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快速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速讀與精讀

在課前閱讀預習材料時,針對“閱讀時吃力、讀不懂、讀得慢,啃教材抓不住重點,看了後面忘了前面”的問題,我摸索、創造出了速讀法和精讀法。

有的放矢、結合著運用,閱讀速度顯著提升,並且能夠在有限時間內讀透重點段落了。

“我原創的速讀法”一共分為三步——規劃、執行和回顧。

第一步,規劃,也就是制定本次速讀的計劃。

在做計劃之前請問自己:這次速讀,我是為了快速掌握一本書的總體思想呢,還是隻需要掌握某個章節的關鍵論點?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執行。

建議大家選擇一個安靜的,沒有干擾的環境坐下來,比如圖書館、自習室或者書房。並根據時間和閱讀量制定好速讀計劃,在番茄鍾工作法的框架下注意力高度集中,開始一項速讀任務。

第三步,回顧。

剛才讀的文章主要在講什麼、有哪些要點、這些要點分別是如何被提及的?

這是我速讀的三大步驟,具體怎麼操作呢?

這裡有四個相對應的具體速讀方法:

第一,一行行快速掃視,通過提煉關鍵句,捕捉主題句來get主要意思。

第二,快速判斷哪些內容相對重要,哪些是次重要。

我總結出了兩個小規律:

一個是從文字位置上來說,一個章節或者一篇長文的開頭部分更有可能是次重要、也就是“不太重要”的內容而一個章節或者一篇文章的中間偏後部分——有時還會延伸到結尾段——通常是相對重要的部分,包含了所有關鍵論點和信息。

另一個可以依據的規律,是如果某部分文字還穿插有列表、圖片、引述等輔助內容,則很有可能是比較關鍵的內容,最好不要忽略掉。

第三個方法,我給它取名叫“7:3原則法”。

基於從第一個方法中獲得的對整體文字的印象,以及基於第二個方法所判斷出的相對重要和次重要段落,我通常會按照7比3的比例進行速讀,也就是說,70%的時間花在相對重要的段落,30%的時間分配給次重要部分。

讀相對重要部分的速度要比次重要部分來得慢,這樣可以讓自己更好地get到關鍵論點和信息。

第四個很重要的方法,也是一次速讀任務的收尾動作,我稱之為“3分鐘閉眼過電影法”。

在完成一次速讀任務後,合上書,閉上眼,快速用3分鐘時間過電影般地回憶一遍剛才讀完的部分,尤其是要在大腦裡默唸用記號筆標註過的重點信息。

這個方法也對應了我一開始說的速讀三大步驟的最後一個步驟——“回顧”。

到這裡,一次速讀任務就可以說是圓滿完成了。

怎樣快速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我們再來聊一聊精讀。

精讀,通常是為了把一本書讀透、讀出蘊藏在書中的各種滋味,讀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議,全面深刻地掌握一本書裡的精髓、核心事件、關鍵論點。

和速讀時一樣,精讀前同樣需要明確任務量、制定好某次精讀任務的執行計劃。

比方說,你現在要精讀一本600頁的書,有兩週的時間,每週可以有5天、每天3小時的時間用在閱讀這本書上。那麼你能自由支配的閱讀總時長就是5*3*2=30個小時,換算成以小時計的單位閱讀任務量,大概就是600/30=平均20頁/小時。

另外,同樣需要用“番茄鍾工作法”集中注意力、開始精讀任務。

那麼,具體精讀方法是什麼呢?我總結出了“四個動筆”。

第一個需要動筆的地方,是寫下預熱問題列表。

在筆記本或word文檔裡用2-3分鐘列好問題表,一個列表對應一次精讀任務,一般包括5-10個問題,既可以是非常通用寬泛的大問題,也可以是和要精讀的內容直接相關的更微觀的問題。

通用寬泛的問題我將其總結為“5W2H”,包括:

5W:

Who (主人公/主要角色都是誰?)

What (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When (發生在什麼時候?)

Where (在哪裡發生?)

Why (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

2H:

How (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這些人是如何做的?)

How much/how many (有多少?——數量/數據相關的內容)

而更微觀一些的問題呢,就要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了,但一定是和需要精讀的內容直接相關的。

千萬不要輕視這份小小的問題列表,因為它的作用真的不小,這些問題能“強迫”你從精讀一開始就切換進思考模式。

在精讀過程中,當你讀到和問題有關的內容時,拿出問題列表,言簡意賅地以關鍵詞和關鍵句形式把答案補充在相應問題下方。如果答案比較長,也可以只將書中相關的頁碼和段落標註下來就行。

第二個需要動筆的地方“動筆”,是做隨讀批註和筆記。

​我建議大家要做的兩件事,一個是在批註筆記時,儘量只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只有在精讀的時候思考了、並且把自己實時的所思所想批註下來了,才算是真正和作者直接對話了、把書多活了、讀成自己的東西了。

怎樣快速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第二個“做”:是第一個“做”的具體實現方式,我把它叫做“多色批註法”。

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寫下贊同作者在此處的描述與論點,反對作者的論點,以及中立態度——對這個論點沒有明顯的站隊和立場。

而不做什麼呢?第一個“不做”,是一定不要整段整段地用記號筆劃重點。第二個“不做”,是在做筆記時一定不要重複書中的事實性陳述。

什麼是“事實性陳述”呢?簡單說,就是書裡已經給出的信息、數據等不帶作者論點和其他主觀色彩的基本客觀內容。

在精讀時我建議大家做的第三次動筆,是好句好段的摘抄與整理。

主觀能動地選擇好句好段、謄抄整理在本子上,能更好地體味到作者的筆觸與文采,感受到各種表達的精妙。

另外,如果你想通過精讀提高文采,那麼摘抄金句就能很讓你成為自己寫作能力的建築師,讓你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模仿作者的行文修辭。

個人文采的提高是不能急於求成的,是需要逐漸積累的。

怎樣快速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摘抄與整理金句這件事並不難,但也有門道。我主要有這三個建議給到大家:

第一個是等到精讀任務完成後,再用整塊時間統一謄抄和整理。

因為做金句摘抄比較費時,所以最好不要邊讀邊抄,那樣很容易打斷思路,況且精讀時還要同步思考、做批註。

因此我的建議是,讀到好句子時,先用筆做個記號(比如在旁邊打個星號),在完成一個單位時間的精讀任務後,可以再回到任務的起始頁,順著星號開始摘抄。

第二個建議我把它概括為:“動作描述(動詞)最高,形容詞次之,名詞最後”。

最難出彩、也最能突出作者精妙文筆和風格的經常是動作相關的描寫,我們平常自己寫文章時容易寫不好甚至感到頭疼的也是這一塊內容。

所以一篇文章裡如果有特別妙的動作描述,一定優先摘錄收藏下來。

第三個建議,是摘抄本一定要分主題、分書目。

同主題摘錄的好處是便於之後系統、完整地查找與回顧。

最後,寫讀後感,在這裡我也幾點建議和大家分享:

- 這本書/這個章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都有哪些關鍵角色和事件?

- 這本書/這個章節最重要的亮點是什麼?

- 最打動我的部分是什麼?為什麼?

- 我對這本書/這個章節的論點持什麼意見?

- 這本書/這個章節對我而言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啟示?

無論是精讀還是速讀,掌握了高效好用的閱讀方法,就能避免很多無用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