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论语》164:如何做到——进退有序?

读懂《论语》164:如何做到——进退有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评述】军,一万两千五百人。暴虎,不用兵器。冯河,不用船而徒步过河。

致良知是一定要做的,但是致良知的路径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的。就如孔子年轻时企图走仕途去实现自己的良知,到中年知道大势不可为,就放弃仕途改做老师,并成为万世师表,功成名就。

“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就是:大势可为,做得到,就去努力做(用之则行);大势不可为,无法实现的事情,就不要去做(舍之则藏)。能拿取,能放下,识进退,才是聪明人,才是致良知。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做个好人的目标不能变之外(致良知、为善),具体的实现的方式、方法、路途……都是可以变的。就如:

做老师做不到,可以去经商;

经商做不到,可以去做官;

做官做不到,可以做科学家;

科学家做不到,可以做农民;

……

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非得走这条路不可的道理!

孟母、雷锋不就是如此吗?

就如文中的例子:能用兵器打虎,干么要徒手(暴虎)?能用船过河,干么要游泳(冯河)?这是不可取的(吾不与也)。其实,只要能打死老虎,能到对岸,干么非得选择徒手、弃船昵?道是要展现自己勇敢吗?说真的勇敢不是不怕死,勇敢是为实现良知而富有谋略、不畏艰难才可谓勇敢(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至于,暴虎冯河目标实现不了不说,又把自己至于危险之地,实为傻人一个。

所以,作为一聪明人,要明白一个道理——通往良知的路,不止一条!如做老师可以,做科学家可以,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同样也可以(孟母)……

总之,人对于任何事情,只要为了“致良知”,对于任何好的、旧的方法、事物都可以采纳与放弃,没有非得用不可。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要看哪个效果好?哪个更适合致良知?这就像从福建去北京出差,能坐飞机显然比坐高铁好,能坐高铁显然比坐汽车好,能坐汽车显然比两条腿好……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读懂《论语》164:如何做到——进退有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