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2009年播出的電視劇《蝸居》後,我們意識到了房價的上漲,那是的我還在上小學還什麼都不懂,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現在的房價已經到了“天價“,我們在感慨內地房價上漲飛快的同時,再來看看香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吧。

我們在意識裡應該是感覺香港這座城市是繁華的,紙醉金迷的,但是我們應該要明白一個道理,無論在什麼地方富人都是少數,大部分的還是普通的老百姓。很難想象香港底層的人是這種生活現狀吧。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你能想象嗎?吃飯睡覺,你所有的生活活動都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面進行。

香港,1104.3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卻擁有750多萬人口,是當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彈丸之地,擁有一處安身之所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能是一個夢想,大部分人只能蝸居在幾平米的房子裡,更有不到1.5㎡的“膠囊房”,而他們從起床到睡覺,都只能屈身在這麼狹小的空間裡完成。

籠屋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那是香港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所有有夢想的人都希望搭上時代的列車,以為在這裡艱苦奮鬥幾年,靠著自己的勤勞和努力終有一天能熬到出頭日,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沒有從籠屋中搬出來的人,也就只能在裡面度過餘生了。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老人生活在籠屋中

當橫向空間不能再利用,房東便將縱向空間隔出棺材房,油麻地、深水埗、觀塘等地,便將原有的板間房以“井”字形上下分割,改裝成六間每間1.5平方米的空間,租金約每月 1500—2000元港幣,有限的活動空間裡除了直挺的躺著,連腿都無法繃直。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香港背後的辛酸:我還沒死,就已經住進了棺材裡

當這座城市的高樓大廈燈光閃爍時,很多人或許還在這個家中挪動自己的身體找一個舒適的姿勢躺下或者蜷縮,他們的生活還要繼續,他們還要在這座耀眼輝煌的都市中生存。

香港,我去過一次就不再敢去第二次了,高昂的消費水平真的讓我踹不過氣,我也敬佩在這座城市努力生活的人,如果硬要我概括一下這座城市的話。

“富人的天堂,窮人的煉獄。”或許真的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恰當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