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牢固生命堤壩—成長中的煙臺芝罘醫院麻醉手術科

鑄就牢固生命堤壩—成長中的煙臺芝罘醫院麻醉手術科

鑄就牢固生命堤壩—成長中的煙臺芝罘醫院麻醉手術科

鑄就牢固生命堤壩—成長中的煙臺芝罘醫院麻醉手術科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物質生活的富足,當今人們對美好生存質量的期待從未如比迫切,以前不可能進行的外科手術現在也變得順理成章,對麻醉手術科這個重要平臺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麻醉醫生面對的問題也從未如此複雜,麻醉歷史的發展經歷從患者痛苦到無痛再到安全麻醉再到圍手術期醫學三個里程碑式的重大變化,圍手術期醫學把麻醉醫生的目光從之前的單點術中麻醉投向術前、術中和術後,從只關注手術安全到關注術前評估、術中穩定、術後的長期轉歸和康復質量。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中國方案重新定義了麻醉學的概念和內涵,為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和質量提供了科學思維,對於芝罘醫院麻醉手術科的麻醉科醫師來講,近兩到三年手術科室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也催化和成就了麻醉手術科的快速成長和強大,煙臺芝罘醫院麻醉手術科在院領導的正確領導下,林青主任帶領年輕充滿活力的團隊知難而上,面對一次次與死神的較量和考驗,執著堅守勇破難關。

為爭取生的希望,堅守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全院從耳鼻喉頭頸外科、眼科、神經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科、肛腸科、婦產科,從一歲的小兒到九十多歲的高齡老人,麻醉過程都是有不同的特點和個性化的需求,他們多渠道多形式的努力學習和汲取前沿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滿足不同手術的需求,加強學科文化建設提高團隊整體素質,讓患者平穩進來、安全出去、健康轉歸。在患者生命最脆弱沒有任何自我保護能力的時刻,承擔著守護生命安全的神聖職責,堅守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鑄就堪比三峽工程的宏大生命堤壩。

2016年10月14日麻醉手術科挑戰手術極限為耳鼻喉科和普外科合作手術搭建起戰機起落的航母平臺,林青主任和孫麗麗主治醫師實施氣管插管全麻下成功為110公斤合併高血壓、呼吸暫停綜合徵的老年患者做了聲帶息肉切除術和雙側巨大甲狀腺腫瘤甲狀腺次全切除術(一側7*8*6cm,另一側3*4*3cm,直達胸骨後),術中困難可想而知,首先是肥胖,OSAS插管誘導通氣費力插管困難,之後又幾度氣道壓力增高,血氧飽和度低,險情迭起。他們啟動應急預案,應用可視喉鏡艱難插上氣管導管,及時採取了小潮氣量,增加呼吸次數,小PEEP等方法來滿足供氧,讓手術醫師一次解除了兩種疾病對呼吸道的壓迫,患者術後進入ICU一天後,麻醉醫生又保駕護航,拔除氣管導管,讓患者重新有了自由順暢的呼吸,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時間的推移,這位老人體重在不斷增加,肌肉越來越菲薄,十幾年前做的臍疝修補手術在今年又復發加重到了非手術不可的境地,這次她還要經歷生死的考驗,遊走到生死的邊緣,這次手術前一天林主任去訪視時還談笑風生看似淡定,但第二天進入手術室時卻淚流滿面,因為她心知肚明自己的狀況和病情不容樂觀,內心充滿了恐懼,他們在寬慰老年人讓她增強信心的同時用嫻熟的技術為她開啟夢的殿堂,再一次在面對110多公斤的體重在全麻下順利的進行了特大臍疝(15*10cm)無張力補片修補術,當手術醫生伴隨著沙漠駱駝音樂的節奏縫合切口成功完成手術順利甦醒時,他們也如釋重負,再次為老人重啟生的全新曆程,這位患者如期恢復握著林主任的手兩眼充滿感激的淚花。手術過程中生死一線間,麻醉醫師責任重大,她們經歷的驚心動魄和竭盡洪荒之力,患者及家屬是很難親眼目睹,他們天天都上演著生死時速,有多發臟器損傷血肉模糊命懸一線,有腦出血腦疝昏迷,有宮外孕大出血休克,有汗水有分秒必掙,甚至急救時被運送病人的推車壓傷腳趾到骨折,有淚水有溫情和感動,都是為爭取生的希望,麻醉醫生的世界不是外人想象的那樣理性與冰冷,他們的感性與溫暖更飽含責任與溫度。麻醉醫生是默默地幕後英雄,無影燈下的守護神。

氣管腫瘤切除,讓業內刮目相看

自2016年開始,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張慶泉教授的帶領下,耳鼻喉科手術如火如荼人地開展起來,很多患者因張教授慕名而來。

輾轉多家大醫院被拒收治療的一位氣管腫瘤患者找到張教授。瞭解了該患者的手術難度之大、風險之高,張教授慎重地組織了全院多學科進行會診和討論。麻醉科團隊從麻醉方法、插管型號、時機,到通氣方法、潮氣量大小等方面,都做了細緻的計劃,制定出嚴謹、個性化的麻醉方案,配合張教授進行了腫瘤切除加巨大氣管造瘻和重建,前後5次手術,歷時9個多月,讓患者順利康復,滿意而歸。林青主任和張芬醫生分別在麻醉專業和耳鼻喉專業的學術會議上做了病例分享,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稱讚,奠定了耳鼻喉科麻醉手術的堅實基礎,使同行們刮目相看。

麻醉是一門守護生命的藝術,年齡不再成為界限,安全是基本底線舒適是不懈追求

髖關節置換、膝關節置換讓老年患者能夠重新站立行動自如,再次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年齡不再成為界限,手術過程當然不易,麻醉風險更是成倍增長,這些老人常伴有多種內科疾病,往往集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慢阻肺、腦血栓於一身,就像大樹枯根稍有不慎就會連根拔起,生命體徵可代償範圍很窄,如何使患者麻的過去又醒的過來,他們在風險歷練中不斷學習,將神經阻滯、椎管內麻醉和全身麻醉靈活應用,減少對老年患者生命體徵的干擾,預防應激反應保證水電平衡。輕調醚罐中七氟烷輸出的濃度,微變藥泵中丙泊酚奔跑的速度,只為患者的美夢不被驚醒,最近對一例84歲老人進行了髖關節假體翻新術,這種手術比首次髖關節置換的難度更大,失血量更多,麻醉風險更高,麻醉中所有的藥物和技術都可能將患者致殘致死,麻醉醫生時時謹慎如履薄冰,避免嚴重併發症發生,為這位5—6年不能下地的老人成功手術。安全是基本底線,舒適是不懈追求。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戰勝死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蹟,讓一個又一個家庭再次充滿歡笑。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不僅植入了每個麻醉醫師的心裡,也同樣了植入了所有醫護人員的心裡,這是一位ICU主任在學術會上的講話,麻醉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正因為如此芝罘醫院麻醉科對待每一位患者都像雕琢一件藝術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他們與對肛周手術有特殊要求的手術醫生反覆探討嘗試,幾經追蹤總結得出最佳麻醉藥物濃度和劑量,既能讓患者無痛又能降低失血量,還能保證術後不發生尿儲留早期下床行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生活質量,在小的細節上用心得到大的收益和收穫。

麻醉科的業務範圍也走出手術室,到達了醫院的每一個角落,無痛胃腸鏡技術在國際知名專家傅傳剛教授的帶領下蓬勃發展,有許多老年人以前都被列入禁忌,蔣麗雲主治醫師進修回院後,他們從術前評估和準備上做足功課,努力糾正各種器官功能,達到麻醉的要求,麻醉中全程監護隨時糾正循環呼吸波動,最大程度達到安全舒適,這一技術已達到同級醫院領先水平。

學術成就彰顯實力,照亮他人也溫暖自己

林青、孫怡、辛志軍、王寧的四篇論文均以第一作者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

麻醉手術科積極參與了耳鼻喉科牽頭的科研項目。

林青和王彬彬在中華麻醉學會舉辦的第三屆諾楊杯麻醉醫師圍術期管理師徒爭霸賽中獲得山東省優秀獎。

王麗娜醫師在煙臺市“我與圍術期”演講比賽中獲優秀獎。

林秋裡的病例分享提升到細胞分子學水平,及辛志軍的病例分享都受到專家的好評。

孫立麗在全區傳染病知識競賽中獲得筆試第一名。

李汝琳在全區生育技能大賽中獲個人第一名,團體一等獎。

這種平時的不斷積累和鍛鍊讓他們站到了省市學術會議的講臺和各種大賽的領獎臺。他們的執著追求和守護讓安全麻醉成為可能,機會屬於開拓者,契機屬於執著者,像陳果老師說的:“讓自己努力變成一道光,照亮別人也溫暖自己”。

除麻醉之外,全院危重病人的搶救都不缺少他們的身影,並肩負著無痛醫院舒適化醫療的使命。

手術室的一道大門隔開了生死的兩個世界,在這樣一道完全封閉的大門之內,每天都在演繹著溫暖和感動,與死神的較量和驚心動魄的戰鬥,當我們想從林主任那獲得幾張精彩照片時,她內疚的說,這裡還真沒有我們最美的畫面,因為在最危急最緊張的關頭,他們不顧一切都在和死神較量,沒有人能來得及用鏡頭記下這真實而觸及靈魂的震撼畫面,所以他們最精彩的瞬間最美的一面只能留在他們的心裡,珍藏在他們的腦海裡。他們用一生撐起術者表演的舞臺,用技術接過患者的託付,他們也曾想承風逐夢出現在世人的眼中,鋁華褪盡,暮然回首,無影燈下才是他們願意為之奮鬥的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