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競爭——製造工藝與產能、成本

產業競爭——製造工藝與產能、成本

規模經濟

生產中的規模經濟是一種技術現象,它所反映的一個事實是,最有效(單位成本最低)的產出可能需要企業的規模很大,以致於要求有比單個所有者或合夥制形式能夠負擔的費用更大、組織更為複雜的企業。

用經濟學的行話來說,一個企業在任何時刻都面臨著技術的制約。在外行看來,這一表述必然意味著只有在給定的任何技術狀態下,由現有技術對投入的組合所設定的限制方式才能形成產出。經濟學家對物質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技術關係的縮略語是“生產函數”,它常常表述為:

O=P(L,K,T)這裡O是指產出,L,K和T分別指勞動力、資本和土地,P是指支配這些投入轉變為產出的技術函數。

——《財產權利和制度變遷》

製造產業永遠是技術函數,至於製造的生產效率永遠受到製造設備的限制。

高科技產業競爭就不是自由競爭,而是你有沒有發展出這項科技有沒有掌握這項科技,簡單點說就是你必須在這個高科技產業佔有一席之地,否則就沒有你說話的分。

技術追趕與技術壁壘

產業追趕就相當於龜兔賽跑。

一代技術換一代技術。

烏龜爬1m,兔子跑10m,烏龜領先兔子十米。

一,烏龜爬了一米,兔子跑了十米;接在烏龜爬了0.1m,兔子跑了1m……

你發現在技術的追趕上可能永遠都追不上,這個例子好像沒有什麼用,其實類比一樣,那種需要高精度的商品儀器,比如硅晶的純度99.999999……%等等還是有一定使用範圍的。

二,龜兔賽跑10/9s就並駕齊驅了,就處於同一起跑線了,誰在這時暫停了或者走錯了方向(同步的時候,發展方向可能各不相同,堅持的理由也未必一致,只是慢慢的未來在某個方面選了一個)說不定就落後了。

三,2s之後就超越了。

毀滅性創新往往就是這種情況,好不容易這種技術發展了五六代處於領先狀態,突然這種技術就被某種新的第一代技術所取代了,毀滅性創新其實是一種取代性創新,更準確的可以稱為完全取代性創新。

站在同步的軌道上,更好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人才更容易獲得),差了一個級別,就不好發展,一旦形成高額的技術壁壘,更不容易發展。(我們中國為什麼要去賣技術,是因為更容易走到同步競爭的軌道上,高鐵是在西門子技術上發展的,通信產業是從3G開始抓住了同步發展制定通訊標準的窗口發展起來的,當然3G也是買的西門子沒用的技術)

產能的競爭:價格競爭以及爭奪市場份額

建設產能和實際產能有區別,這就是產能利用率。

我們中國還有鋼鐵產能、煤炭產能等等,

我們中國的鋼鐵產能為什麼具有這麼大的優勢,到哪個國家,那個國家就有可能說我們傾銷。

鋼鐵之所以有競爭力,就是因為成本低,價格便宜,便宜原因:

產能的沉沒成本已經付出;

才用產出比效率高的原料鍊鋼鐵,靠海的鋼鐵廠更有優勢,無論是原材料(鍊鋼的焦炭還是鐵礦石),還是外運出口(銷往其他沿海地區),海運的成本低。

導致我們中國的鋼鐵成本賣出價格比國際上低很多,依然能夠賺錢。

你想爭奪市場份額,沒有產能優勢,沒有規模效應把成本降低提升競爭力,是很難在這場市場份額爭奪戰中獲得一席之地的。

萬華化學在全球MDI的市場份額接近28%。

我們中國在整個世界產品目錄裡面,有非常多的產能是世界第一的。

產能優勢的延伸——產業鏈優勢

當然產業鏈優勢是管理供應鏈和製造產能的結合。但是沒有產能,產能是跟時間、速度有關的,供應鏈建不起來,比如美國。

東亞在製造工藝升級下面利用產能優勢打敗歐美公司(利用價格產能優勢拖垮其他競爭對手或者趕出這個領域)——詳見《謀求資本回報的歐美公司和戰略追趕的東亞公司的競爭》

最開始的是日本在存儲領域、電視、電子消費品等等,接著是韓國在存儲芯片領域、顯示屏等等,我們中國就更厲害,每有一個領域有突破,歐美企業就不得不大降價才有競爭力,有的甚至被趕出這個領域(歐美很多產業也有一些疑問——這還讓他們活不活?)。

產業優勢

沒有這個產業,就沒有這個產業的各種配套,也就意味著很有可能這個產業的最新發展是沒有你的。

想要重新發展這種產業,你不是處於這個產業發展最前沿的企業,無論是效率還是沉沒成本都不具有比較優勢。

我們中國有很多雖然不是高科技的產業,但是這個產業製造的最前沿都在我們中國製造。

你沒有這個產業,從0發展這個產業,到你這個產業有一定的規模產出的時候,所花費的所有成本就可以稱為沉沒成本。

產能擴張的還需要花費一定的沉沒成本,比0到1小少的多(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資金、人力成本,還有更主要的是預期穩定)。

我們中國的製造業產品非常多都比後發展的國家生產這種產品的成本要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商品能夠買到全世界的基礎。

我們中國的製造業的成本也不低,為什麼會呈現這樣一種情況呢?

一個是專業化生產的規模優勢。

另一個就是我們建立起來這種規模化生產的沉沒成本早就投下去了,還有產業鏈的配套,基礎設施的配套等等,後發展國家,一個是沉沒成本很高,資本要獲得收益,規模化擴張需要資本,導致它們生產的商品價格要比我們生產的商品要貴。

產業是一個技術函數,而產能是生產設備的效能與多少決定的。

產業的技術函數在現實的體現是人才與生產設備。

生產設備想要達到某種產品(產業的體現就是產品,一個產業的產品是非常多的)的技術函數,這就需要人才去做了。

也就是說,技術的擴散隨著人才和生產設備的擴散而擴散,現在很多產業隨著專業化的發展,生產設備都不是自己生產的。

也就是說很多製造產業追趕,就是人才與生產設備的追趕,引進人才,買到設備,製造方面追趕就完成了一半,最後就看產出商品的質量是不是有競爭力。

為什麼很多人不支持政府很多產業政策,資源配置的問題,它很可能並不是最優的資源配置(市場配置資源更好一些),以及政府在支持這個產業過程中補貼並沒有真正發展這個產業(比如騙補),說不定還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