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来北京这些年,吃过的北京小吃总给人一种感觉,北方小吃更关心你是不是吃得饱

北京从古至今,融合了清明两朝,更是集结了汉、蒙、满、回多个民族的特色,小吃品种多种多样!

日新月异的北京,在一座座高楼大厦之间,还存留多少历史的痕迹?被收藏、被摧毁、被遗弃?而流传至今的美食算是唯一的“活着”的见证者了。

除了像烤鸭、炙子烤肉、羊蝎子这些大菜,小吃界里,有哪些值得尝试的美食?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排名不分先后,我们一起看看北京胡同里的那些小吃,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

卤煮火烧:

卤煮绝对是北京地标性小吃!据说流行于光绪年间,那时候猪肉比较贵,普通百姓家里就用猪头肉和猪内脏煮一锅果腹。经过吃货们的改良,一代一代传下来竟成为了一道有名的小吃!

它是将猪下水卤好,要吃的时候,将火烧和猪下水一起再热水煮一下,浇上老汤,撒上香菜和蒜泥。一碗卤煮里,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是北京胡同里流行的一道美食。黄瓜、豆芽、芹菜、黄豆、萝卜等,或切或煮,做成配菜(菜码)。

重点在于炸酱,用黄酱、甜面酱加肉丁和葱姜蒜炒至而成,面酱绝对是炸酱面的“核心”!一般用手擀面为佳,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一下(俗称‘过水面’),倒上炸酱、菜码,拌均匀。

一口满嘴留香的炸酱面谁能不爱!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炒肝:

炒肝儿(一定带个儿化音,感觉更正宗)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

历史也很悠久,据说是从宋朝流行的“熬肝”、“炒肺”而来!猪下水(猪肝、猪肠)用淀粉勾芡,配上蒜末制作而成。黏而不腻,肝香肠肥,好吃极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吃炒肝的讲究: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食用。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焦圈、豆汁:

这两个放一起最合适不过了。这都是清宫宫廷传出的小吃。

豆汁据说有300年的历史了!早在辽宋时期就已经存在,在清朝是正式入驻宫廷,成为宫廷饮品。豆汁是一种养胃、清火的好饮品。

但喜欢的人不能自拔,不能接受的人都说难以下咽。

豆汁配上炸的焦脆酥香的焦圈绝对是值得尝试的最佳拍档!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艾窝窝:

艾窝窝是传统的北京小吃,用糯米粉和面粉做外皮,包着各种各样的陷(芝麻、山药泥、枣泥)等等。

据说明朝时期,刘若愚还曾对艾窝窝的做法进行记录:“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更有一个浪漫的传说,说乾隆的香妃喜欢吃艾窝窝,所以也是宫廷常见糕点之一。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驴打滚:

驴打滚也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在天津卫也很常见。名字是因为外面包裹的黄豆面更像是尘土飞扬的黄土,这得名也是醉了。

驴打滚经过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最外层沾满豆面,咬一口软绵香甜,豆香即化!绝对是老少皆宜的小吃!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炸灌肠:

灌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吃。传统的灌肠是猪大肠灌进淀粉和碎肉炸至而成,据说慈禧超级爱这口。

但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猪大肠炸制了,演变成几乎全素,多用面粉替代。切片后再油中炸至两面冒泡变脆,捞出后沾着蒜泥汁趁热吃。庙会里常见的一种小吃!

北京味道,7种小吃带你感受不一样的胡同文化!

以上,老北京的小吃只关心你是不是吃得饱!如果你下次再到北京,去胡同觅食的时候,记得带上一个小伙伴!实在怕你一个人吃不下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