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成都的一位朱女士,吐槽自己孩子所在的小學家長群,受不了群裡家長對老師各種花式吹捧,排隊道謝,甚至還寫詩。

她感嘆,“群已變味,更像江湖”。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感慨,不吐不快。

不止一個朋友跟我抱怨過:

現在的家長群太生猛了!完全就是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看得多了,直接在群裡適配角色,各種宮鬥無縫銜接。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一次家長群委會的選舉,就像一次大型的後宮選秀。

比資歷,比家室,比口才,恨不得像第一次面試一樣,把最閃光的履歷砸過來。

有畢業於美國名校,從事金融工作的媽媽,有讀完博士,在央行外管局工作的爸爸。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有知名外企的大管家,順便還要秀一下復旦附中的爸爸。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有研究生博士生的高級知識分子爸媽。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就跟妃嬪們比家世背景一樣,回疆蒙古異域的自帶光環,兄長父親是為大清效力的功臣的,說話腰板都硬。

出身名門貴族的,優越感滿滿。

而出身包衣沒背景的,就靠點別的手段。

比如,每天在在群裡給老師早安晚安,慰問辛苦表忠心的。

還有每天詩朗誦,長篇大論比文采的。

好像沒點兒文化底蘊,都沒辦法在群裡發言了。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每次開學,也都是家長長篇作文的好機會: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很多家長無奈說,每次看到這樣的聊天記錄,就覺得無比頭疼,身在群裡,深感疲憊。

除了這些花式拍馬屁,秀存在感的,家長群裡,還有另一群特立獨行的奇葩。

比如,其他家長彙報作業已完成,這邊偏偏要說沒完成。

不但不寫作業,還特別驕傲地告訴大家:我兒子從來不寫作業。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不但自己不完成作業,還要把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發到群裡炫耀,也是相當霸氣了。

還有“三個代表”式的家長。

過節給老師送個禮,順便代表一下全班家長,大家一人均攤200塊不多吧?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甚至是張羅給老師買房的,也是特別誇張了。

你一個人拍馬屁就得了,憑什麼要代表我?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還有暗戳戳秀孩子成績的,看似在彙報,實際跟宮鬥劇裡那些話裡有話,拿腔拿調的妃嬪一模一樣。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宮鬥現場

更讓人難做的是,在家長群裡,你太安靜不行,太扎眼了也不行。

因為群裡的很多人,生性敏感,喜歡自我代入不斷比較,一個不小心,就會滋生各種問題。

比如,前一陣子有個很火的新聞。

有位家長開跑車送孩子上學,卻因為被指炫富,被踢出家長群。

你不但要跟大家PK自己的資源和能力,甚至還要跟大家普及金錢價值觀:

“我不偷不搶給孩子最好的,有什麼不對?

我沒有推崇攀比,更沒必要為你們的脆弱買單。”

對不起,家長群裡,稍不留神,就會變成眾矢之的。

你的理所當然在別人眼裡是扎心的利刃。

脆弱的心臟,遍地都是。

別說初中生高中生壓力大了,其實現在的家長,壓力更大。

“你知道嗎?生完孩子就開始操心,現在幼兒園就開始有家長群了!

孩子才三歲,什麼也不懂,完全就是家長在跟著表現,跟著上課的感覺啊。

尤其當老師在群裡,點名表揚或批評,總結孩子一天表現的時候,覺得自己簡直就像回到了學生時代。

上學的哪是孩子啊,分明就是家長,每天看群,都覺得特別緊張。”

一個小學三年級男生的媽媽王女士,就曾說,自己整天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家長群給自己很大壓力。

“老師每天發誰誰誰的作業完成得好,直接公佈學號。

要是沒看到自己的娃,就特別失落,影響一天的心情。”

有了家長群,每天都像在開家長會。

仔細想想,以前我們上學的時候,沒有家長群,大家一派和諧風平浪靜。

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便捷了,反而變得雞飛狗跳身心俱疲。

這何嘗不是一種無奈?

家長的無奈在於,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讓孩子變成異類。

更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給孩子拖了後腿。

為什麼很多家長,工作忙到不行,還是不能在家長群裡消失?甚至無時無無刻地去捕捉群裡的一字一句?

就是因為太在乎了。

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希望成為孩子的驕傲,希望在老師和同學面前,給孩子更多的存在感。

老師就像皇上,跟老師搞好關係,就像在皇上面前得寵。

除了炫耀自己,更重要是為孩子謀求福利和關照。

為什麼很多家長傾其能力,爭取家長委員會?

不過是希望當了家委,有機會多替老師做事,和老師能多點機會溝通。

甚至讓自己的孩子,能被老師更重點關注。

這就好比宮鬥戲裡,嬪妃當上了皇貴妃當了皇后。

權利大了,和皇上溝通的機會也就多了,其他人看待的自己眼光也不同了。

無論是怎樣的表現形式,歸根結底,還是“一切為了孩子”

有人說,家長最大的悲哀,就是一邊吐槽老師不好,一邊給老師送紅包。一邊抱怨家長群太吵,一邊在跟著人群不停喧鬧。

深以為然,也深深理解。

我知道很多人,其實很討厭家長群裡那一套一套的。但是沒辦法,為了孩子就得妥協,就得參與。

正如網友歐歐醒醒說的:

“老師說話,一些家長就發收到啊,點贊啊,後面的就陸續發了,人家都發了,自己也就跟著發了。

這種風氣我不喜歡,但是老在群裡不說話,又怕人家說我不關心孩子,高冷,還怕老師對孩子會另眼看待。”

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從眾效應。

指的是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或被施加壓力時,就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朝著人群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就好比音樂會結束,大家都在鼓掌。

這時候,也許你並沒有很享受這個音樂會,但你也會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

很多家長在群裡也都是這種心態。

其實很多時候,這樣的狀態家長累,老師也累。

家長群的初衷,是讓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更便捷更高效,而不是給彼此徒增煩惱。

若有天家長群完全淪為,馬屁群,壓力群,宮鬥群,那還不如不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