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出你关在盒子里的心

前阵子高铁上强行占座的新闻频频爆出,大家纷纷表示不理解:这些强占别人座位的人到底在想啥呢?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霸座,而且我们几乎都干过,那就是从上学时期就开始有的占座。

仅仅因为不愿意旁边有个人碍眼,也许我们就会拿自己的物品占掉旁边的座位。自习室里、小吃店里、候机室里,占座是一个随处可见的行为。

巴德描述过这样一个经历:

有一次我坐一班不对号入座的飞机前往菲尼克斯。登机的时候,我偶然听到空姐在聊天,说还有少量机票没有售出。我走到机尾处,找到一处靠窗座位,而且旁边一个座位也空着。

我一阵欣喜,坐在窗边座位,把随身的行李放在另一个座位上,打开报纸,用余光看着机舱里的情况。这时还没有找到座位的乘客四处打量,想在不多的空余座位中挑一个最好的。为了让他们知道我旁边这个座位已经有人坐了,我把报纸摊得更开了,生怕有人看上它。

同样一个人,另一次的经历则是这样的:

半年前我和妻子去往佛罗里达。因为机票不是一起买的,座位没有连在一起。飞机基本满员,帮我们调换座位成为空姐一个不小的挑战。

正当我们站在通道中左顾右盼等待解决办法时,一名手中攥着报纸的女士从机舱后方走向我们,微笑说着:我旁边座位没有人,如果你们想坐在一起,我很乐意和你们其中一位换个座位。

巴德和那位女士的身边都有个空余座位,他们处理的方式却大不相同,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区别呢?

巴德把正在寻找座位的其他人看成一个威胁,而那位女士则不是这样——她把所有乘客看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活生生的人,有着和自己一样合理的需求。

在《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一书中,有一个神奇的企业查格茹。这个企业认为员工有两类:一类员工“在盒子里”,另一类员工“在盒子外”。查格茹严格培训每一位员工,让他们形成“在盒子外”的思维习惯。这最终使得公司的气氛优良,企业竞争力极强,成为行业的标杆。

放出你关在盒子里的心

盒子里的你

坐飞机占座的那个巴德,就在盒子里。他的眼睛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其他寻找座位的乘客,但他的心并没有看到。

在巴德的心中,其他乘客是个麻烦,是个威胁,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呢,需要自己去警惕,去应对。这些乘客面目模糊,与其说他们是人,还不如说他们是某种物体。仿佛有一个毛玻璃做的半透明盒子,罩住了巴德的心

换句话说,巴德的心中只有他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因为它与事实不符。真实的情况是:每一位巴德眼中看到的乘客,都是跟巴德一样的人,有着同样的需求,怀着同样的心思。

放出你关在盒子里的心

然而巴德的心中拒绝承认这一点,他就是在欺骗自己,导致一种持续的盲目,让他看不见别人,也看不见自己身上的缺点。

比如:如果真的有一个乘客走到巴德跟前,问他旁边有没有座位,巴德会怎么回应?他可能头也不抬,冷冰冰地说一句:“有人了”。或者很不情愿地拿开行李。无论是哪种,在那位乘客看来,巴德都是不友善的,甚至是无礼的。

然而巴德自己却看不到这一点,他只会觉得自己很倒霉,有挫败感,无来由地讨厌这个靠近他的乘客。

如果一个人待在自己的盒子里,任何沟通技巧对他来说都是无效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尊重其他人,而那个人一定能感觉到这一点。

巴德讲述了一个他和妻子的故事:

很多年前的一个早上,我急着去上班。南希表示对我很失望,因为我没有洗前一天的碗。我也很生气,南希竟然因为这种小事儿发火。

僵持了一会儿,我受够了这种大清早的争吵,我上班也已经迟到了,于是我决定主动道歉,结束这场争执。我走过去,低头吻了她一下,“对不起南希,我不应该这样。”

我们的嘴唇碰到一起,但是仅仅过了1毫秒就分开了。显然,我们两个都是不情愿的。

南希慢慢退后,看着我说:“你根本不是真心的。”

据巴德事后反思,他说了抱歉,做了亲吻的动作,但心里却不觉得自己错了。他真实的想法通过他的声音、他的眼神、他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了,南希立即识破,并且对巴德的不真诚做出了不友好的回应。

所以说,当一个人待在盒子里的时候,沟通技巧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盒子外的你

与巴德不同的,飞机上主动要求跟巴德夫妇换座位的那位女士,则完全站在盒子外面。她的眼睛看到的,和她的心中看到的东西一样

那位女士把别的乘客看成跟自己一样的人,她可以感受到他们有跟自己一样的需求,并且认为那是合理的。

这位女士没有自我欺骗,因为事实就像她的心看到的那样。在这种穿透性的视角中,其他乘客的麻烦和痛苦,就仿佛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没有道理不去解决。

待在盒子外的人,沟通技巧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没有也无关紧要。举个例子:即便那位愿意换座位的女士表情严肃,甚至只是通过空姐转达她的意思,巴德一样会感受到她的美意。因为巴德知道,在那位女士的心中,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都可以轻易感受到,别人是否把自己当人。

巴德是谁

巴德就是《别找替罪羊》这本书中,那个神秘的企业查格茹的高级培训师。他的使命就是让公司的高管转变思维,从自己的盒子中走出来。而走出盒子,正是查格茹公司获得持续成功的秘诀。

在书中,巴德的任务是培训刚来不久的主人公,高管汤姆。汤姆刚来两个月,就已经因为“在盒子外”的典型特征而被下属抗拒,被上层警惕。事实上,如果汤姆不能通过巴德的培训关,不能在工作中走出盒子,他就要走人了。

在巴德和汤姆的交流过程中,巴德讲述了很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就像前面那些。他也跟汤姆一样,曾经陷在自己的盒子中不可自拔,把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团糟。

除了“自我欺骗”,书中还花了最多的篇幅讨论“自我背叛”这个话题,那是一个更加关键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持续保持在盒子外面。下次再为大家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