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靖难之役能成功篡位,依靠了哪些人的支持?

wojiushiwo080728


朱棣靖难之役能成功,有很多人的功劳,比如道士姚广孝等人。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宁王朱权和他的朵颜三卫的支持。没有强大武力后盾,别的都白搭。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初,实际上控制的只有北平一地,数万兵马。和控制全国的的建文帝相比,天上地下的差距。为了不成为建文帝砧板上的鱼肉,朱棣把渴望生存的目光投到了十七弟朱权的身上。

在明初的藩王格局中,宁王朱权确实是个实力强大的人物。封地在大宁的朱权,手里控制8万兵马,仅战车就有6千辆。而最让朱棣眼红的是,朱权控制了精锐的朵颜三卫的骑兵。朱棣看上朱权,宁王的兵力强是一方面,朱权这个人本身就非常有谋略。老爹朱元璋就曾夸过自己善战,老十七善谋。

更让朱棣睡不着觉的是,朱权手上拥有重兵,如果身在自己腹侧的朱权倒向朱允炆,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顺,从这点上讲,建文帝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可用。朱权不是傻子,当时的朱棣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怎肯跟着四哥趟那池子浑水?不过,建文帝削藩,朱权本身也是受害者,他对建文帝也非常不满。

怎么办?朱权干脆两不得罪,你们叔侄俩自己玩泥巴去,我观战。

建文帝还是太幼稚,他重点打击对象是朱棣,却把实锤都砸到诸王头上,逼诸王搞联合。建文帝准备把朱权囚禁在南京,朱权当然不会去,建文帝竟然下诏削掉朱权的三护卫,等于把朱权推到朱棣那里。

朱棣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他来大宁找朱权,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四哥实在被逼到没活路了,才找老十七的,你无论如何都要帮四哥一把。朱棣知道朱权未必会上钩,早就做好动武的准备。他来大宁时还带了一伙亲信,这些人出重金买通了朵颜三卫和大宁卫的将领。会谈结束,朱权为朱棣送行,朱棣一声令下,伏兵杀出,当场劫持朱权。

朱棣把朱权押到北平,逼朱权站在自己一边,许诺只要你配合,事成之后,分一半天下给你。朱权一方面是身在燕营不由己,二是四哥的大饼画得太诱人,一半天下谁不想要?朱权一狠手,和朱棣成为“反贼”。朱权不但为朱棣起草檄文,谋划用兵方略,还把自己的八万人万交由朱棣指挥。

有了朱权的鼎力支持,朱棣最终战胜了建文帝,成为大明皇帝。

接下来就是朱棣兑现承诺的时候了。这怎么可能呢?谁愿意把一半天下分给别人?朱棣绝口不提分天下的事,朱权这时才从梦里醒来,分天下的事,分明就是四哥忽悠自己的把戏。现在朱棣占了主动权,自己打不过,那就干脆要块比较肥的封地吧。朱权想去苏州,可苏州所在的江南是南京的钱粮所出,哪敢给外人?朱棣拒绝朱权的请求,说这样吧,南昌也挺肥,你去南昌吧。当时的江西经济发展不如江南,连充作宁王府的江西布政使司衙门都非常破旧窄小。细胳膊拧不过粗大腿,朱权只好去了南昌。

但朱权的能力还是让朱棣非常忌惮。没多久,朱棣就宣称有人告发朱权巫蛊和诽谤,朱棣派出锦衣卫查访,始终找不到证据,这才饶过朱权。朱权知道四哥想弄死自己,为了避嫌,开始夹着尾巴做人,以免被四哥抓到什么致命的把柄。朱权不再关心时事,开始信奉道教,看戏剧,写写画画,总算平安着陆,一生无恙。

由于宁王被骗,以后的宁王和朱棣一系的皇帝总是不太对付。明武宗朱厚照时,宁王朱宸濠认为老祖被太宗(此时朱棣庙号还是太宗)所骗,太不公平,他应该夺回老祖的天下。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朱宸濠以皇帝荒淫无道,不得民心为由,起兵谋反。

朱宸濠杀掉巡抚孙燧和按察副使许逵,后亲自率领大军渡江东下,准备拿下南京,在祖宗龙兴之地称帝。

朱宸濠的计划并非不可行,但可惜的是,他遇到了王守仁。时任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兴兵勤王,直接拿下朱宸濠的大本营南昌。朱宸濠要回师救南昌,在南昌东北的黄家渡被王守仁一把火,美梦烧个精。朱宸濠和手下全成了俘虏。朱厚照在把朱宸濠当猴耍之后,处死宁王朱宸濠,宣布撤销宁藩。

从此,宁王成为历史。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只所以能够推翻建文朝廷,首先道衍和尚姚广孝,为朱棣制定了战略思想,以奉天行道,铲除奸佞为号召,这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力地位。

朱棣手下忠臣良将如云,郑和,朱能,张玉,丘福等,皆是骁勇善战的将领,奠定了人才基础,最主要的是他花钱收卖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这支蒙古铁骑,由于朵颜三卫宣布效忠了燕王朱棣,加上朱允炆的削藩国策所带来压力,宁王朱权只能支持朱棣,也是最明智的选择,朱棣给他画饼充饥,许诺平分天下,这也是朱权投靠朱棣的重要原因。

朱允炆掌握着中央大量的兵力,虽然在军事上占据巨大的优势,但朱允炆崇文抑武,打压武将集团,还仁慈的想生擒朱棣,又有天意助力,这为朱棣数次转危为安,脱险而出创造了条件,在这些基础上,朱棣采取了姚广孝的策略,不计一城一池之得失,率军一路南下直取京师,可谓是一路之上许多将领望风投降,最终平燕大将军李景隆发动了金川门之变,燕王朱棣成功入主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失去了所有藩王的向心力,燕王朱棣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取得了大明江山社稷,真是奉天靖难苍穹变,执掌乾坤创大业,开创了前所未有也后无来者的永乐盛世。

文|大明锦衣卫士


大明锦衣卫士


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永乐大帝


说起朱棣,那真是一个传奇加神奇的皇帝,也许是历史的定数。原本并没有打算真的夺位的他,最后不得不夺位,而且,还成功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并成就了一代千古大帝。

这其中最离不开的,就是那个道士姚广孝,还有袁珙,金忠。但可以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永乐大帝。正是因为姚广孝的极力推动,最后把燕王朱棣,培养成了 一代伟人。

姚广孝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地做着道士,谁也没想到,都已活到63岁的一个道士,却极不安份,极力撺掇朱棣起兵造反,并以“天道”胜过“民心”的论调,成功劝说朱棣下定决心,推翻自己的侄子,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功上位,其顺利,其怪异,其“不法性”,都堪称千古奇迹。

姚广孝原本是江苏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但他却很怪,没有沿袭家族的衣钵,在14岁时就剃度出家,取了个道衍法名,并开始学习阴阳术,后来,朱允炆的爷爷,也就是朱元璋,亲自把他召入京师,从此开始为反对建文帝的伟大事业不懈准备。

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就在马皇后逝世时,被举荐到了燕王那,结果,和燕王那是相见恨晚,彻夜长谈,最后,径直追随燕王去了现在的北京,从此,一发不可收,竟然和燕王经常密谈,而密谈的内容,除了天文地理人事皇道,却都如何稳住燕王的位置,免得将来被统一削藩。当然,可以肯定地推测,他们肯定详细密谈过有无夺位的可能,只是,那时的朱棣还小,或者,年轻的他内心还不够强大,所以,只是在密室里谈谈而已。

就这样,不断在姚广孝的倾心辅佐下,朱棣的内心一天天强大,加上天资聪明,机智过人,朱棣便开始了造反的宏伟事业:拉拢官兵,打造兵器,招募勇士,为日后的一举夺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也是拜托了建文帝削藩过急,也怪建文帝手下的那些酒囊饭袋,瞎指挥一通,把朱棣逼急了,加上姚广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懂得天道,常常在合适的时候,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 事,结果,一路畅通,节节胜利,痛痛快快地就把皇帝宝座给夺到手了。

所以说,要是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永乐大帝。


笔架山来客


一丶战略:斩首行动,直捣京师

二、经济来源:A、燕王和残元盐铁茶马交易B、燕王辖区内税费

三、总军师兼策划担当:姚广孝(道衍和尚)

四、主要战将:张玉、朱能、邱福、朱高煦等

五、情报兼地下递信担当:徐增寿

六、后勤维稳:徐皇后和朱高炽

七、燕王协军:朵颜三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