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易中天讽刺金庸不过是对武侠小说的轻视

 
傲慢与偏见:易中天讽刺金庸不过是对武侠小说的轻视​文/南宫葭月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很不愉快的,因为这竟是我很崇敬的两个当代人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我也只好以一个相对公正的角度来做一番取舍了。
  若按照我对二老了解程度之先后的话,那当是易中天先生为先了。尽管金庸先生扬名甚早,但无论从作品抑或其人其事也都是近两三年来所知晓的了。金易二老一直是我所崇扬的,他们或者见解不同,窃以并论,希望不要介意。金先生的作品迄今只读过七部:《书剑恩仇录》、《越女剑》、《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连城诀》、《鸳鸯刀》、《笑傲江湖》,既有短小精悍,也有汪洋恣肆。金先生是个武侠作家,说到武侠那么势必不能不提另两位武侠名家:梁羽生和古龙了。梁先生的作品还在计划阅读中,是以罢论。至于古龙先生的作品,《苍穹神剑》、《飘香剑雨》、《圆月弯刀》、《九月鹰飞》、《边城浪子》、《萧十一郎》、《火并萧十一郎》、《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传奇》和《楚留香传奇》的一部分,这其中前中后期作品也都有。
  我本不是什么文学系出生,读书也不甚认真,但想来比那些说:“我虽然没有读过你的作品,但是你那作品怎样怎样,我只读了一个开头便懒得一顾了。”更有一些发言权吧?在社会主义时代,我们讲究的是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个高中生就应当知道的!

  金古梁三位代表了当今武侠小说的巅峰,至于影响力也是金庸先生稍占一筹,古龙先生略次,梁羽生先生屈居末位,当然影响力的排名并不能成为小说成就的排名,三家小说各有优劣也是众所周知的。魏蜀吴三足鼎立,喜欢哪一家本就是个人爱好。梁羽生先生开一代武侠新风,是新武侠鼻祖;金庸先生则继承发展,更加发扬光大了;至于古龙则是别具一格,开宗立派了。这三人的功劳也都是不消说的。
傲慢与偏见:易中天讽刺金庸不过是对武侠小说的轻视

  《笑傲江湖》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古龙先生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都是没办法的事情。一个人若不是经历了无数的谩骂,那他一定是一个无名小卒。无名有无名的苦恼,有名有有名的忧愁。更遑论金古梁这三位大师了,江湖上好事者总是要拿他们比一比身手高低,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高手总有失手的时候,这高低也非一时三刻就可出来的。有的看官爱好梁先生的正襟危坐,谦谦君子之风,有的则更偏爱金先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潮流一点的则推崇古先生的高深莫测。这也都是各味看官口味不一所致,湘菜香辣,川菜麻辣,固然不同总归都是辣的。实无必要论证一下哪个才是真辣。
  闲话少说,且回来继续观看易先生与金先生的龙争虎斗。易先生我也是敬仰的很,一度妄想能考入厦大,忝其门生。至于其视频文章一向更是关注的很,曾买过他的《品三国》,即便高考在即,也是课上频读。对于二位我都一向尊敬的先生,看到他们彼此攻讦,那份心情是不亚于岳灵珊夹在父亲和丈夫之间的难受了。当然值得欣喜的是,金先生并没有反驳。
  作为一个金先生并不算拥趸的粉丝,我还是想为他说一些公道话的,当然若是有人无凭无据的攻击易先生,我也一定挺身而出。对于易先生的言辞,我有以下几个不敢苟同的看法:

  一、易先生曾在一篇论文中将文学区分为市场性文学和非市场性文学的区别。市场文学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读者的口味,有没有意义和品味不要紧,这完全是按照市场品味。而非市场文学,这完全是按照艺术规律在写作。
  我不知道这是易先生的原话还是新闻媒体造成的偏颇,我更不懂市场文学和非市场文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但是是否有道理我想我还是可以说一说的。“市场文学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读者的口味,有没有意义和品味不要紧。”这句话在我看来是大大的不对,如果说市场文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那么这句话看起来是有一些道理的,当然也只是有些而已。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种类价格等等都是由市场来调控的,而市场正是有千千万万的买家卖家所构成,买家有求,卖家投其所好,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由的市场,但这个自由不是肆无忌惮无拘无束。买家想买一把菜刀,自然有卖家愿意,但你想买一把冲锋枪,能够如愿吗?或者说正常途径下可以吗?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市场经济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双方自愿的交易模式,它有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法律法规所容许的条件下才能正常进行。同理市场文学也不是完全的一种双方自由交易,不是说读者想看什么,作者就可以写什么,也不是作者写什么,读者就可以看什么。若说市场文学仅仅只是满足读者口味的文学,而有没有意义和品味不要紧的话,那么无论网络文学还是纸质媒体,色情暴力小说文章必将甚嚣尘上,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市场文学也一定是要在法律法规的容许之内,并且不能过度的肆无忌惮。当然他们大多数都没有什么高度和深度,但这绝不是定性市场文学的内涵。《遮天》、《凡人修仙传》、《星辰变》、《诛仙》、《斗破苍穹》等等,无论这些网络小说的深度如何,但至少不会全部是讲主角如何如何的为了一己私利而杀人如麻,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那么积极的部分,怎能说市场文学有没有意义和品味不要紧?市场文学只要不违法乱纪,你可以不高深,可以不高谈阔论,但也没人要求市场文学必须要平庸低俗,这样才符合市场文学的要求,岂不怪哉?
  茅台有茅台的醇厚,枝江有枝江的辛辣,市场经济下没人要求只有枝江是市场经济,而茅台是贵族经济,此言论岂不怪哉?
傲慢与偏见:易中天讽刺金庸不过是对武侠小说的轻视

  二、易先生讽刺了那些把金庸当成文学大师研究的文化人,研究金庸的文学成就是文不对题,更靠谱的应该是研究金庸如何把传统的武侠小说市场做大,如何营销,读者遍布各地。
  易先生这话说的颇是有点莫名其妙了,金先生的小说或许在你眼中不值一哂,但不可不说他的小说包罗万象,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至于谁爱研究金庸小说的文学成就那也纯属个人爱好了,犯不着我们什么事,看不惯也就不评论了就是。正如易先生推崇曹操,我也很是喜欢曹操,但我们不能若是因此鄙薄喜欢刘备孙权的人,那是什么道理?
  继而易先生认为金庸小说应该研究的是如何卖更多的钱。我不知应该说易先生实在还是俗气,金庸小说若是能够一直畅销,那他老人家自然很高兴,若是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跨入文学殿堂,未尝不是能够令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大事。倘若易先生的《易中天中华史》能够千古流芳,引起他人的研究易先生是不是也很懊恼他们不为多营销而苦恼呢?当然易先生不是喜欢铜臭的人,更不屑与武侠这种连文学都算不上的小说相提并论。
  三、易先生还强调,武侠小说跟经典名著不是一回事儿,武侠小说,就是一种消遣娱乐,如果读的好,还能益智健老。而金庸偏偏总爱把武侠小说往雅、品味、意义上靠近,整理出一些微言大义,哲学思想的标签。

  奇哉怪也!不知易先生是怎样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若是易先生能够赐教,我是很愿意学习的,毕竟只需要知道怎么写武侠小说的框架,立即便能够家财万贯,我是很乐意的,毕竟我究竟只是一个充满了铜臭的俗人!
  易先生讲武侠小说跟经典名著不是一回事儿,我是很同意的,毕竟四大名著等传世三四百年,而金庸小说不过区区十几年,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谁都不能驳斥的。但若是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一切后来文学都是屈居先前文学,这恐怕易先生自己都不会同意的吧?不然易先生的《易中天中华史》岂不是连那些子虚乌有的稗官野史都不如?至于武侠跟名著不是一回事儿,实在想听听先生的高论!
  至于什么是名著,就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们以警世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
  这其中又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名著,如《尚书》、《易经》、《论语》、《老子》、《诗经》《全唐诗》、《全宋词》、《山海经》、《文心雕龙》、《春秋》、《史记》、《西厢记》、《儒林外史》、《搜神记》、《西游记》、《围城》等等,这其中既有先贤治国方略,也有变化卜筮,既有历史事件,也有诗词歌赋,既有美学论著,也有神怪异志。但它们都无愧于名著,然而它们问世之后便是名著吗?作者在编撰书籍的时候就知道这将来会是一本名著吗?果真如此的话知道自己的书不会是名著的还写什么书呢?

  从名著的定义来看,我想易先生并不是针对金庸先生才说武侠跟名著不是一回事儿,而是易先生压根就不认为武侠能够成为名著,或者说他压根就不认为武侠居然是一种文学!那么不知易先生把《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济公传》等置于何地?我想这些神怪异志,更加光怪陆离,更加匪夷所思,易先生大抵也是瞧不上眼的吧?这倒不是我认为金庸小说已经达到这些神怪名著的高度了,只是对于易先生所谓的不是一回事儿实在好奇的紧!
  若是从艺术价值等方面说武侠小说和名著不是一回事儿,那我自然无话可说,但这本身就不是公正的对比,就好比《史记》是名著,但不代表所有史书都是名著,也不能说史书和名著不是一回事儿。名著只是代表了某一种书在某一类书中出类拔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成为了名著。从这个方面来说武侠和名著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某一类型的书籍,只是取得的成就不同罢了。
  若说史书典籍,诗词歌赋,术数卜筮,神怪异志可以成为名著,那么武侠为什么不能成为名著?之所以没有,只是还没有有一本武侠小说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罢了。
  至于易先生把武侠小说完全定性为消遣娱乐,更是有失偏颇了,那么同样的通俗文学神话小说《西游记》易先生想必也是视为一文不值,至少在易先生看来《西游记》应该也超出了他本人所界定的范畴,那么何以《西游记》竟能经久不衰?若说武侠小说益智大抵是有的,但是健老不知从何说起?莫非可以学学张三丰前辈打打太极拳?

  易先生批评金庸先生把武侠小说往雅上靠、写的有了意味、有了意义,爱微言大义,是不应该的,这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从古至今绝没有哪一个人说过哪一类文学必须要那样写才行,否则大家只需要按图索骥就是了。也没有人说武侠一定要俗气,满口粗话;更没有人规定易先生的中华史一定要是文言文,必须是绝对真实的正史,而不能是掺杂个人观点的戏说或者其他。《山海经》无论多么神奇瑰丽,但也有很大程度的实际价值和艺术价值,并没有人规定它必须是这样的或者那样的,只能是神鬼,而不能是地理描述或者其他文学修辞。然而《山海经》不正是这种包罗万象才能称之为名著吗?
  那么难道武侠讲了一些什么道理,包含了一些人生况味就不能成为武侠了吗?若是金庸先生能够在写好武侠的基础上,加入个人或者人生世界的哲理哲思,那么岂不是更加完备?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何以想成为名著的武侠却是大大的不应该?
傲慢与偏见:易中天讽刺金庸不过是对武侠小说的轻视

  四、易先生认为金庸不够坦诚,是假正经,不愿面对武侠小说只不过是人们打发时间看着玩。想比之下,在他看来,古龙就格外清醒,格外有趣,也可爱的多。古龙说自己写小说是为了换钱喝酒,读者读是想找乐子。谁都不当回事,反而是个事了。
  在此易先生表达了对于两个武侠大师的态度:金庸——假正经,古龙——清醒。
  大多数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易中天喜欢古龙讨厌金庸,但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易先生认为武侠是一种简单化小说,不可以复杂化。金庸复杂化了,所以他假正经;古龙简单化了,所以他清醒。看似贬斥一方,褒扬一方,其实却是赤裸裸对于武侠小说的轻视和不屑,因为复杂,所以鄙视。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农民,你就应该吃萝卜白菜,如果吃肉了,你就是加正经。因为你一直萝卜白菜,所以你是好农民,但这是褒扬吗?
  说的明白一点,易先生骨子里认为武侠小说算不上文学,不配有这样的深度。看似肯定的态度,其实却是否定,因为简单,所以我读,因为复杂,所以讨厌,这算什么道理?何况古龙的小说真的简单吗?金庸和古龙,从人性上来说,一个是寻求某一类人,社会现实的出路,而古龙更注重个性的解放,这不是复杂与简单的关系。从小说的构架情节铺垫来说,两者也是各有千秋,金庸小说高潮迭起,虽然有些主角光环的嫌疑,但还不失连贯,布局上更是宏大。而古龙注重铺垫悬念,靠诡异波折取胜,从布局上来说稍逊金庸,也不如梁羽生。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靠人物对话来推进情节发展,他们的小说中人物对话是最多的,古龙尤甚。

  金庸、古龙、梁羽生都不是完全为了武侠而武侠,他们都在各自的作品中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只不过表达的手法不同罢了。而金庸与梁羽生注重历史背景,各方面比较饱满,所包含的事物必定是多与古龙的,古龙的小说脱离了历史背景,甚至连环境都不重视,所包含的事物当然并不是那么丰富,但揭示的哲理并不显得少,只是他更加直接明朗。
  古龙诸多杂文中一再强调,武侠小说还不被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文学,这当中当然包括易中天先生了,然而让易中天遗憾的是,古龙一直致力于把武侠小说推向文学殿堂,不知易中天先生对此作何看法?
  易中天先生如此鄙薄武侠小说,让我想到了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当然唐诗乃至汉赋等等先秦诗歌都是如此。不知易中天是否熟知诗的来历?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不正是广大劳动人民传唱的民歌吗?汉乐府也是在采集民风的基础上加以编撰而成,至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不都是民歌的代表吗?宋词又称为诗余,然而作为通俗文学,在宋朝至少北宋是不被人重视的,甚至只能成为如厕时的读物,然而后来不也成了传颂千古的不朽文学吗?元曲、明清小说在当时哪个又不是通俗文学的代表,易中天先生何以又如此轻视武侠小说?

  究其根本,易中天先生对于金庸先生的种种不满,并不能举出一些实质问题,未免让人不服,而是一种纯粹的对武侠小说的偏见,然而这种傲慢与偏见究竟会不会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呢?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