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坨肉的故事

早上起来,看到儿子发来的信息:“妈妈,我设计的手机壳做好了。昨晚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今天就有十几个订单了。”他很有成就感。

我打开朋友圈一看,他在公众号“十八号灯塔”发的《随手掏出一坨肉是怎样的体验?》有一张图就是从裤兜里抽出“一坨肉”,让人大为好奇,甚至为之一震。

点开一看,原来是他用曾经获得“菠萝科学奖”的那坨肉的第一张照片来做手机壳的图案。意义深长啊!我把文章发到我的朋友圈,备受关注。而有些人觉得“拿块肉来做手机壳,那不是天天手里拿着一块肉?”胆小的MM说不敢用。儿子把手机壳放在生辣椒、生黄瓜……的上面拍个照,就像荤素搭配好的菜料,大家觉得创意十足。他表哥很是欣赏,说:“用上这个手机壳回头率肯定很高,我也来一个!”

儿子是学生物的,在报社工作,很多人都觉得工作不对口,但他不这样认为。他的生活、工作和艺术创作还真的离不开生物。

2014年元旦,他从超市买回来两坨几乎一样的带骨的猪肉。一坨放到冰箱冷冻,另一坨放在常温下。他要看看在常温下的那坨肉每天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还在新浪专门为肉肉开了微博,要把每天的变化记录保存下来。

从此,他每天都用几千万像素的专业相机从不同的角度对着常温下的那坨肉拍摄。从拍下来的肉图可以看到,每过一天那块肉都发生了变化。肉从第二天就开始发臭,臭肉的气味让人最难受,加上后来长满虫子的样子,令人作呕。由于失水和温度的变化,时间一天天过去,那坨肉的色泽从鲜艳慢慢失去光泽,变得暗淡,直至乌黑;形状从饱满状慢慢干瘪下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多次劝儿子停止实验。他也曾想放弃,但一转念:做事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能成功吗?责任心和好奇心让他停不下来。他没有放弃,继续每天坚持拍摄,并用文学和生物的语言把那坨肉描述得淋漓尽致。微博的粉丝一天比一天多,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了好几万粉丝。他们每天都在等候那坨肉的信息,关注它的变化和命运,关心博主下一步该如何处置那坨肉。


一坨肉的故事

时间是很神奇的,它可以催生出新的东西,又可以让现有的东西变质或消失。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这个实验儿子原计划坚持做一年。一年后的变化也相对要小很多,所以2015年的元旦后改为每星期或半个月拍一次。

2015年3月的一天,儿子接到一个邀请电话,叫他到杭州领奖。他第一反应就是骗人的,哪里会有什么奖呢?后来又收到领奖通知和具体要求,经过进一步核实,原来是他做的“一坨肉的365天”这个实验获得了诺贝尔“菠萝科学奖”。

一坨肉的故事

中国的“菠萝科学奖”创立于2012年。评委是中国顶级科学家、名人、媒体人,获奖者需具备“想象力、有趣、引人思考”的特质,是一位“可爱的科学家”。他们用幽默的方式让大家感受科学的美好,让大众看到科学其实很好玩,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告诉大众,科学的确需要严谨,但可以不那么严肃。“菠萝科学奖”的口号是“向好奇心致敬”。奖项设有三种,一是常规奖项,包含物理化学奖、医学生物奖、数学心理奖;二是专项奖,包括发明奖、幻想奖;三是特别奖项,有菠萝U奖和菠萝Me奖。奖励具有想象力而且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

儿子的“一坨肉的365天”(持续观察一块肉在常温下的腐败过程,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坚持图文直播)获得第四届“菠萝科学奖”特别奖项的“菠萝Me奖”。2015年 4月11日晚上,在浙江省科技馆月球大厅他开心地登上领奖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几年过去了,然而那坨常温下的肉还没被儿子丢弃,仍保存在常温下的一个塑料箱子里。三几个月或半年还会去打开来拍拍。2017年的春节,我们就跟着儿子感受了一下拍摄。现在把常温下这坨肉和冰箱里的那坨肉放在一起,真有天壤之别。冰箱里那坨解冻后还可以吃呢。“冰箱这台小型民用时光机,带着我们的食物穿越了时空。”

一坨肉的故事

作者简介:何群英,女,1965年4月生,英语本科毕业,中共党员,广东省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任教《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与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