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是怎么让我们失去朋友的?

社交网络是怎么让我们失去朋友的?

大家好我是西门君,每天几分钟,为你解密生活中的传播学。

我们每天都在用微博、微信、探探等各种社交软件,可是你有没有一种感觉,社交网络有时候让我们觉得很孤独,甚至......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朋友?

日本综艺节目《nino桑》曾经做过一个街头采访,“女人在社交网络上最讨厌什么样的同性?”受访人群列举的TOP3中,就有两个跟Instagram(一个在线的图片交友网站)有关。其中得票最高的回答,是“生病时候仍在发自拍的女生”。

这点在西上真奈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西上真奈美是日本的一个模特,她的生活都是围绕着Instagram而展开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纯粹是想拍情侣照才去谈的恋爱,纯粹是想去时尚的咖啡厅拍美美的照片才交的朋友。与其说他们是西上在意的人,不如说他们像是西上的“拍摄道具”更为妥当。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愿意搭理西上了。

社交网络是怎么让我们失去朋友的?

西上真奈美

这太讽刺了,在Instagram上坐拥3.5万粉丝的她,居然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能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当然,这也怪不得别人,是西上自己把自己给“作死”的。

为什么在中国,人们越来越在意发朋友圈这件事了?这里涉及到一个叫做“金发姑娘”的自我保护原则。它来自于一个叫作《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童话故事,说的是一个金发姑娘迷路了,误打误撞闯进了小熊的房子。她先是尝了小熊一家三口的粥,又坐了坐他们的椅子,还在他们的床上躺了躺。最后她觉得,还是小碗里的粥最好喝,小椅子坐着最舒服,小床躺着最惬意,因为这些都是最适合她的,不大不小刚刚好。

我们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也在向别人呈现出我们努力经营的人设。你想,每次发朋友圈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反复编辑修改,深怕有一句失言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毫不夸张的说,很多人不修图,压根都不敢发自拍。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有过一句论断:“社交媒体给人太多幻想,让人们以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关注。”

社交网络是怎么让我们失去朋友的?

雪莉·特克尔

确实如此,人们为了在他人的眼中显得更完美,就会强迫自己去做很多不必要甚至是愚蠢的事情。比如你在某饭局上,有人怂恿你喝酒,嚷嚷“不喝就是孙子”,这时候你为了面子,哪怕酒量再差也会硬着头皮一饮而尽。

同时,由于被关注后的虚荣心作祟,人们容易自视清高,对各方面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一顾。许多原本交好的朋友之所以交恶,很多时候都是源于其中一方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于是“膨胀”了,看不起身边的人了。

说个自己的故事吧,去年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位时尚博主,她长得特别的精致,而且展示出来的生活非常有品位。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要到了她的微信。我们交谈甚欢,很快便约出来见了一面。然而见到她本尊的时候,我着实失了一望。她本人比照片上整整胖了一圈,而且言行也略显粗鲁,动不动就蹦出一句脏话。

社交网络是怎么让我们失去朋友的?

回家之后,我取关了对她的微博关注,我感觉自己被赤裸裸地欺骗了。然而讽刺的是,她也觉得我欺骗了她,因为我本人根本不像网上那样温文尔雅,才华横溢。

不止我,面对这种线上线下的“人设差异”时,很多人难免会有失望和尴尬的情绪。正是因为这种情绪的不断蔓延,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距离感才会不断扩大。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缺点暴露效应”,说的是一个人展现出无伤大雅的缺点越多,反而会越招人喜欢。反之,如果一个人各方面看起来都近乎完美,那么ta就会吓得一批人敬而远之。而社交网络正是制造这个“完美幻影”的背后元凶。

现在你明白了吧?社交媒体就是这么让我们失去朋友的。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