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这几天网上开始谈拆书的事情,说的是有一个大学生他接受了一些知识付费网站的邀请,买了一些书以后把书拆成123456篇文章,这个过程网站付给他2000块,然后网站把这些文章朗读成语音版本的,再卖给那些听众。每一本书大概定价9块9毛钱或者4块9毛钱,有的能卖个5000个用户,有的能卖个5万个用户。当然这是盗版了,但他满足了一些人快捷读书的欲望,又规避了出版社的版权。被人形象称之为“拆书”。一个大学生就能把一本书拆成所谓的“高级的知识”,很多人因此怀疑起那些所谓的知识付费网站的成色和价值。而且被咀嚼过的知识,到底是不是你要的,能消化的,也打问好。而且拆书的人能否完全理解那些书,也值得怀疑。


买了一些这样文章的人,平时可能比较忙吧,需要借助坐车,开车或者吃饭的时间听一些书。这个群体很大。我自己倒也听过一本,就是高晓松的说“三体”。有个同事看见我这么多年没看过《三体》,他就把高晓松的链接推给了我。我听完觉得讲的挺好,但还是没有从高晓松的夸赞中感觉到书的好。

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洗澡的时候,想起我今天一天在读《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003),这是2019年读的第三本书,也是第二本传记。上一本《李鸿章传》不好读,这一本也不“好”读。

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309页后的60页,全部是人物简介。大多数人物又不认得。比如“俄语写作”那一章提到一个“侨民批评家罗曼•古力”,后面又索引不到,也没有页码索引,不知道是否罗曼•儒勒之误?找维基百科也没明显交集,看起来累得慌。

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我在发问,开年了,我怎么会恰好选择读这么多传记类图书?可能也希望走一点捷径吧。索尔仁尼琴的图书太多,完全可以去看他的图书,传记当然能够把一个人说的很全面,但前提是要把一个人的著作读完,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一个人。我这两天读了两本传记,和现在很多人喜欢读简史类的图书是一个意思。各种简史卖的特别好,比如人类简史三部曲,买了上百万套,也是这个原因吧。

看了今天这本书后面的名人简介特别多,我多数不认识。如果真要深入,还是可以读很多的相关图书的。曾经以为豆瓣可以帮助我们做这个事情,后来发现好像也还不够。那就继续懒惰下去呗。我正好下一本要看的书就是一本简史。哈哈哈。名字叫《极简西方哲学史》(#004)。想起去年买的一本厚达800页的《世界哲学史》还没读完。我就想笑。

手头已经有一本书理解千年哲学史的走捷径的机会尚且不抓住。那更多要下苦功夫的阅读可想而知。难啊。

前几天我说饭桌上堆了16本书要在这个月“翻完”,有朋友说你天天看手机哪有空读书。这个和我妈为了反对我买书是一个路数。因此,我现在爱上了借书看。少花钱,还能推动多读点。当然借书看,就免不了缺乏系统。和吃大餐不同,倒像跑大街上撞一些快餐门面。进去之前不知道食物的好坏,吃完了才知道味道、卫生与否。借的书也是如此,很多一定得拿到手后,才知道不值得一读。那时候已经没有后悔的机会了。看电子书就好得多,不好,直接从kindle删除,痛快。无压力。

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今天读的这本传记,总34万字,大概忽略掉后面部分,也有起码25万字,算恰好走进了一家自助餐店,玲琅满目,有得选。但论味道,也就一家肯德基快餐店的样子。谈不上多好,还给了自己很大压力。

拆书、传记、简史图书流行和知识捷径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买的一本金雁的《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也是700页巨著,第一章就写的索尔仁尼琴。中国人写的,又是苏联和东欧史专家,可读性比今天看的好多了。但同样涉及太多人物,七百页,给你无数的压力。那本书里夹的铅笔,至今还在呢。说明我一样没读完……

2019 年 1 月 5 日

安卓手机上终于也可用微信开发的订阅号助手,我可以直接在这个APP上更新公众号文章,还可以语音输入。很好。虽然没法设置格式,总归方便了很多。这样连电脑都可以不开了。更加碎片化,更没空读书了。

老康说 mobilewtf 欢迎订阅

康国平说 微信号:mobilewtf

【和康康一起写公号】

一年365天更新项目

老康眼中的互联网图景

谈互联网产品与战略,人性与欲望

左手摄影美图,右手人文艺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康国平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