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夹缝里的90后们,这有一份焦虑拯救指南请收好

过去有一个形容80后的故事,是这样讲的:

有一个小机场,平时的旅客不多,安检的时候只开设一个安检口,可是有一次,旅客突然暴增,安检口排队排出好远,机场管理一看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临时再开设一个安检口。

就在安检口打开的一刹那,原来队伍末端的那些人,一个箭步冲过去,排在了新队伍的前面;即将要排到的那些人,肯定也不会动,既得利益者嘛,马上就轮到他们了。而最可悲的,就是队伍中间的那群人,他们不是没有行动能力,只是心态上稍有犹豫,结果无论在哪边,自己都是最末端。

现在的80后们已经快集体翻身了,而身处职场中的多数90后们,处境反而和队伍中的这些中间人有些类似,他们既看不上那些打官腔的70后,同时又不认可同为90后的彼此,更糟糕的是,他们虽然向着95后看齐,但95后却根本不和他们玩儿,就这样,整整一代人,掉进了职场发展的夹缝中,被完全架空了。

职场夹缝里的90后们,这有一份焦虑拯救指南请收好

我自己对这种“架空”的感觉,是深有体会的,前两年我在一家传统企业上班,整天和一群70后打交道,弄得我心力交瘁,叫苦不迭,倒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这官僚主义和繁杂的人际关系让我头疼,拿开会这件事来说,粗暴点讲,那就是大型“舔狗”活动现场,明明是想了解一下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开展下一阶段的战略计划,可莫名其妙的就进入了一个“商业互捧”的状态,如果你不跟着说好话,你上头的领导都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更难的是跨部门合作,各种不停的请示以及缓慢的审核进度,等得到批准的时候,工作已经快结束了,最后,自己做完了几乎全部的事情,还要背上一口“协调不积极”的黑锅。

后来实在是“水土不服”,我选择跳出这家公司,去一个年轻人多的互联网企业。本以为和谐幸福的职场生活即将开启,可谁知,又被这群初入职场的95后们,打了个措手不及。

因为从事营销工作需要大量的创意,我和另外两位90后同事,要经常与这些年轻人讨论创意的内容和形式,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尊重,这些年轻并没有过多发表意见,但是随着大家越来越熟悉,他们开始觉得这些创意不够夸张,不够大胆,而渐渐的,这些同为95后的同事开始抱成一团,认为我们是“老古董”,不再和我们一起玩了。

眼看年关将至了,不仅仅是我,身边有太多太多的90后朋友都有这样的焦虑,而且越是年龄增长,这种焦虑的感觉愈加明显:70后有人脉,80后坐上了管理层,95后对我们爱搭不理,还没到30岁,感觉自己快要被社会竞争淘汰了,到哪儿都是这个德行,我们活该是Loser吗?

职场夹缝里的90后们,这有一份焦虑拯救指南请收好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比于上述群体,这群焦虑的90后们,只是没有找到自身的优势而已,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包括我在内的,生存在职场夹缝中的90后,带来一份摆脱焦虑的自救指南,愿各位同僚看过之后,能安安心心的过个舒服年,之后重新调整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完成华丽的转身。

自救指南①:把打工者的心态,转变为“创业者的心态”

早年从事室内设计的那会儿,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能以“服务者”的心态看待问题,就是我只要为核心需求服务即可,至于和需求无关的行为,我既不参与,也不干涉,能够服务好需求,就是我的核心价值所在,当然您也可以理解为“创业者心态”。

我发现很多职场中的小伙伴习惯把自己定义为打工者,经常抱怨加班,被迫应酬等等。建议您不妨把这种的心态转换一下,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业者,你的老板就是你要服务的客户,他提的目标就是你要服务的需求,你的同事就是你能调动的各方面资源,每月的工资就是客户给你的打款,而你的目标则是加强自身的硬技能水平,提升自我价值,相信我,98%的老板都不会因为你没有陪他洗桑拿而开除你,只要你的工作完成的足够好,最多被认为是一个不擅交际的人罢了。

更重要的是,转换了心态之后,所有的行为都有了清晰的目标,这时候你再去找同事协作,可就不是单纯的为了协作而协作,而且正是因为目标变得清晰,行动也会更加清晰,心里的这种对70后的不屑,或是对95后的不服,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自救指南②:做好自己能做的,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我经常能听到身边的同事们说这样一件事:互利网时代,变化太快了,旧的东西还没玩明白,新的东西已经来了。这句话我同意,就拿我日常的营销工作来说,网上每天都有新的创意、新的玩法出现,今天被这个案例刷屏了,明天又被那个文案虐哭了,要是不做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出来,好像都对不起自己营销人的身份。

但我还相信另一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手段终究是手段,营销的本质,也是为了能更好的促进销售,尽可能的满足用户需求,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就会明白,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

其实我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是一个擅长创意的人,但是我对于产品的适用人群,把握的非常准确,比如核心功能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什么样的设计能够促使用户产生购买决定,这些工作是我能做的,我索性就把创意工作交给伙伴,把我能做的工作做到最好,参与调研,分析数据,把有用的信息一层一层的筛选出来,这对于整个营销工作而言,就是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必然会催生失败,久而久之内心就会形成一种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的工作行为都是错的,慢慢的,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焦虑自然也就随之而来,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其实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就面前,你会看到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职场夹缝里的90后们,这有一份焦虑拯救指南请收好

自救指南③: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持续的运营,深耕细作

今年的职场里流行一个词,叫做“穷忙族”,就是整天都在学习,整天都在忙碌,结果却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不得不说,这几年知识服务开始崛起,学习开始变得没有门槛,但同时,那些打着“速成”、“干货”旗号的课程,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焦虑,展开了各种诱惑人心的营销,这也使得很多职场人产生困惑,明明学了好多知识,怎么就改变不了现状呢?

其实大家不妨仔细想想,这世上真的存在“速成”这等好事吗?如果速成有用,我们的社会就不必宣扬匠人精神了,我倒不是说速成和干货不好,而是说要正确的看待它们,当你要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所谓的干货确实能够带领你快速入门,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入门,真正的门道,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与其漫天撒网,不如心系一处,如果真的想找到一个职场外的成功方式,不妨进入自己擅长的领域,或是喜欢的领域,深深的扎下去,认真的经营,做好优质并且稳定的持续输出,当它产生价值的时候,不用你宣传,立马就会有人找到你合作,就说我自己吧,一直以来都喜欢写东西,写了快一年的头条号,现在就会有编辑和商家找到我,付给我稿酬,让我写专栏、写软文,收入比我的本职工作还要多。

自救指南④:跳出职场,看到更多的机会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你这是在出馊主意,我好不容易找到个工作,你却让我跳出来找机会,到底几个意思?您别误会,我当然不是煽动您辞职,上面已经提到了,现在的互联网平台越来越成熟,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的本领足够强大,窝在公司里屈才了,那就不妨跳出来,寻找更好的成功机会。

我有一位朋友,最早和我一样是做室内设计的,她的效果图做的非常棒,在这方面,公司里没人比她做的更好,之后不断接触市场后发现,大多数装修公司都缺少专门制作效果图的人,她心想我服务一家也是这么做,服务五家、十家还是这么做,为什么不让自己的收益实现最大化呢?

然后她从各家公司拿到需求,找了几个实习生,把自己的这套参数告诉他们,让他们用自己的电脑渲染,然后给他们钱,就这样一个官产,让她的月收入翻了十几倍,而这时,我还在公司里吃着泡面加班呢。市场中的机会,远比职场多,但前提是,你要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清晰、足够客观,并且能够发现一个真实的机会,贸然辞职只是个更糟糕的选择。


70后们赶上了财富大爆发的年代,有的去做了个体户,有的在企也里升了官,再经历了十几年前的下岗大潮之后,再就业的时候根本没法从底层做起,而人际关系就成了他们入手的最好途径,十几年的职场生涯,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优势,所以,交际能力成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80后之前被称为悲催的一代,但幸运的是,创业红利的大潮席卷而来,同时带动了岗位的增加,他们抓住时代发展的尾巴,也算是完成了逆袭。而95后们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本身就适应快节奏的发展和变化,而且对各种创意和脑洞玩法,也更加敢于表达主张。

我觉得留给90后的,不应该只是时代大潮褪去后,留在岸上的机会残骸,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来,这些机会已经不存在于山顶,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在身边或者山脚下,发现并且抓住这些机会,完成自我价值的成长和升级,彻底告别这该死的焦虑。

职场夹缝里的90后们,这有一份焦虑拯救指南请收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