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贵州有实招!

【编者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激发省直机关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以创新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2018年11月28日,贵州省直机关启动创新项目评选工作,共有123个创新项目申报评选,经过层层筛选,最终99个项目脱颖而出。

各单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聚焦“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紧扣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管理中,积极探索、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中国党刊网/领导者客户端从即日起,推出“改革创新”专栏,将陆续刊发优秀创新项目的具体做法,我们希望,这些单位和部门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能为各地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借鉴,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

2015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系列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双创”已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贵州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资源分散,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亟待通过创新创业,激发产业活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贵州省科技厅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构建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以孵化载体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两翼的“一体双翼”科技服务业生态体系,围绕产业布局创新创业服务载体,聚集要素资源,全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壮大民营经济主体,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如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贵州有实招!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创新管理手段,统筹调度增活力。一是建立科技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在精准分析全省科技服务业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技服务业统计监测指标,经省统计局批复,成为法定数据采集项,现正对全省6733家科技服务业单位开展统计监测。科技服务业统计报表能够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我省科技服务业的变动特征和发展态势,为各级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建成全国首创“贵州省创新创业地图”。贵州创新创业资源分散、融通发展不充分,为此,我们率先整合全省双创资源,让数据“说话”,打造开放流动的双创在线生态系统,使创业者和孵化载体实现双向选择,通过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全面直观呈现区域资源布局、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实现创新要素高效合理分配,科学引导相关产业发展。该做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三是编制《高科技产业招商引资目录指引》。我省高科技产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少,亟待新引进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结合“千企引进”工程,制定了《高科技产业招商引资目录指引》,突出产业招商,分产业绘制产业链招商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广泛开展“寻苗行动”。《目录指引》已发放至各级政府部门,为精准招商开辟了新渠道新路径。

创新服务方法,“双线”服务强实力。一是打造线上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淘宝”综合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现已入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机构484家,累计开展相关服务2万余次;线上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37.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96.56亿元,吸纳技术成交额全国排名从第26位上升到第21位,2018年1-8月线上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101.23亿元,同比增长95.0%。二是开展线下“千企面对面”服务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倾听企业心声,了解企业发展困难,当好企业“店小二”,服务企业“零距离”,走访全省9个市(州)1464家科技型企业,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强信心,增强企业获得感。三是实施普惠性资助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科技资金资助新模式,将直接资助方式转变为面向具有研发活动企业的普惠性后补助支持,变“小众创新”为“万众创新”;完善以创新绩效为指标的再支持方式,对培育期满后发展潜力大、成长性较好的梯队企业进行再支持。

加速培育新动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要素聚集取得新突破。一是高质量创新创业集聚区涌现。以各级高新区为依托,聚集各类服务要素,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集聚区。贵州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达22.19%,居全国第18位;贵阳国家高新区排位从56位提升至41位,贵阳城市创孵指数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排名第26位。安顺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遵义高新区即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超前谋划贵遵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建。二是创新创业价值链深度融合。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同比增长73%和50%。在大数据领域布局建设10家孵化载体,助力我省大数据产业生态形成。依托贵阳联合智造众创空间举办了首届无人驾驶全球挑战赛,聚集全球100多名行业精英共同解决技术痛点和难点,成立无人驾驶实训基地,无人驾驶产业生态初现端倪;在大扶贫领域布局建设县域孵化载体50家,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独山轴承制造产业孵化器”引导在外务工的产业工人返乡创业就业,已入驻轴承及相关领域生产企业50余家,带动就业1000 余人,成为占全国碳钢轴承65%市场份额的产业聚集地;在大生态领域布局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形成“文化+科技+产业”新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创意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累计带动就业600人以上,建立了一批行业标准,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科技型企业培育取得新成绩。一是创新投入快速增长。民营企业已成为科技型企业的中坚力量(占比达90%),2017年,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研发投入强度达4.56%,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7.48倍,其中33家领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5年4.8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89亿元,年增长率达35.69%;梯队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为5.92亿元,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1.48亿元。全省R&D投入强度0.71%,为历年最高水平,增幅排名全国第二。二是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4年2209.62亿元提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2048.86亿元,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17年梯队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35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19%(梯队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数量比为0.17%),2018年预计实现产值618.58亿元。

招商引智取得新成效。一是新业态企业呈现高成长潜力。建立“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个案服务机制,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态“领头羊”。国内首家云链服务提供商白山云科技有限公司获8.5亿元融资,成为云后市场“独角兽”;易鲸捷公司的国产数据库开源项目被Apache软件基金会宣布为顶级项目;高登世德公司的海量资产数据处理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成为全球一流的金融IT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科技部发布的瞪羚企业发展报告中,我省有34家企业上榜。二是招商引智取得重大突破。将招商引资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引进深圳德富莱公司为省内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引进国际知名企业“三一集团”落户贵州,开展装配式建筑、工艺、物流及施工等技术体系研发,推动建筑业4.0产业革命;引进中国矿大何满潮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动无人矿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引领促进基础能源产业革命,支撑形成10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