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新刊

封面

願死如秋葉靜美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於2010年首次發佈死亡質量指數,2015年,中國在報告所列出的80個國家中排名第71位。其中的指標涵蓋:緩和醫療的環境、人力資源、醫療護理的可負擔程度、護理質量和公眾參與。

然而,遑論“死亡質量”,現實是,我們尚處在一個素來對死諱莫如深的國度。死亡、絕症,都被漫長的世俗文化和恐懼心理異化。甚至連醫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也不敢提及。

在上海從事臨終關懷的NGO“手拉手”創始人王瑩說,“像癌症患者,在做放化療過程中,人看起來很弱。上胸這個部分是要打格子的,不能出門。身體狀況不好的,去菜市場買菜也被指指點點。有的鄰居可能很迷信,會放八卦鏡啊,在門口放掃帚和簸箕啊,認為這是晦氣的,是不吉利。”王瑩和她的同仁組織癌症病友成立自助會,抱團取暖。北京天壇醫院乳腺科“汝康沙龍”也是同樣性質,該科主任王丕琳號召科室每年舉辦4次沙龍活動,以活報劇的形式鼓勵病友們振作和互助。然而王丕琳告訴記者,“我可不敢把生前預囑(病人簽署希望得到何種臨終治療的文件)這樣的東西拿給她們,那是絕對犯忌的!”

死,在不少國人眼中,仍像一個要吞噬一切希望和可能的深淵。

另一方面,“人定勝天”的鬥爭式思維和逐漸以技術為導向的醫學理念,將醫生對病人的搶救演變成了一場機器對人的爭奪。在ICU、呼吸機和各種過度治療手段面前,醫生和患者家庭很容易滑向一個自以為接近成功的彼端,卻可能離病人內心的願望和希冀越來越遠。在醫學領域耕耘了數十年後,美國知名外科醫生阿圖·葛蘭德發現,“對於醫學工作者的任務,我們都搞錯了。我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保證健康和生存,但其實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助人幸福。”

幸福關乎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在形形色色的理解裡,生命與死亡的尊嚴形態各異。但儘可能地遵照本人意願,做出符合內心需求的選擇,才是尊嚴的真意。

在2016年“世界緩和醫療日”來臨前,本刊記者專訪了阿圖,聽這位具有醫學和哲學思辨力的醫生講述他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我們在幾位年輕人創辦的“醒來”,體驗了一把並非純屬遊戲的死亡感;請王一方、陸曉婭和陶國璋3位內地和香港的教授,為我們描述象牙塔內外的生死課程;而在京滬穗等地的十多家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我們發現,代表著更多人文關愛的緩和醫療和臨終關懷,已經在身邊生根,雖然受益者非常有限。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們希望這樣的夢想能夠照進現實。

封面

對生命的努力與放手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緩和醫療是腫瘤內科大夫必須瞭解的一個重要內容,老年內科、心內科、腎內科,甚至所有的醫生、護士和老百姓,都需要了解緩和醫療是什麼。那就是生命的有限性,醫療是幹什麼的,醫療不是永遠治癒,也治癒不了。但緩和醫療可以給你更好的生活質量。”——協和醫院老年科 寧曉紅

封面

活得更有質量,

尤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在阿圖的社會里,死前活得更好,所需要的更多是公眾的接受,而在中國,也許問題更加複雜——專訪 《最好的告別》 作者阿圖·葛文德

封面

他們談論並體驗死亡,

等待醒來時刻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有人在大學校園開設生死課,有人用社會企業的方式運作“死亡體驗館”——庸常之上,一群人為死亡開闢思考空間。有限的人,能夠以怎樣的方式逼近死亡這一“無限”?象牙塔內外的生死場,除了渡人,也是渡己

企業家

“狂人”牟其中歸來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牟其中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天生要做大事,要站在人類命運和國家的高度考慮自己的事業。而這種精神與現實的錯位,恰恰是他人生悲劇的根源

明星

二次元徐嬌

遇上三次元麻煩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二次元像保護傘,為徐嬌支起一個避風擋雨的美好世界。求學、就業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徐嬌發現自己不得不面對橫亙在所有同齡人面前的種種麻煩。未來、人生,外沿越來越大,考慮的事情越來越多,三次元的世界,看起來有些苦惱

圖片

怒江不會與世隔絕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怒江是中國最後一條沒有興建大型水電站的河流,無論大壩建造與否,這個東方大峽谷都不會長時間與世隔絕。怒江峽谷沿線的公路正處於快速建設之中。幾年後,中國的旅行者將能沿著怒江一路開車去西藏,甚至到拉薩

特寫

那些盧旺達的年輕人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1994年,盧旺達發生種族大屠殺,在不到100天的時間裡,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支、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全國1/8的人口消失。大屠殺過去二十多年後,那些活下來的小孩長大了,他們過得怎麼樣

對話

鍾立風

我的歌治癒了他妻子的抑鬱症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樸素而直抵人心,要做到這一點,心裡得有多少的養分啊”

一種關注

城市裡的貓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新刊

人把家貓放到野外,它們四處遊蕩變成了一場災難

匠人

琴聲燈影裡的絕唱

“沒有哪一種藝術造型永遠只看得到側面,只有皮影能做到。”

南方人物週刊第488期現已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