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象,教师动了恶念会怎样


不敢想象,教师动了恶念会怎样

来自网络



教师或许只有你真的从事过,才会认识到“师”所承载的责任和意义。说来惭愧,我一开走进这个职业,只因为不得已。因为一些自身的原因,不得不中断学业,放弃深造一列规划,投身工作。

我很喜欢读书和学习,也总认为在知识层面,你自己投入多少,就会有多少收获。我想象着,到最后可以留校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小时候,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近乎是完美。他们无所不能,没有做不出的难题,没有不知道的事情,与别人争执,都回以“我们老师说了... ...”

现在身边的朋友总安慰说,你除了大学老师之外,都可以教,并且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我做得不够好,我发现身为老师,难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怎样帮助他们构建自我,学会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学会保护自己。

其间,我收到的最多的问题并非关于学习,而是在家庭关系和校园关系中,他们该如何自处。

诸如“我被同学孤立,很难过,要不要转学”,“早恋了,我该怎么办,拜托不要告诉父母”等等,甚至细化到“同桌欠我10元钱,我要不要提醒他”,“高考还有200多天,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之类。

也会有很多家长私下沟通说,“孩子很叛逆,家人说的他不停,但您说的,他听得进去,劳烦您多费心”之类,网上所曝光的那种不讲理的家长,我几乎没遇到过。他们把对年轻老师的疑虑埋在心中。

我才明白,不管怎样,在学生心目中,除了家长,老师就是那个最大最信任的依靠了。在很多家长心中,最有力量的是老师。我们还是把“传道,授业,解惑”想得太轻巧。

很多时候,我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强大,何德何能,他们要如此信任我,把对他们成长和心灵很重要的问题交给我。

这个时候,压力才开始扑来。我无法理解,那些因为成绩和评优而劝退劝留级的老师的心态,学生身心是否健康,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前年家乡一初中女生,每次考年级第一,但有一次考了第十,那时家长和老师不去安慰反而是责备,最后她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个时候,如果有人跟她说,考差一次不算啥,后果不至于这样。

我庆幸自己从小遇到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他们没有告诉学生说,我们考不好一场试,会如何影响他的前程。他们只是兢兢业业教书,教我们如何做人而已。

《后汉书》中有记载: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

在我的认识里,教师,医生,并不只是一种工作。由于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它们直接关乎生命,成长与心灵,必然要承担更多。社会把一个个稚幼年轻的生命交到老师的手中,其实是把他们某一阶段的成长,交到老师手中。

《奇葩说》其中一期的辩题是“要不要因为别人说你胖而减肥”,其中有辩手提到校园凌霸。如若受欺负的同学求助于老师,老师要怎么做,我回答始终基于一点,就是它会对学生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的教育是不注重边界“boundary"的,我不是师范毕业的,但我会告诉他们怎么重新去界定每一个名词,如尊严,尊重,友善,忍耐等,它们的边界的在哪儿,如何换位思考,如何say no,如何求救等等。

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说:真正的文化并非基于工程师和专家,而是教育者的身上。且不要说师者不负责,我无法想象一个教育工作者动了恶念,会怎样。研究生导师潜规则女学生,男老师性侵学生这类新闻层出不穷。

我们当下的环境太注重外在的成功,而忽视太多。在更成熟完善的教育机制未形成时,这部分“缺”更多由老师来补。

老师留给学生的印象是终生的,我离开教职后,与我保持联系的学生,依然尊称我为“老师”,每当我想起他们对我深深鞠躬的姿势,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庆幸我留给他们的是信任和美好,是师之形象的未崩塌。

为师者,不该是奔着福利和所谓的”“轻松稳定”,去谋一份工作,请记住“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