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韶關翁源古道,發現鐵石徑和冷水坑美麗風光!

導語

翁源是千年古縣,山川秀美,山水奇特。古道是當地民間商貿通道;是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承載了千年文明歷史。

翁源有羊徑、鐵石徑、祥符徑、太坪徑、茶藤徑、桂花徑、象獅徑等七條通往縣外的古道。每一條古道,就是一個歷史,都有一段或動人或辛酸的故事。“古風古路仍依舊,今景今韻邀君登”。今天,讓我們跟著一位美麗的文藝女青年一起去探尋位於韶關翁源北方的神秘古石徑。


☆☆☆探尋古道之鐵石徑和冷水坑☆☆☆

早些年便聽說過古道鐵石徑,一直未能成行。鐵石徑位於翁源始興兩縣交界處,兩縣人民古時商貿往來,攀親結義,必經此路。

7月初,一行13人,前往鐵石徑。為慕名,為風景,為避暑,為我們共同迷戀的大自然。

早上七點,從仙鶴出發,徒步前往。

從鐵石徑電站後山上走,一小段石徑小路,有一天然石山門,石山門開,僅容一人身。由此進,進入山谷。沿著山溪走,太陽在後,只是身在谷中,樹廕庇日,旁邊流水時而潺潺,時而咚咚,時而有小瀑布嘩嘩。配上林中的鳥叫蟲鳴,像是一首停不下來的交響樂。如不趕路,駐足在此,便會想穿長袖衣衫。盛夏的高溫,完全沒有。

探秘韶關翁源古道,發現鐵石徑和冷水坑美麗風光!

一路上,小徑明顯,部分路段還保留幾百年前的痕跡,石板堅固斑駁,有些佈滿青苔。有些較為粗糙,像是後來修補的。大部分是泥路,也許是被山洪衝沒了石板。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又一段,被落葉覆蓋。

從石山門右側進去一小段路,有三處摩崖石刻,那是1983年翁源縣文物普查組發現的,它們詳細記錄了鐵石徑的由來(可惜這次未能看到):明永樂22年(1424),松崗村丘福寬、張得有等人,帶頭髮動十方百姓,捐錢獻物,請來石匠肖澄,在“轎頂石”至“跌馬潭”中段,鑿開一條石路,這就是古道鐵石徑的雛形。之後不斷地修補。

探秘韶關翁源古道,發現鐵石徑和冷水坑美麗風光!

古道順山勢走,坡度較緩,不用怎麼攀爬,只是一路山水奔流,告訴我們,一直在上坡。傳說中的險峻地,如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跌馬潭”,已經不險。因是雨季剛過,山谷中流水量大,每走一段路,便需越過山溪。我們不得不放慢行程淌水,或扶或背,亦或乾脆脫了鞋襪。行程減緩,樂趣也增加。因森林植被幾乎未遭破壞,不乏高大喬木,灌木叢也濃密,有些橫亙在古道上,成了天然障礙,有趣但無礙的“障礙”,我們輪流弓著腰駝著背鑽過。

途中有一古橋,溢滿了歷史的厚重感。站在橋上,什麼也不做,便覺得時光倒流,心,變輕了。

四小時後,到一水庫,湖光山影綺麗清澄,我們好一陣興奮,做了一回裝逼俠。據嚮導說,從水庫左邊走,往始興方向,從右邊走,往翁源縣紅嶺方向,都是古道。我們走右邊。

探秘韶關翁源古道,發現鐵石徑和冷水坑美麗風光!

轉山轉水,到一埡口,稍作休息,繼續前往。水流已和剛才反方向,水流量變大,河道更彎曲,水聲變沉,是落差小了。原來,我們已進入紅嶺地界。

中午一點,到黃洞村。這是一個四周被大山環繞的寧靜的小山村,遠處偶有幾棟洋樓,才有一絲現代的氣息。僅一山之隔,此時的黃洞,和山的另一側,似是兩個世界,山的那邊,紅蓮遍池塘,禾穗已低頭,在這裡,小荷才露尖角,禾苗適逢返青。

行走約1小時水泥路,我們走進了另一古道——冷水坑。古道起源於什麼年代,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了。和古道有關的故事,卻還在村民口中繪聲繪色。紅嶺人,住上片常走鐵石徑,住下片常走冷水坑,或者鐵石徑出冷水坑進。

冷水坑沒有石徑,幾乎是軟綿綿的羊腸泥路,有些被山洪沖垮,路徑模糊難尋。我們不時要找路,左尋右覓,古道接通了,也發現了許多的新奇。有“鍋頭石”“棺材石”,有各種美麗野花野草,百合山蘭,還有野味:箭頭菇。

行至一山頂,地上鋪滿了紫紅色的地菍花,嚮導說:這裡是放哨棟。那時候,每戶派人在放哨棟輪值,遠遠看到有土匪來犯,便打響槍聲,村民迅速躲藏起來。啊,封閉的小山村也不是隻有安寧,也曾有過如驚弓之鳥般的生活。那,這片地菍花開,是為了紀念驚心動魄的往事嗎?

傍晚六點,我們回到仙鶴九仙嶂腳下。

紅嶺已通公路,古道即將塵封。夕陽西下,遙想當年路人的艱辛,而今我們卻沉醉於古道的景緻,每個人的臉上盡是滿滿的幸福感!

(作者系翁源縣作家協會會員、翁源縣龍仙中學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