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01

如果让你一年不碰手机,你能做到吗?

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但如果你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10万美元呢?

可口可乐最近在美国发起了一项关于“不玩手机的竞赛”,将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9万元)奖给那些一年不用手机的人。活动参与方式是参加挑战者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照片,回答并评论不使用手机时如何度过闲暇时光。一年之后,公司将对参与者进行测谎试验,验证其是否通过了测试。

消息一发布出去便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与支持,而这个活动消息传到国内,也引发了很多网友对此的看法。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大部分网友都表示愿意,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不愿意,或者即使愿意也会做不到!

划重点:即使愿意,但做不到。这大概是现代人无法摆脱手机对自身“控制”的关键性的原因。正如网友“南极公民”所说:“手机只是让别人找你方便了。你自己的个人空间反而不自由了。 ”

在这些评论中,其中@家长大学校长曾珈老师的话发人深思。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低头玩手机已经成了一个全民热衷的事情。而身处其中的父母,更是因为与手机“从往过密”,在不经意间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在湖南卫视的“少年说”这档节目中,就有好几个孩子走向天台,向操场上的爸爸或是妈妈吐槽:“手机才是爸妈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在玩、睡觉的时候在玩,有时候我觉得我妈对手机比我还亲”。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其中一个男孩子在向妈妈诉说这一切时,说着说着就哭了。在男孩看来,他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份量还不如一部手机,他多么希望爸妈能够放下手中的手机,看一下自己。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在一个叫《小不点谈“父母玩手机”》的采访视频中,面对镜头,当被问到爸爸妈妈玩手机时的状态,孩子们分别用了这样的一些词汇来形容:不忍直视、走火入魔,手机的奴隶。其中一个孩子还说:“我好想把爸爸的手机给摔了,但是我不敢……”


当被问到希望爸爸妈妈在家的时间用来做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几乎是:“陪我”、“一起看书、聊天“、“教我写作业”。这些都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做父母的,可曾察觉过,聆听过?

如果我们一直选择忽略孩子的内心,可能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我们的孩子,到底有多需要我们。

02


当爸爸妈妈在专注玩手机的时候,孩子的真实情绪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叫《父亲喜欢玩手机,转眼女儿已长大》的动画短片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切


当小女孩还小的时候,每天傍晚,她会抱着心爱的娃娃在门口等候爸爸的归来,期盼爸爸能够抱抱她,看看她手里可爱的娃娃。

但是父亲回来之后,从她身边经过,眼睛一直盯着手机,眼皮子都不抬一下地从她身边经过,只是象征性地摸了摸她的头,没有拥抱,也没看到她的娃娃。一脸的失落,写在小女孩的脸上。


当她长大,考试拿到A+,她兴高采烈地拿着成绩单给爸爸看,闭上眼睛,期待爸爸的表扬,但是爸爸连看都不看一眼,仍然在玩手机。这一刻,小女孩的心里别提有多难过,她的头低下去了,内心困惑不已。


当她画了一幅漂亮的画,走到爸爸跟前,递给爸爸,眼神里满是期待,但是爸爸还是在玩手机,压根就没抬眼看到她以及她手中的画。小女孩只好长叹一口气,拿着画,默默地走开。她似乎已经料到了是这样的结果。


视频的最后,爸爸的手机没电了,一下子就变老了,而这个时候,门外有一个大人进来了,这个人让爸爸感觉陌生,爸爸一下子没缓过神来,而这个人正是自己的女儿。


动画里人物的表情变化,告诉我们,当我们埋头玩手机敷衍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的内心其实和小女孩是一样的。


曾经,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刘烨与诺一一起经历密室考验。刘烨觉得无聊,于是便自顾自地在沙发上玩起了手机。因为爸爸的不搭理,诺一在刘烨玩手机的过程中,又是夸张地自言自语、又是吃电池,表现出的是焦躁、坐立不安,没有安全感。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不回应。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


就像上面那个采访视频中的小男孩一样,当被问到想不想爸爸妈妈陪着玩的时候,这个小男孩说:“无所谓,我都自己玩的,不玩就不玩呗。”可见在孩子心里,孩子已经跟父母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小小年纪说出这样的话,眼神里的落寞很是让人疼惜。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03


关于“一年不玩手机可以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一些网友表示可以做到,不就是不玩手机嘛,除了手机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玩的,比如玩游戏、打牌搓麻将等等。那些不想陪孩子的家长,总能为自己找到千万种不陪孩子的方法。而手机只不过是这千万种方法的其中之一。

其实手机并不是影响亲子关系的罪魁祸首,不玩手机也一样能找到其它事情、其它借口不陪孩子。陪不陪孩子,本质上不是时间问题,更不是手机问题,而是选择问题,是价值排序问题,是爱和连接关系的能力问题。


亲子陪伴的质量如何,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每天要忙于工作,根本抽不出多少时间来陪伴孩子。一位爸爸说:“工作繁忙的我,通常是早上来不及跟孩子说再见,晚上回到家孩子已睡着了。”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陪伴。但在这种“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多少都有一定的心理创伤。


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会感到紧张、有不安全感,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每周由他人看管超过30个小时的儿童中,有17%的孩子出现了诸如好打架、欺负人等行为问题,而那些每星期由别人照看少于10个小时的孩子中,只有6%发生了类似情况。


父母对子女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孩子能从亲子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并诱发良性情绪,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学会交往、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并发展智力。


04

早年间,杨澜曾在“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讲过一个关于陪伴故事。


1996年她在美国生下儿子,在这期间无论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儿子。一次由于工作的原因,她整整出差了一个星期没有回家。那天回到家,儿子先是背着她不说话,最后哭出声来。看着儿子,她也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于是她给自己下了一个死命令——放下工作专心在家陪孩子一年。那一年的陪伴,她给了儿子最需要的安全感。她感慨的说道:“如果当时我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去陪儿子,造成的亲情缺失是后天不可弥补的。”


在儿子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她越来越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对于她来说放弃工作可能只是错过一个好的机会,但是对于儿子来说她错过的可能是整个人生。


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不玩手机,有人愿意给你69万!


在杨澜的精心陪伴和教育下,2014年

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和妈妈成为校友。


对于杨澜来说,无论是央视知名主持人,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生还是企业家,这些都不是她在乎的,她在乎的是自己是一对儿女的母亲。


作为父母,再忙,也还是要抽时间陪伴孩子。在陪孩子的过程中,你要做到全心全意,不要三心二意。


陪伴,不是和孩子同处一个空间就可以,陪伴是要有交流的。真正的陪伴并不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而是以“质”取胜。如果在陪伴孩子时,全程跟孩子没有任何沟通只顾自的玩手机,看电视等,这样的陪伴没有多大意义,

既浪费时间又没任何效果。


在陪伴孩子时,家长要真正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来。可以是抽个时间跟孩子一起玩游戏,谈论某个话题,陪孩子看一部喜欢的电影等等。在这个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是陪孩子的时间少一些,孩子也能够成为我们最亲密的伙伴。


放下手机,多陪孩子,不要让你跟孩子之间总隔着一个冰冷的手机屏。


育儿路上,总不平坦,迷茫、焦虑、沮丧、烦躁围绕着我们。在博沃思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我们定时分享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用方法,还有父母成长微课,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