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雲陽鎮精準扶貧出實招 “志智雙扶”開啟脫貧“加速度”

“感謝鎮黨委、政府對我的幫助,要不是幫我轉變舊觀念,我估計還在酒桌上牌場上混呢!”南召縣雲陽鎮獅子墳村貧困戶劉曉陽說。因為扶貧幫扶人為他理出了致富路子,劉曉陽鼓足幹勁辦起了家庭養殖場,年收入大幅提高,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劉曉陽家裡有6口人,因照顧家裡老小無法外出務工,原來整天喝酒打牌,無所事事。看到這種情況,副鎮長李曉靜天天找他講道理,讓他改掉生活惡習,扛起家庭責任。劉曉陽被真情打動,決定發展家庭養殖業。2016年開春,他先後購買了鵝苗450只、母豬4頭,精心飼養、育肥、繁育。2017年賣鵝收入兩萬多元,銷售豬仔30多頭,收入2.2萬元,順利實現脫貧致富。這是雲陽鎮開展“志智雙扶”加快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雲陽鎮在脫貧攻堅走訪中發現,部分貧困群眾沉迷於酒桌牌桌,不思進取,不謀發展,產生依賴心理,“等靠要”思想嚴重。對此,鎮裡通過開展“志智雙扶”活動,採取教育引導、思想疏導、典型引路,從思想深處扶志,鼓起致富幹勁,斬斷思想上的窮根,通過真情幫扶、算賬對比、產業扶持,增強發展底氣,激發致富志氣,提高脫貧勇氣,激發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志。扶志的關鍵在於教育引導,增強貧困群眾致富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樹立脫貧致富的志氣。雲陽鎮在基層黨組織中開展以“工作評議會、政策宣講會和黨員志願者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兩會一服務”活動,讓黨員幹部與貧困群眾結成對子,由黨員對貧困群眾宣講扶貧政策、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把志氣和信心送到貧困群眾心裡,幫助他們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觀念,鉚足精氣神,立志拔窮根。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加強實用技能培訓,讓貧困群眾學得一技之長,是幫助其擺脫貧困最有效的途徑。按照“群眾點菜,專家掌勺”,雲陽鎮面向農村有致富意願、有發展潛力的富餘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採取“課堂教學+教學實踐”的辦學模式,結合全縣“黨的創新理論萬家宣講進基層”活動,邀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縣職業學校老師、縣農業局技術專家等到24個行政村進行創新理論、扶貧政策、農業技術宣講,讓他們掌握致富“真經”;通過舉辦企業崗前培訓、創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破解貧困戶自我發展動力不足難題,推動他們樹立“靠技能脫貧,用雙手致富”的價值觀。

雲陽鎮還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依託“百企幫百村”活動,協調鎮慈善協會17位企業家及社會愛心人士與各村結對,援建24個“愛心超市”,積極推廣“愛心超市”積分制,建立“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正向獎勵機制。鎮裡經過充分協商,從“扶志”和“扶智”兩方面制定計分辦法,開展“勤勞戶、衛生戶、熱愛公益戶”等評選活動,鼓勵貧困群眾通過遵紀守法、移風易俗、文明整潔、勤勞致富、孝老愛親、誠實守信等方面的優良表現掙取積分,再通過積分兌換獎品。李樓村貧困戶趙廷芳兌換了米麵等生活用品後激動地說:“現在只要我們多幹活、肯勞動就能獲得積分,拿著積分卡就能換得日常用品,真是太好了!太方便了!”自開辦“愛心超市”後,全鎮貧困戶踴躍參加,用積攢的積分兌換商品,掀起一股文明新風,“小積分”提振貧困群眾“精氣神”。

“我們開展的‘志智雙扶’不僅要讓貧困群眾富‘口袋’,更要讓他們富‘腦袋’。”鎮黨委書記孫曉剛說,該鎮今年邀請南陽市長宏曲劇團、縣關工委文化藝術團赴各村文化演出60餘場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幫助貧困群眾克服“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觀念,調動他們主動脫貧、艱苦奮鬥的主動性創造性,激勵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幸福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