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被“雙停”後 中資協提示外部評級風險

8月20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中資協)微信公號發佈《關於關注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評級質量的提示函》。,表示將持續關注大公國際在評級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提升內部評級能力,審慎使用外部評級。“一家發債主體基本會選擇多個評級機構,這提示函意味著對大公獨家服務的發債主體,可能會被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懷疑。”業內人士分析,保險業如此,其它機構也會謹慎,大公評級的債券要當心了。

三天前中資協評級大公10家中倒數第三

中資協稱,根據有關部門與自律組織的檢查發現,大公國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二是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三是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四是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五是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

從中資協歷年評級質量評價結果來看,大公國際評級質量整體呈下滑趨勢,並且因重大信用評級事故、人員或機構違規等因素被扣減的分數逐年增加,2017年度評級質量評價大公國際最終得分在10家受評機構中排名第8。儘管“評價結果不作為投資者決策依據,也不得用於信用評級機構的同業競爭。”

大公国际被“双停”后 中资协提示外部评级风险

中資協表示,保險資金運用堅持穩健審慎與安全至上原則。為有效應對市場信用風險,保險機構應加強內部評級能力建設,提升自身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合理審慎使用外部評級,並著力防範交易對手風險。下一步,中資協將以問題為導向,繼續優化外部信用評級機構評價方法,持續跟蹤評估信用評級機構評級質量。

“雙停”一年波及面大

由於大公國際此前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大額諮詢服務,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和證監會雙雙給予大公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分別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和評級業務一年。

大公国际被“双停”后 中资协提示外部评级风险

停業一年,兩個市場都停,對大公來說日子將難過。另外,如果評級機構被質疑,其評級的公司也難免被市場質疑。其官網稱,大公評級先後對30個省市自治區、70多個行業的萬餘家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債券融資總額度逾萬億元。

不完全統計,目前交易的債券中主體是大公評級的公司約300多家,合計3000多隻債券,餘額近2萬億元。

大公擁有銀行間和證券業兩大債券市場評級資質,四個國家政府部門認定的中國全部債務工具類信用評級資質。因此公司今年七夕被公開受罰,驚到不少人,有人想到早年的遠東或是大公的前車之鑑。

上海遠東資信評估公司是國內資歷最老的評級公司,誕生於1988年,系中國第一家信用評級機構,一度擁有全牌照。但在2006年福禧事件發生後,央行暫停其評級業務,目前其銀行間評級牌照已作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