了關節,打下了基礎,為勁力暢通打開了通道。

太極拳第一要義:虛領頂勁是基石;及三種關係

怎樣才能做好“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同樣是練好太極拳的重要法則。

楊公澄甫先祖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指出:“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含胸,就是要胸部肌肉鬆沉,略內涵,切忌挺出,做到胸部平坦,不挺不凹,在行拳走架中把挺胸的念頭完全打消,放鬆肩鎖關節,兩肩微向前合,兩肋微收,使胸部自然寬鬆,即為含胸。

能做到含胸,就能氣沉丹田,就不會氣湧胸際,能氣沉丹田就能在行拳走架中做到沉著、平穩、力整勢圓。

所謂拔背,是指當胸部略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使背部舒展,兩肩中間脊骨便鼓起上提,略往後上方拉起,使背肌有一定的張力和彈性,皮膚有微微繃緊,產生一種放鬆拔長的感覺。在行拳走架中將會產生氣貼於背,力由脊發的整勁。

太極拳第一要義:虛領頂勁是基石;及三種關係

虛領頂勁與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這三者裡面,虛領是第一要義。虛領起來之後,整個身體才能靈活,身體脊柱上下貫穿,肩鬆開,兩胯松沉,覺得有個地方把頭部掛起來似的。只有這樣,腰才能松沉,才能自如靈活地轉動。

我們先來看看怎樣才能做到虛領?首先,有意識的將頭部扶端正,下巴微收,沿下頜骨兩側向後腦勺微上提,玉枕穴微微後凸。然後,放鬆肩部關節。兩肩並不是一味往下墜,而是微向肩兩側拔開然後弧形向前微裹,這是兩肩自然鬆開的結果,並非要有意凹胸,胸部應該自然平坦,兩肩自然鬆開、松沉,兩臂才有掤勁。

我們講含胸拔背,也是這個意思,不是有意的凹胸凸背,那樣容易練成駝背。肩部關節自然拔開,松沉後,胸骨自然垂直舒展,坦坦蕩蕩。再進一步從內勁上講,例如攬雀尾擠掌、按掌之時,隨腿向前弓步,重心前移,胸部和背部要圓撐飽滿,微有後撐之意,不可隨兩掌而向前爬,此時肩胯的松沉使得腳下的反彈力由腳而腿,經過腰的加速從後背上來傳導於兩臂和指稍。如果上身沒有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前胸不能夠飽滿圓撐,腰勁就無法傳導於肘手,我們講太極拳用腰不用手,但是你腰跟手說不上話,用腰也是白用。

因而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三者是一個整體,三個要領都做到了,才能使身形上下、前後保持對拉。這一點是勁路是否能夠貫穿、暢通,骨骼是否能夠協調一致的保障和關鍵。

在這三者裡,虛領頂勁是基石,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是在此基礎上的重要守則,有了往上的領起,才有往下的松沉感,橫膈膜才不至於上浮,肩部和腰胯才能松沉。

沒有虛領,就好比一件衣服沒有衣架把它掛起來,一下子蜷縮堆放在一起,沒有了外形,所以有了虛領,一切就都會有。楊澄甫宗師強調“非有虛領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只有這個要領掌握了才能生氣勢、提精神、透神韻、提攜周身。(扎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