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1吨333万贵过豪华跑车?哪来勇气冬天涨价?

今年“冬天”格外冷,估计一半是来自对宏观环境的焦虑。

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逐渐放缓,我国消费增速创新低,民企债务暴雷不断,各种缩招和裁员的信息接二连三,国务院也给出政策鼓励企业不裁员……

这股风一吹,体感温度更会低于实际温度。太多的不景气带动了大众焦虑情绪的蔓延,消费降级与分级则成为今年的热点话题之一。

此时,消费品“涨价”就是比较敏感的行为了。但有公司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涪陵榨菜作为调味品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涨价企业,特点鲜明。

寒冬来袭,它们哪来的勇气涨价?又为何要涨?类似的涨价,对其他零售、消费品企业又有借鉴意义?消费者会因此花冤枉钱吗?

1、涪陵榨菜:即便涨价,你也“无感”

除了拼多多,今年榨菜、泡面的热销也带了一波消费降级的讨论,而在上个月,涪陵榨菜宣布涨价。悲观一点的网友甚至把榨菜涨价视为“土豆效应”的表现。无需过渡渲染,榨菜需求并不小,“年薪十万打败90%中国人”真不是段子。


涪陵榨菜1吨333万贵过豪华跑车?哪来勇气冬天涨价?


涪陵榨菜公告称:其下属销售公司为统一全国流通产品价格体系,防止窜货保护渠道各成员利益,经集团研究决定,销售公司上调80克鲜脆菜丝(全国版、北京版)、80克原味菜片、80克鲜爽菜芯、80克鲜脆菜丝量贩、80克原味菜片量贩、80克鲜爽菜芯量贩7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提价幅度约10%,价格执行已于10月29日12:00开始实施。


涪陵榨菜1吨333万贵过豪华跑车?哪来勇气冬天涨价?

(图:网友调侃)


经销商模式方便企业在庞大复杂的中国市场铺开渠道,不过难免会出现利益分配问题。据东方证券的一份研报,由于广东市场的主力榨菜价格高于其他区域,今年涪陵榨菜出现了全国市场的主力流通产品流向广东的现象,扰乱整体销售。

涪陵榨菜统一售价可以降低经销商窜货销售的情况,而且在过冬的大背景下提价维护了经销商利益,更有利于巩固渠道优势。

2016年以来,涪陵榨菜可谓是年年提价。2016年7月,该公司曾上调11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提价幅度为8%-12%,理由是为缓解原料和劳动力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规范渠道价格,强化终端投入。

2017年2月,该公司上调了80克和88克榨菜主力9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提价幅度15%-17%,理由是为缓解榨菜原料和包装物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规范渠道价格,强化终端投入。

2017年第四季度,涪陵榨菜还有过一次改小包装的变相提价。当时该公司将脆口榨菜包装由175克下调至150克,主力榨菜包装由88克下调至80克,但售价不变。

但长期来看,这些年涪陵榨菜几乎每年都会提价,并且提价幅度高于CPI幅度,而且多数情况,涪陵榨菜的提价不会造成终端销量的下滑,整体销量呈上升趋势。


涪陵榨菜1吨333万贵过豪华跑车?哪来勇气冬天涨价?

(图:进门财经)


2012年~2017年,涪陵榨菜的销量从8.78万吨,上涨到13.05万吨,大约增长了48%。但营收从7.13亿元涨到了15.2亿元,增长了113%,可谓“四两拨千斤”。随着价格的上涨,涪陵榨菜的盈利能力也同步上升。


涪陵榨菜1吨333万贵过豪华跑车?哪来勇气冬天涨价?


涪陵榨菜1吨333万贵过豪华跑车?哪来勇气冬天涨价?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一份研报,涪陵榨菜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公司各大区之间存在定价不统一等问题。为强化渠道管理,涪陵榨菜本次提价重点针对华南之外市场,提价后全国主力产品零售价将基本一致,渠道问题有望基本理顺。国泰君安还称,本次提价涉及产品均为主力产品,由于不涉及华南强势区域,预计营收占比35%左右。

由于涪陵榨菜本次提价的幅度为10%,这意味着第四季度总营收将获得3.5%的提振,提价对营收有正面影响,但影响并不算很大。

2、涪陵榨菜的提价“勇气”

榨菜单品是小包装,价格本来就低,而且也会通过包装和容量的调整带来“升级”的感官。即便客单提价10%,也不过增加几毛钱利润,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

涪陵榨菜有原产地优势,制作成本可控,加上其市场占有率第一,在品牌力和渠道优势带来的高议价能力体现。

榨菜有比较稳定的消费人群,且涪陵榨菜也在宣传榨菜佐餐新能力(如夹吐司,涮火锅),拓宽榨菜在多场景中的需求和地位。

经济好一点,坏一点,饭总是要吃的,况且还有人就爱这口榨菜。不过涪陵榨菜的涨价过于频繁,2014年涨价就造成了销量的下滑,而且随着价格逐渐上涨,涪陵榨菜的库存周转率也有逐渐下滑的迹象。

榨菜终究是个不大的市场,比涪陵榨菜更典型的是海天酱油,调味品需求稳定,量价齐升是常态。涪陵榨菜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老干妈”,成为一种品类的代表,味道的象征。

3、涨价也是竞争力

也许你也发现,涪陵榨菜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二八定律永远存在,很多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品牌可能仍艰难生存,涨价也是行业竞争力的体现。中国企业普遍采用经销商模式,易攻难守,可以帮助企业狂奔,但如果不能给他们带来利润,反而死得更快。

中国太大了,产生各类消费层级并行的景象,以日本为镜,其半个世纪的消费变迁都能在中国找到痕迹。看看京东和阿里,推出拼购和低价项目的同时,也频繁勾搭顶层的奢侈品品牌,不忘用京造和淘宝心选“安慰”中产。

刚需才能抗周期,食品、服装和个人、家庭日用杂货等不是没有周期性,但都是直接跟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挂钩的生活必需品,即使经济下行也不会大幅减少消费。这是确定性的机会,像“严选”类品牌瞄准日用杂货,天猫在实物GMV持续下滑后提升超市的地位,都准备适应经济形势。

而从品牌、炫耀式消费向精神消费和品质消费的转变已经开始,国务院放宽了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而且国人消费结构在变化,服务消费比例在提升,而最先转变应该是工薪阶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