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治好了這麼多年的孤獨症

我是這樣治好了這麼多年的孤獨症

圖片源於網絡

從小到大都是一幅熱心腸,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高冷”。但工作以後發現朋友圈子越來越小,許多朋友都不再聯繫了,連身邊的朋友都成為了“點頭交”。

我掉入了“高冷圈”。

從小被教育凡事應該靠自己能力,藉助別人的力量是“投機取巧”。

為了不欠別人的,我儘量不去麻煩別人,這就是我的原則。

直到最近,我打算改變這個困境,於是我開始打破這個三十多年的困局,在小區造一個“朋友圈”。

01 開荒建造“朋友圈”

看過許多朋友,每次過節總是往忙得不亦樂乎地往朋友家跑,有時候送去幾箱水果,有時候送去幾盒點心,

開始看見這樣的情景,內心免不了一通咒罵。

但後來發現,別人的朋友圈子越來越廣,人脈越來越豐富,自己卻落得個孤家寡人,冷冷清清,連互相問候的朋友也屈指可數了。

於是自我反思覺得自己也應該改變點什麼,於是也學著在朋友群發點問候語,節日也給身邊的朋友送點水果什麼的?。

在小區裡試驗性的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朋友慢慢多了起來,人際關係逐漸好轉起來。

週末反思發現,其實朋友間互相贈送的禮物並不需要有多昂貴,也許就是自己學做的包子花捲,又或是老家帶來的土特產,但是在互相來往中,並不熟悉的兩家人就被這小小的禮物聯繫在了一起。

慢慢的,大家似乎都有了默契,有什麼好消息大家一起分享。

商場打折的消息在家就能知道、誰家新生開學、誰家裡有困難,都不需要特別去打聽,只要事情一發生,立馬就會有人自動來幫忙,小區裡變成了一個“朋友圈”。

我是這樣治好了這麼多年的孤獨症

圖片源於網絡

02 互相幫忙背後的邏輯

開始的時候我不理解為啥小區這些人都喜歡扎堆湊熱鬧給別人幫忙呢。

後來家裡遇到了點事兒,享受到小區“朋友圈”的便利,我才明白了,原來幫忙的本質其實是“眾籌模式”。

成年人的交情中哪有那麼多純粹的青梅竹馬和友情交往,更多的是利益交換和相互幫忙。

往往一家人的力量難以對抗不確定的社會壓力,只有大家抱成團才能共同抵禦生活中的種種不愉快。

想明白了這一節,我也愉快的投入了小區“朋友圈”建設。

03 小禮物走一走,感情更長久

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從小受到的不要麻煩別人的教育模式影響,於是工作中習慣於自己事情自己做,從不去主動麻煩別人。

即使在成年人之後,一邊鄙視著別人投機取巧互相拉關係,一邊感慨著自己的朋友圈子越來越小,更多的朋友慢慢變成了陌生人。

其實互相幫忙和各取所需,原本就是成人世界運行的基礎規則,本無可厚非。

但更多的人喜歡站在道德高地看待這一事件,把鄰里之間的互相幫忙跟職場厚黑學相聯繫,互相饋贈禮物跟溜鬚拍馬人為編織在了一起,使得人際交往染上了濃厚的功利色彩。

但,缺乏物質聯繫的交往總是顯得脆弱和不牢靠。

我是這樣治好了這麼多年的孤獨症

圖片源於網絡

往往有著物質和利益交換的友情比純粹的交往來的更可靠。

物質的交往本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只要你抱著一顆至純至真的心,即使是物質交換的友情,也同樣可以發展成為純粹的友情關係。

如今的我,不再對物質交換的友情感到恐懼,不再對相互饋贈禮物感到厭惡,不再拒絕節日問候。

相反,我更喜歡在適當的時候用物質包裹的小禮物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套用簡書文章底部的一句話:“小禮物走一走,感情更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