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十年前,我初到珠海。那时候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称号还没有形成,珠海在我的预期中应该和深圳齐名,是珠三角中和广州深圳实力相当的另一只角,够得上珠江西岸明珠的称号。

和大多数到访珠海的游客一样,我对珠海的具体经济体量并不了解。2008年讨论城市的GDP还不是一件时髦的事情。只是感官上觉得珠海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宜居城市。直到近年来研究城市发展,才发现珠海在2017年GDP只有2500亿,大约是深圳的11%。在全国排名第92位。

在珠海金湾红旗镇上骑摩的载客的一位中年人和我说了一句至今令我印象很深的话:"这里一个镇,都比不过深圳一个村!" 语气里夹杂着复杂的情绪。城市研究的经济学者,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应该去问问这些人对地方经济的偏见。

其实中国有几个镇能够比的过深圳一个村呢?名气比福建还大的厦门GDP也只有4300亿元,排名全国第48,排在江苏的泰州,山东淄博等名气远小于厦门的城市后面。深圳南山区2017年的GDP是4500亿,一个市比不过一个区。

中国城市GDP完全显现金字塔分布。一共334个地级行政区,2万亿以上的城市四个,北上广深,1万-2万亿的城市10个,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这14个城市可以称为金字塔尖城市。

GDP 5000-10000 亿元的城市有25个,这些城市处在是金字塔的中上部,大部分二线城市在这个区间奋斗,希望跻身到第一梯队。3000-5000亿的城市37个,处在金字塔的中下部。

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而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其他258个城市或地区GDP都是3000亿以下。这些城市都是三线以下城市,是小镇青年的故乡,是所谓拼多多的主要市场。

三线和二线的本质差别不是GDP的差异,而是由于同等级的城市太多,无法做出差异化发展,资源和资本各方都很难得到倾斜。虽然他们其中许多都在宣传自己的造城计划,最终只有极少数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新的二线城市。

城市和人一样,平庸的是大多数。城市发展是典型的马太效应,损不足,奉有余。

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谁没有一线城市的梦

1980-1988 陆续批准的五大经济特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

1984-1988 陆续批准五大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大连,青岛

两种行政单位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快的发展城市体经济,给予更大的地方活力。这几个城市都是一线城市的种子选手。

"经济的竞争最终城市的竞争" 这个先进的概念不是北上广深出现之后才有的,三十年前中央顶层设计就已经高瞻远瞩的看到这一点。

1990年,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八个城市的GDP情况。

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

第一批90后出生的那一年,大连青岛宁波的GDP比深圳还高,汕头和深圳差距也不远。这时候距离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刚好过去十年。除了厦门和珠海以外,其他几个地区的差距不算太大。

​2000年GDP:

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2000年GDP

​​

十年之后,梯度就开始拉开了。但这时宁波,青岛,大连和深圳依然可以望其项背,并非望尘莫及。在遥远的印象中,宁波,青岛,大连这些城市当年名气很大,在各自省内是独树一帜的经济大市,甚至比所在省的省会名气还大。

2017年GDP

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2017年GDP

​​

至止,城市格局基本尘埃落定,青岛宁波大连虽然目前被称为新一线城市,但所谓新一线其实力依然只是二线。要真的成为一线城市大势已去。而珠海汕头则已经滑落到三线城市。

2017年,青岛GDP是11258亿,宁波是9850亿,大连是7363亿。分别排在全国12,15,22位。虽然处在城市金字塔的中上部分,但是和第一梯度差距实在太大,GDP最高的青岛也只有深圳的一半,而且深圳2017年的增速依然超过这几个城市,也就是说之后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拦在真正一线城市和青岛宁波之间的,还有其他几个雄心勃勃要成为一线城市的强大经济体。重庆天津苏州的体量极其巨大,成都武汉杭州南京作为明星城市发展非常迅猛,无锡南通仰仗长三角,佛山东莞围绕珠三角都有稳固且强劲的发展模式,都是争夺一线城市的有力对手。

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

当然你会说,深圳是依靠香港等各种便利发展起来,直接的比较并不公平。深圳的天时地利人和我当然十分清楚,但这是另外一个角度的议题。

现实意义来说,一座城市如同人生,同样作为计划单列市和特区,差距如此之大,是政策也好,是经济规律也罢,格局已定,再难改变。

城市竞争的未来

几年前还有不少经济媒体做GDP对比的时候,依然习惯性的把直辖市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这样的省进行对比。现在直辖市都是其他城市一起直接对比,强悍的广州深圳可以力压直辖市重庆天津,甚至不少90后误以为深圳是直辖市,可见城市观念深入人心。

不管设立什么级别的地方行政单位,城市作为发展主体才是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个省集中力量发展超级大城市才是未来的经济模式。

不少朋友和我争辩,应该把他们自己家乡的三线城市也发展成北上广深,这样年轻人不用外出务工。我劝他们世界这么大,应该去看看。全世界发达的经济体都是大城市集中模式。小地方可以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但真正丰富的工作机会都是在超级大都市。

从历史上看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设立,实现了GDP的快速发展,深圳青岛大连GDP都超过了各自的省会城市,可以说硕果累累。但真正跳脱格局,逆天改命,彻底逆袭的只有深圳。

许多省都在集中精力发展省会城市,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会非常激烈。一个省能有一个大城市进入二线及以上的队伍都将会非常困难。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将面临巨大挑战。发展的眼光不能局限在省内,而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才和企业的竞争。重要的事情说一遍,经济竞争的主体最终是城市。

经济聚集效应会继续加剧,第一名上海的GDP是第十四名长沙的三倍。这种竞争和我们平时的认知差距极大,比如我们认为竞争激烈的高考,全省第一名和第十四名可能就差1分。

所谓新一线城市和1.5 线城市的称呼在我看来并无实质意义。仅次于苹果的安卓手机还是安卓手机。像深圳一样努力奋斗跻身真正的一线城市才是发展之道。

最后看一下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的分布,圆圈大小代表GDP规模。四十年,城市变迁弹指间。

四十年:特区与计划单列市之变

我相信地理决定论,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接下去逆袭的应该是珠海。做一回珠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