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打造新時代的新習俗

创新发展,打造新时代的新习俗

创新发展,打造新时代的新习俗

正月紅燈映春梅。 朱向東攝

創新發展,打造新時代的新習俗

——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大家談 (一)

開篇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傳統節日如璀璨明珠鑲嵌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蒼穹。

為了豐富傳統節日文化生活,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共同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文化氛圍,匯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本報今起推出“我們的節日·南京”系列報道,深入闡發傳統文化精髓,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本版聚焦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專門約請名家來出謀劃策,也歡迎大家暢所欲言。讓我們一起努力。

我們的節日·南京

討論我們的節日與節俗,需要弄清節日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節俗活動的本旨與功能是什麼,又寄託著人們什麼樣的期盼和追求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的祖先長期生產生活實踐與科學探索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於傳統節日缺乏完整的、正確的認識,孤立地宣傳某個節日,糾結於某些節俗的興與衰,是傳統節日與當代生活漸行漸遠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討論我們的節日與節俗,需要弄清節日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節俗活動的本旨與功能是什麼,又寄託著人們什麼樣的期盼和追求。

首先,我們的節日,是有其規律、也有其系統的。這系統主要由兩個系列組成,一個是節氣系列,一個是節慶系列。立春、清明、霜降、冬至等,屬於二十四節氣,而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則屬於節慶系列。

排列這些節慶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它們恰好是一月初一(春節)、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陽),以及一月十五(元宵)、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等。今人已經不太熟悉的,還有二月初二(中和)、六月初六(天貺)、十月十五(下元)等節日。

也就是說,它們都與月亮的圓缺週期相關,而節期的間隔大致相等,節慶日則選擇容易被記住的日子。二十四節氣,大家都知道,是科學推算出來的,它與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相關,所以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幾乎是不變的。

這兩個系列的產生,都基於中國的歷法。有人把中國的歷法稱作陰曆,與現行的公曆(陽曆)相對,其實是錯誤的。中國最初的歷法,就是一種陰陽合曆,簡單地說,就是兼顧陰曆與陽曆,以月亮的圓缺週期作為月的單位(即朔望月),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作為年的單位(即迴歸年)。因為陰曆的十二個月與陽曆的一年之間日數有差,所以又用閏月來加以協調。中國曆法中的年,與西方曆法中的年,差別只在於起算點的不同。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根據觀測太陽的運行規律,在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時期,已經測出冬至的準確時刻,並以冬至作為一年的起算點,以兩次冬至之間的時日為一年。西漢劉安撰《淮南鴻烈集解·天文訓》中,首次完整列出二十四節氣,仍以冬至為首。所以在先秦典籍中,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最初的冬至節俗與新年一樣,唐代仍稱冬至為“亞歲”,稱冬至前一夜為“冬至除夜”,相當於除夕。所以今天民間還流傳著“冬至大似年”的俗諺。

我們的先民,從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觀測探索、歸納昇華的天文學成就和曆法,是值得中國人引為自豪的。而研究的初衷,就是為了掌握季節時令,指導農業生產。也正是在長期延續的農業社會中,一年四季的重要時間節點,逐漸形成了相應的節日與節俗活動。節俗活動由簡單趨於繁複,由不定型趨於定型,其間有補充與豐富,也有變異與淘汰,但根本的一條,就是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緊密相關。歷史也證明,只要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的基礎不改變,“移風易俗”的號召總是阻力重重。

回觀歷史,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節俗,從來就是處於變化之中的

改革開放四十年,尤其是近年來城鎮化的迅猛推進,農村人口大幅減少,城市人口急劇增加,使中國人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許多節俗活動仍停留在農業社會的節奏上,致使傳統節日也就出現與社會脫節、與人民疏離的趨勢。換個角度說,與城市生活、現代生活相適應的節慶,就能夠廣受歡迎,迅速崛起。最典型的例子,是“雙十一”“雙十二”這種“無影造西廂”的新節,竟然會引來全民狂歡。如果一定要說它與傳統節日有什麼相似之處,那就是同樣選擇了易記易傳播的節期。

這種新節崛起給我們的啟迪,就是必破打破墨守成規的舊觀念,重塑適應新時代、新生活的新節俗,才有可能復興我們的傳統節日。

回觀歷史,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節俗,從來就是處於變化之中的。

首先,節慶的時間會有改變。比如說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是漢代才確立的。《尚書大傳》中說,“夏以孟春為正,殷以季冬為正,周以仲冬為正”,秦代更以夏曆十月初一為新年。又如接財神,清代以正月初二為多,而當代則以正月初五接財神最盛行,還有人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在初四就“搶路頭”。又如祭灶日,明代以前是臘月二十四,清代改為臘月二十三,但南方人仍堅持二十四祭灶。

其次,節俗的內容會有差異。如端午節,南京以西,是紀念屈原;蘇州以東,是紀念伍子胥。又如古代由女性祭灶,到明代變為禁止女性祭灶,結果北方興出“男外女內”之說,而南京仍由女性祭灶。最初只有送灶君上天,後來又增加了接灶君歸位。至於冬至要不要喝雞湯,春節吃年糕還是吃麵條,更是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最重要的是,節俗活動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中。先秦時期,因為人的生產技術水準較低,對自然界的依賴程度很高,將未知的自然力量視為神秘,力圖以種種方式與其協調。祭百神、祭祖先,就是為了感謝他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庇護了百姓,希望來年仍能得到他們的庇佑。漢魏以降,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變化,歲時風俗中世俗生活的內容漸漸增加。

即以新年節俗為例,晉代除夕活動的中心已是辭舊迎新。《荊楚歲時記》中說到“相聚酣飲,請為送歲”。家人團聚守歲成為定例,且以子女守歲能為父母延年益壽,有“守冬爺命長,守歲娘命長”的俗語流傳。此後新年節俗不斷拓展,將時段相近的一系列民俗活動融匯進來,從臘八、祭灶到元宵,前後長達一個多月。節俗內容也在陸續變化中,如漢代的門神是神荼與鬱壘,到唐代換成了秦瓊與尉遲恭。同在唐代,又增加了鍾馗的傳說。到明代初年,因朱元璋的提倡而增加了春聯。元宵節在唐代只有三天,“金吾弛禁”三夜,夜遊觀燈成為元宵節俗,不會早於唐代。宋代京師增為五夜,明代又發展到十天,就是南京現仍流行的“初八上燈,十八落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財神信仰的出現。趙公元帥的財神形象,是在明代萬曆年間出版的《封神演義》中完成的。民間接財神的風俗,實際上是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商品生產和貿易發達,市場經濟興旺,拜金思想漸盛的反映。清代以來,祭拜財神已成為新年風俗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且產生了關於“五路財神”的種種說法。直到現在,正月初五接財神,仍是與初一拜年不相上下的節俗活動。

近年來在重陽節俗中增加敬老的內涵,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同樣,清明節俗中也可以考慮增添孝親的內涵,在祭掃去世親人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在世長輩的孝敬。又如南京舊有“正月十六爬城頭”的習俗,中斷多年,近年結合明城牆風光帶的展示,使這一舊俗得以復興,大受歡迎。類似可以復興的節俗肯定還有。如春節前的扶貧濟困,現在只有政府在做。過去是民間自發進行,助一錢,濟一餐,行善者常不留名,受助者懂得感恩,增加了社會和諧。如各單位新年團拜,是聯絡感情、凝聚人心的好機會,也已消失多年,只剩下領導與若干代表的小範圍聚會。

與此同時,一些節俗內容在消失。如《荊楚歲時記》中引三國魏董勳《問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帖人於帳。”這是古代基於天人感應的一種占卜方式,以新年某一天的天氣晴好與否,占卜相應事物全年的災祥。至遲在漢末這一風俗已廣為流行,並陸續增添慶賀、祭祀、娛樂的節俗內容。但後世漸趨淡化,民國年間,只有人日仍是重要的民俗節日,而現在知道“人日”“人勝節”的人也不多了。又如《荊楚歲時記》中重點介紹的屠蘇酒,早已沒有人喝。與此相類似,端午節的雄黃酒也完全消失。過去南京人過年要炒十錦菜,是因為冬天蔬菜短缺。過去人們自己包元宵,現在超市中隨時可以買到各種口味的元宵。同樣,過去人們歡迎年貨大集,是因為物品匱乏,現在還有誰會去趕集囤年貨?

過年最熱鬧的是放鞭炮。但在火藥發明之前,爆竹名副其實,就是以火燃竹筒,令其爆裂發出響聲。有了火藥製造的鞭炮,沒有人再去燒竹竿。有趣的是,至今還有人糾結於鞭炮的禁與不禁,年年要出來鼓譟一番。以今天的科技水平,製造有聲光無汙染的鞭炮替代品,不會有困難吧?同樣的道理,中秋節的月餅,是年年吃、年年怨,為什麼就不能放棄舊配方,生產符合現代人口味的月餅呢?

現實生活已經在推動、催生著新節俗。成功的節俗活動,自然會增進人們對於節日的興趣

所以說,節俗當從時代,是歷史的規律,也是現實的要求。我們不可能把人們重新捺回既往的生活模式,也就沒有理由固守陳舊的節俗。只要大家解放思想,營造更多適應現代人新生活、新情懷、新追求的新節俗,我們的節日就一定能贏得更多的人參與,重新振興。

實際上,現實生活已經在推動、催生著新節俗。如南京持續數年的“城門掛春聯”,有效地營造出城市的節日氛圍。如新年音樂會,是大受年輕人歡迎的娛樂活動。如南京博物院去年的“回家過年”展,讓觀眾重新走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家庭生活場景,既有回味的暖意,也自然地產生著今昔對比。而觀眾的反響異常熱烈,留言多到超出策展者意料。

展覽與演出,都是一種形式,關鍵在於能否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內容融匯進去。即使是仍受人歡迎的傳統節俗活動,也可以加入更鮮活的因素。年年夫子廟元宵觀燈,是南京節俗的重頭戲,與節俗相關的非遺項目紙紮花燈也得以完美呈現。還聽說有的地方要搞“燈光節”,用現代燈綵營造一種新型的燈節,對此我很是期盼。

每年的春運,事實上已成為最大的“回家過年”新節俗活動。只是我們對此缺少明確意識,只是被動地解決交通難題。如何積極地面對這一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是很值得探討的。比如說,能不能倡導用工單位負責民工回鄉過年的新節俗?能不能利用大數據,根據不同行業特點疏解回鄉人流?能不能營造氛圍,讓艱難跋涉的回家旅途充滿年味,成為過年節慶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倡導“異鄉過年”的新節俗,但是這就要有相應的配套工作,讓人們在異鄉同樣能感受到家鄉的“年味”。

成功的節俗活動,自然會增進人們對於節日的興趣。

最後想說一說上巳節。這是六朝時期興起於南京、傳佈於江南的一個文化節。王羲之《蘭亭序》就是上巳活動的產物。夫子廟王謝紀念館裡,還有曲水流觴的模型。當下強調文化旅遊與創新,上巳節這個平臺,正可以用來突顯南京地方特色,策劃新時代的文化旅遊活動。

(本文作者為南京地方史專家、著名作家)

老茶館喝茶趣憶

南京人愛喝茶。“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習慣,是說早上去茶館喝茶,晚上去澡堂泡澡。提到茶,就想起老舍先生所寫的《茶館》那出有名的戲,形形色色的茶客,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老早,南京城裡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茶館,據說那時全市有300多家茶社,而夫子廟地區就有二十多家。大一些的茶館都兼賣點心。一般平民百姓都可以走進茶館,用不著多少花費,就可以泡上一壺茶,慢悠悠品嚐,能消磨上好幾個小時。“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多少人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舊時的茶館沒有什麼花裡胡哨的裝潢,陳設簡陋,但人氣很旺,基本上是座無虛席。有些街巷的小茶社,設置更是簡單,一般都是夫妻店或父子店。有的前面是老虎灶賣開水,後面擺兩三張桌子就行了。茶癮大的老人有時來不及洗臉和漱口,大清早就出門了。小茶館都備有幾個像臉盆似的小木盆和幾條毛巾,就是給那些老客用的。他們常坐的位子都靠河臨窗。茶沏上來後,倒上一杯,先飲上一大口,“呼嚕、呼嚕”漱漱嘴後,站起來側著身子便吐到窗外的河裡去了。來這裡的都是老客,和茶社的老闆都很熟悉。老闆會按茶客的老習慣,在隔壁或街對面的早點店裡給他們端來一盤酥燒餅或是一碗陽春麵。

那時一般茶館的佈局,都是前堂賣早點,後廳放著十來張已褪了漆的大方桌,一些長條木凳子和茶跡斑斑的瓷壺及青花小杯。壺裡的開水滋滋作響,爐裡火光熠熠,壺蓋被水蒸氣掀得一起一落的,霧氣瀰漫在整個空間。爐灶旁的長桌上放著排列整齊的茶壺和一些很小的圓鐵罐,罐裡盛著已放好的茶葉。來了顧客,夥計就把罐裡的茶葉倒進茶壺裡,用開水沖泡後送到客人坐處。一天下來賣了多少茶,數數空著的小罐就知道了。茶館裡都是人聲鼎沸、熱氣騰騰,茶客們一盅盅地喝著,直喝到胃裡的早點都消化掉了,茶色變白了,一個上午的時間也就打發過去了。有的茶客在喝茶的半途中,突然遇到事情要外出,會把茶壺蓋反過來蓋在壺口上,是告訴夥計,臨時外出一下,還會再來吃“二道茶”,夥計也不會再收費了,這也是當時南京人喝茶的習俗。

蘇州人把上茶館叫做孵茶館,就像老母雞孵蛋似的,坐在那裡不動身,而南京人則稱是泡茶館,泡在這裡就懶得起身。茶館可以說是個小社會,什麼樣的“人物”都有。有的來談生意的;有的是談房產交易當中介人的,舊時稱為“房牙子”;有的是雙方親戚帶男女青年來“相親”的;有的是當說客,對一些糾紛進行評理調解,由說客當仲裁……茶館消息來源多,從天下大事到趣聞逸事無所不談,雖然這些消息有時是道聽途說,或者是加油添醋,但茶客們還是聽得津津有味。茶館也是小販兜售小生意的場所,賣香菸洋火的,賣花生桂皮豆的,賣五香茶葉蛋老滷乾的,應有盡有。還有拉著胡琴賣唱的,挨著桌子要錢的。進了茶館,就像進了“大觀園”,能看到人生百態。

當年集中在夫子廟一帶及老城南的一些茶館都各具特色,各有各的顧客,就有了“魁光閣、奇芳閣,我們今天各吃各”這句老南京很熟悉的諺語。那時位於夫子廟的“六朝居”“魁光閣”等茶社是古董、綢緞等行業人員會集之地,而以“奇芳閣”“得月臺”為代表的茶社則是文人墨客飲茶之地。還有位於建鄴路上的“棋園茶社”,茶客們可以一邊飲茶,一邊對弈,也是別有情趣的;升州路上馬巷口的“春奎茶館”,來喝茶的人多數為建築行業及做房產買賣的人;文德橋下聚星亭旁的“義順茶社”則是那些喜歡養鳥的顧客聚會的地方,屋簷下窗欞旁掛滿了鳥籠,走進屋內,只聞百鳥齊鳴,滿屋啁啾,如入山林。

每逢大年初一因除夕守夜,很多人要睡個“元寶覺”很遲才起身,但外公總會把我喊起來去“義順茶社”喝茶吃點心,圖個一年到頭“一順百順”的吉利。那時到“奇芳閣”喝茶的顧客都是先要吃麻油乾絲的。那乾絲吃在嘴裡鹹淡適宜、投口柔韌、醇香可口。這裡的鴨油酥燒餅也好,層次多、芝麻密,酥而不裂、面屑不掉,另外還有十錦菜包,如今也是有名的“秦淮小吃”。

茶社的跑堂師傅都身懷絕招的。他們利索地穿梭在茶客中間,給顧客沏茶添水,在離桌面二三尺高處對準壺口傾注開水,只見壺嘴猛一向下,再一抬頭,茶壺裡的水剛好九成滿,從無一滴水灑落在外。還有的師傅手臂上搭著毛巾,自掌心至肘彎的臂上能層層疊疊放上好幾盤燒餅和麵點,不需要托盤,挨桌送到客人面前,從沒有過失誤,確實令人驚歎。

趙樸初先生為“中國茶文化展示周”題詩中說,“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正是我們這些喝茶人的深刻體會和真實寫照。

本版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25-846862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