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七哥柳三變為誰“衣帶漸寬終不悔”?

都說唐代是中國朝代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曾經也是“滿眼笙歌滿眼花”,然而,在唐之後的北宋,卻被人稱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那在販夫走卒,引車賣漿,達官貴人,遛狗逗鳥的時期,有一位獨具特色的詩人,他的詩曾被宋仁宗評為“淺吟低唱,缺乏穩重大氣”,他就是北宋婉約派創始人——柳永。

唐代七哥柳三變為誰“衣帶漸寬終不悔”?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在他十八歲時(1002年)離家,流轉於杭州,蘇州等地,沉醉於買醉聽歌的浪漫之事,這也是為他後來的所從婉約派奠定了一定基礎。

二十四歲時(1008年)進京趕考,三次被宋仁宗判下殿試後投身市井。脫下儒生的長袍,改名柳永。手裡還是那隻毛筆,在青樓,柳永在歌姬的歌詞裡復生:“不願穿綾羅,願依柳七哥;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中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這也是感謝仁宗的高明,沒有用官場將當時意氣風發的柳永困住。

唐代七哥柳三變為誰“衣帶漸寬終不悔”?

從“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到“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柳永意識上的改變,官場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擺脫當時人人想入的仕途,筆鋒一轉,他的詞為青樓歌姬所寫。

七哥是歌姬們對柳永親暱的稱謂,或許是因為柳永的詞平易近人、感情真摯,或許是柳永深知她們的苦楚,自古被言為“輕薄”的歌姬,對待柳永卻是重情重義。柳永也是在自己的詩詞中屢屢表達對歌姬的感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首《雨霖鈴》更是叫人覺得他對於那位不知名的女子的愛惜與在乎。

唐代七哥柳三變為誰“衣帶漸寬終不悔”?

柳永的詞到底流行到什麼地步呢?據說當北宋夜幕降臨時,全國各地的青樓便響起了柳永的歌聲,可謂是萬人空巷。當時盛傳“有井水處,皆歌柳詞”,那就相當於現在大熱的歌手明星,青樓就像是粉絲群,又像是大型的選秀場所,選取的標準就是柳永的詩詞。

雖然在當時的風月場所,七哥很受歡迎,但在當世詩壇,卻是不雅的代表,難以讓大眾接受,這也是柳永流連青樓卻仍不富有的原因,晚年時,柳永及第後曾任縣令、判官等職務,並無官場仕途順暢,晚年也是悽苦。

唐代七哥柳三變為誰“衣帶漸寬終不悔”?

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隆冬,柳永客死在湖北襄陽的一座青樓裡,不過幾日,劉永的死訊傳遍全國各大青樓歡場,全國的歌姬齊聚襄陽城下,幾天後的一個傍晚,一支特別的送葬隊伍動靜非凡地走出了襄陽古城的南門:這支隊伍裡沒有吹奏嗩吶的哀樂,而是一路傳唱纏綿悱惻的情歌;送葬歌妓們也不像通常的那樣高舉白幡、披麻戴孝,而是濃妝豔抹,穿紅戴綠,打扮得花枝招展……

柳永去世後,他的詞慢慢被世人接受,也慢慢被世人所推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