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广场舞

轰轰烈烈的广场舞

近来,四川多地高温持续,不知道你家附近的广场舞大爷大妈们,是否还坚守在那片广场上和最炫民族风的歌声里?

不要以为天热,就能吓退大爷大妈对广场舞的热情,就算烈日当头,也自有能跳舞的地方。自贡的广场舞人群就转战地下隧道,在炎炎夏日,独觅一份清凉,翩翩起舞。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广场舞

大爷大妈们在隧道内跳广场舞。

跳出国门的广场舞

说起广场舞,相信在国内没有人会觉得陌生。然而广场舞大妈们,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的广场,更有大妈把广场舞跳到了国外。

四川68岁的张大妈于2012年12月,远赴美国探亲。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大妈向其它华人大妈倡议跳广场舞,随后团队阵容不断扩大,甚至吸引了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大妈一起参与。

今年6月,一组中国大妈在莫斯科红场跳广场舞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并称中国大妈跳广场舞还引来当地警察了解状况。后经证实,跳舞的一部分游客来自阆中和成都。这组照片在网上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甚至传言这些舞者们遭到了警察驱赶。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广场舞

大妈们在莫斯科红场跳广场舞。

白热化的广场舞之战

当大妈们热火朝天的在广场起舞时,“反舞者”也如火如荼的抵制着她们。双方的对峙几乎进入白热化阶段。

遂宁一小区的住户们为了抵制广场舞,用泼粪和刷沥青、踢音箱等方式反对,而广场舞者则用喇叭漫骂反击;成都一小区与广场舞者积怨两年,终于在去年4月份爆发,住户们向跳舞的大爷大妈们抛水袋,而楼下的人边骂边躲,甚至向楼上竖中指,结果事情依然没有的到好的解决;今年上半年,石人公园附近一位住户在某天下午选择了每五分钟报警一次,连续报警几十次的极端方式,投诉石人公园的坝坝舞从早到晚音乐不停扰民。

国内的其它地方也出现许多类似的事件,抵制广场舞的人们放藏獒、高音炮轰,甚至拿枪警告……层出不穷。可广场舞却依旧如同一颗倔强的野草,顶着压力茁壮成长。

广场舞不过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却为何会遭受如此多的诟病和反击?

几家起舞,几家愁

广场舞音量超标 严重扰民

曾有记者以手机测音量软件对公园内老人跳舞的音乐声进行测试。测试发现,靠近音箱的地方,音量竟然超过100分贝;距离音箱10米处,音量依然在80-90分贝之间。而在远离公园超过100米的地方,音量依然在65-80分贝之间。

依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民区的昼间噪声不得超过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广场舞的音乐声,无疑大大超过了这一标准。而按照普通人的听觉,在60-70分贝左右,人们会感到吵闹、有损神经;70-90分贝左右,人们会觉得很吵,神经细胞会受到损害;90-100分贝则会使听力受损,而100分贝以上则有可能致聋。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广场舞

相比无线调频耳机,跳坝坝舞的市民更爱大功率音箱。

无视规定 噪音屡禁不止

成都在广场舞“禁噪”方面煞费苦心。今年4月,成都市在人民公园启动“无声广场舞”试验。公园方还派人到广州市天河公园观摩学习,并向“消声客”何乾梁取经,详细询问买什么耳机,如何设置无线发射频段等问题。

熟料,一个月之后,人民公园启动“无声广场舞”试验夭折。一位跳了6年坝坝舞的大爷表示,无声广场舞除了不方便和影响听力外,还有个原因就是没气氛。

5月份,当时正值高考、中考临近,当时的南充环保、教育、公安等部门已提前出台了护考“禁噪令”,规定“两考”禁噪时段为5月14日至6月13日。然而,“禁噪令”实施不到一周,部分地区广场坝坝舞居民依旧我行我素,不控制扩音器音量,影响到了考生们的正常学习,被影响的考生们苦恼又无奈。

广场舞怎会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大爷大妈们不惧严寒酷暑,不畏相关规定,始终扎根在一片广场上?

“夹缝”中成长的广场舞

广场舞的溯源

大妈们如此热衷的广场舞,究竟是如何火爆传播的呢?其实,正如大多数文化的发展一样,广场舞也有自己的历史可以追溯。

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曾有公众人士表示,“广场舞”基本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喇叭”加“忠字舞”的结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中的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广场舞也走进人们的视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广场舞

如今的大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正处于少年时期,当时“歌舞”作为文化思想宣传的一部分,发展正盛。深受影响的大妈们,也在思想深处烫下了“文艺”的烙印,走过数十年时代变迁的她们,经历了改革变迁和风风火火的年代,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当培养出儿女之后,生活又归于平淡,人们常说返老还童,也正是这样,在渐入暮年之时,为了健康的体魄和打发空余的时间,童年的影响力作用在了她们的身上,“文艺”范开始在大妈们的身上苏醒,于是“拉帮结派”的广场舞初现雏形。

不管是从众心理,还是被唤醒的爱好,亦或是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广场舞中来,整支队伍也不断壮大,覆盖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

老年人的文化意识遭主流文化排挤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广场舞

老人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显然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数码时代,在这个年轻人文化意识占主流地位的年代,多数老人并不会使用电脑等智能产品,即便是掌握了一些电脑方面的技术,也很少有老人愿意像年轻人一样终日守在电脑前。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他们更希望能够到户外锻炼身体,与和自己年岁相当、更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活动。

因此,文化壁垒逐渐形成,这使老年人们的文化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也日益被边缘化。

活动空间的局限 迫使老年群体更加抱团

年轻人的健身活动种类丰富多彩,并有专门的区域比如健身房之类可供选择,而针对老人的活动场所并不多见,这方面公共设施的建设做的并不健全,也很少被提及。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这些设施并无太大实际意义,而对于老人来讲,闲暇时间大部分要在类似环境中度过。

在活动空间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便主动的“开疆拓土”,号召有共同爱好的人,利用生活范围内的空间来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尽管广场舞萌发于当今文化、空间的“夹缝”之中,但也正是这双方的挤压,才促使了广场舞队伍的聚集壮大。

广场舞只能成为“无解难题”?

政策监管

对于广场舞噪音的监管,各地都处于摸索阶段。达州在去年8月出现了禁噪“神器”:人民广场噪音治理实现了电子遥控,音量分贝持续超标8分钟,市政公用电源会立即断电。附近住户大发感叹“睡觉也特别香”。

成都目前拟出台条例方案,控制广场舞造成的负面影响。什么时间允许跳?在哪里跳?音量控制在多少分贝内,都将是办法涉及的重点。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的广场舞

某地大妈尝试带耳机跳舞。

道德约束

作为老年人社交、健身的重要方式,广场舞不该在反对声中“散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渐增多,跳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生存状态。 跳舞健身,缓解疲劳,让心情调整到愉悦状态“无可厚非”;反对噪音污染,争取安宁休息生活环境“理所当然”。如何让舞蹈队和周围居民达到“双赢”? 这就需要城市规划管理者重视老年人的需求,合理开发、利用公共空间。

同时,居民不被噪音干扰的权利也应当受到尊重,在空间有限的现状下,是协商让渡,还是制定公约,反映着公民的理性与公德,在愈发强调个人利益的大环境中,“换位思考”就显得弥足珍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