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位科學巨人的逝世,應讓當今“流量明星”感到羞愧

昨天1月16日,據中國科學院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氫彈構型主要領頭人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結束了他28年隱姓埋名於荒野沙漠的生活,成為了一名值得國人哀悼緬懷的國家偉人。

故事回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等核大國多次威脅使用核武器來打擊中國。“抗美援朝的時候,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就曾建議用核武器襲擊中國。它是真的在進行核訛詐、核威懾,不是報紙上說說玩兒的。”于敏回憶道。

昨天這位科學巨人的逝世,應讓當今“流量明星”感到羞愧

于敏先生

於是乎,一大批愛國熱血科學家,青年投身西北荒漠,進入了一個沒有城市喧囂,沒有花香鳥語,只有無窮無盡的沙漠以及能用於計算的筆和紙,當時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最先進的計算機,在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這裡有一臺全國最先進的J501計算機,每秒能計算五萬次,這個相當於現在入門電腦的CPU都算不上,但是這臺電腦並不能為于敏一個人所用,它還有其他很繁重的計算工作,因此于敏團隊只能利用空餘時間來使用這臺電腦協助計算,大部分時間只能用算盤,就這樣,很多科研人員度過了匆匆的一生。

貧困落後的新中國,技術荒蕪的新中國,以及國外列強的層層技術圍堵與武裝力量恐嚇,沒有難道新中國的領導人,也沒有難倒在沙漠一線上的于敏與他的團隊。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的速度為世界之最。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

由於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長期以來都處於高度保密中。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直到1988年以後,于敏才獲得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由於工作的關係,于敏首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儘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昨天這位科學巨人的逝世,應讓當今“流量明星”感到羞愧

當年新聞

他的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連他的名字,在1988年前都不為人知。至於他的成就,正是如此最高科學獎能頒給於敏,反而正是這個獎項的榮幸。

于敏先生,30年隱姓埋名,連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大家想一想,他是不是很像《三體》中那位手握劍柄,面對一個強大世界的守護者?

相比起現在所謂的當紅一線小生,我們作為旁觀者,應該能夠清楚地思考認清,生活固然能自由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熱鬧生活,也能無憂無慮地追逐繁華燈光下的明星,但是這僅僅是個人空虛的體現。真正的俠之大者,應當為國為民,能夠忍得住多年的寂寞與孤獨,為國家為人民用自己的身軀張起永葆安寧的大傘,讓這個傘下每一個公民都能擁有他們追逐自己生活的權利與自由,然後燃燒燃盡了自己一生,這樣的人,才是名垂青史上的偉人。而不是那些只需要一兩年的世界,或者因為自己言行不當,或者因為自己為非作法而泯與眾人的流量明星們。

昨天這位科學巨人的逝世,應讓當今“流量明星”感到羞愧

俠之大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