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一、 千古男神,也是金句大V

從我年少時起,曾國藩就一直是地攤上的刷屏級網紅,歷史課本上卻是相關的負面評價。

他在民間的流行,與在正統歷史上的消極形象,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買了很多寫曾國藩的書,一套一套,全部束之高閣,讀不下去,要麼晦澀艱深,要麼雲山霧罩,抑或不知所云的厚黑之學。

直到今年偶遇《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捧起來就愛不釋手。

作者張宏傑,用了非常細緻,有時甚至瑣碎的日常材料,將一個千古完人立體化的呈現出來,多了很多真實的味道。

曾國藩絕對算不上天分高的人,考了七次才中舉,年輕時還非常激進暴躁,罵同僚,罵皇帝,最終卻華麗轉身,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成為梁啟超,毛澤東等很多大人物的男神。

曾國藩還有很多金句流傳至今,比如說,“莫問收穫,但為耕耘”,“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得空閒之光陰”,“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妥妥的金句大V。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二、 遲鈍,其實也是一種優勢

當你面對比自己強大數倍的敵人時,你會選擇怎麼應對?

我們可能會傾向於認為,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用絕對的武力值碾壓對方。

這種方法也沒錯,但是要讓能力數值,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通常來說並沒那麼容易。

我們看看曾國藩的做法,面對強大的敵人太平軍,他採取了讓人匪夷所思的策略——“結硬寨,打呆仗”,也就是避開正面交鋒,管我修築壁壘。

湘軍行軍打仗,不管去了什麼地方,最重視的就是紮營。

每天四個小時行軍,走大約三十里,然後不再前行,開始挖溝修牆,也是四小時左右,整個行軍速度和蝸牛差不多,晚上還要輪流站崗,稱為站牆子。

這個場景,在歷史上是非常奇葩的,聞所未聞。

哪有好好一支正規軍隊,卻活脫脫成了民工建築隊的?

長年累月下來,每個士兵都是挖溝小能手,一言不合就開挖,砌牆,站牆。

不會挖溝砌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要選出歷史上最會挖溝的士兵,湘軍絕對當之無愧。

這麼笨拙的方法為什麼有用呢?

當時湘軍的敵人太平軍,採取的戰略是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戰鬥經驗特別豐富,喜歡搞突然襲擊,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每次出場還裹挾著大量的流民,製造出鋪天蓋地的聲勢。

湘軍剛剛迎戰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營地也扎得不牢,損失特別慘重。

面對流氓戰術,曾國藩痛定思痛,之後一心求穩,先立於不敗之地,保存自我,才談勝利。

太平軍再流氓,也拿層層壁壘無可奈何,經常連湘軍的面都見不上,湘軍在牆內,太平軍在牆外,滿身戰術無計可施,牆內大石滾落,弓箭侍候,常常被360度無死角碾壓。

結硬寨打呆仗,和敵人避開正面交鋒,初期看起來效果堪憂,連敵人面都見不上,埋頭挖溝,這能叫打仗?李鴻章到了前線的時候,就對這一套非常不以為然。

暢銷書《躍遷》提到:

一個人直接打開水龍頭,不是冷的要死,就是燙一下。如果你感覺到燙,馬上就擰冷水龍頭,過了半分鐘,水突然又變得非常冰冷。你來回循環多次,水只會忽冷忽熱。

正確方法是慢慢擰,讓閥門和水溫都平穩的同步升高,一直到合適為止,因為水龍頭管子比較長,系統有延時,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反饋。

如果你的每一個反應都是即時的,其實這個即時反應就已經過量了,古典老師說,越龐大的系統,反饋的週期越長,越需要更久的時間和耐心

有時候,遲鈍其實是一種極強的優勢,懂得剋制身體的及時反應,能等待系統給予反饋,再根據反饋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忍得了,等得起,守得住,是一流的智慧。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三、害怕失敗,才會讓人徹底失敗

道光十二年,曾國藩第六次參加科舉考試,比前五次的失敗,更讓他受打擊的事發生了,當時湖南省的教育廳廳長,批評他“文理太淺”,以捐生註冊。

捐生指成績還湊合,但當秀才又顯不足的考生。如果第一次科舉,獲得捐生,也還不錯。

然而這是曾國藩第六次考試了,捐生身份對他而言,不亞於當頭棒喝。

這擱在我們現代,就像一個參加了五次高考都落榜的孩子,第六次卻只得了個入圍獎,被告知,你這成績還是不行呀,念你考了這麼多次,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下次你可以免考體育了。

咸豐二年,太平軍一路北上,整個湖南幾乎淪陷,咸豐皇帝心急如焚,召命在鄉下為母親守孝的曾國藩,到長沙興辦“團練”。

曾國藩到了長沙以後,對官場潛規則不管不顧,自己開了審案局,對土匪流氓從速處理,就為了避免有人來求情,這一來就斷了很多官員的財路。

更誇張的是,曾國藩半年裡辦的案件數量,超過了湖南十來年的案件總量。

這不是明擺著說,湖南的官員都是無敵草包嗎?

所以,整個湖南官員,選擇了徹底孤立這個“曾剃頭”。

當時湖南的正規軍綠營軍,特別看不慣曾國藩的團練兵,有一天就找了個理由鬧事兒,加上當地官員的推波助瀾,這些兵痞子大膽的圍攻了曾國藩的辦公室。

隔壁辦公室的巡撫駱秉章假裝沒聽到,沒看見,其他官員見此,就更是幸災樂禍,暗戳戳的等著看笑話了。

曾國藩的幾個隨從受了傷,自己也差點被殺了,更窩心的是,有苦還說不出,沒地兒告狀,只能打碎牙和血吞。

年少時的六次名落孫山,和作為堂堂大清官員,在長沙不僅處處受制,還差點命喪於此。

這些失敗,雖然量級不同,但因為處於不同人生階段,對他的打擊程度,可以說不相上下。

擱在大多數人身上,任何一次失敗,都足以讓人生跌入谷底,萬劫不復。

但曾國藩一次又一次,都從失敗的泥潭裡,不止爬出來了,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六次落榜後,曾國藩豁然貫通,文章大進,第七次中了秀才,一年後中舉,四年後中進士。

長沙失敗後,曾國藩離開是非之地,去衡陽訓練團軍,最終練成了清朝末年戰鬥力最強的湘軍。

尼采說,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曾國藩在經歷人生的大挫敗之後,總能把失敗當成禮物,前行的腳步,從來不會終止。

黑匣子思維》一書提到:

失敗是指路明燈,它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世界中,還未被我們熟知的部分,並向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指引我們去改進理論,策略與行為。

如果一個人能把失敗當成正常的反饋,每次失敗之後,必然會更強大。

只有害怕失敗,才會讓人徹底失敗。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四、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文能應試,武能殺人”,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人們關注的風雲人物,也是後代很多大人物的男神。

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蔣介石評價曾國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兩個敵對陣營的人,卻對曾國藩的評價,都高度統一的完美。

蔣介石一生,手邊永遠有兩本書,一本聖經,一本曾國藩家書。

事實上,比起歷史上的另一個完人王陽明,曾國藩連中人之姿都算不上,實足笨小孩一個,小時候通宵背課文,爬在樑上的小偷都背會了,曾國藩還沒背下來。

笨也就算了,身上還一堆毛病,愛抽菸,好色,脾氣暴躁,常與人發生爭執,喜歡聚餐海吃,愛看熱鬧,經常去菜市口看殺人砍頭……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在他做京官期間,在京小住過一段時間,後來憤然回家,寫信告訴曾國藩,以後務必節慾,節勞,節飲食。

照曾國藩年輕時的樣子來看,不過是一個浮躁的毛頭小子,一抓一大把,雖有過人之處,也實在算不上拔尖。

那他後來怎麼能完成內聖外王的事業呢?

這和曾國藩堅持一生的一個習慣有關——寫日記

曾國藩三十一歲起,每天記日記,從起床到睡覺,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一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在曾國藩家書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未能改得一過”,“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忽忽已過十日”……

他不只記錄下來自己看,還邀請親友們點評他,把自己的缺點和改正缺點的過程,完全暴露在眾人眼前,讓大夥兒一起監督他。

從這個角度來說,比盧梭的《懺悔錄》意義更高。

曾國藩憑著這樣自省的功夫,戒了煙,戒了色,也不再暴躁……他的缺點一點點消失,更難能可貴的是,終其一生,他只因為重病,中斷過兩個多月,直到去世前一天,他依然在記日記。

梁啟超曾經盛讚曾國藩的恆心,說曾文正在軍中,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

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難,做三年五年也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

曾國藩以平凡的農家子弟身份出道,帶著一身毛病,卻立下“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誓言,一生克勤克己,“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最終成為傳統社會的最後一個聖人,成為後世稱讚的完人。

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

合起《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我淚流滿面。

曾國藩一生體弱多病,30歲開始耳鳴,35歲得了皮膚病,困擾終生,36歲開始戴老花鏡,67歲一隻眼睛失明,常年失眠,腹痛牙痛,卻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

每天都在進行高強度的工作,還不忘記日記,自省其身,每年寫作60多萬字。

張宏傑說,曾國藩的一生,是典型的小馬拉大車的一生。

曾國藩一生最大的遺憾是天津教案,因為天津教案揹負了罵名,罵名他可以不在乎,真正讓他絕望的是,他終於意識到,無論自己多努力,還是拯救不了已經爛透的清王朝,悲觀失望成了他最後的底色。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倔強的老頭,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與世長辭。

他走了,帶著巨大的遺憾。

他卻也從未走遠,始終與時代同行,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成為你我他的良師益友,成為千古流傳的中華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