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和長城的銷量都出來了 讓我們來客觀看一下|汽車產經

吉利和长城的销量都出来了 让我们来客观看一下|汽车产经

或許,猛衝到百萬輛之上的吉利,挑戰才剛剛開始。而第三次站在百萬輛巔峰的長城,其艱難轉型的變革已踏入進行時。

文如果

文 | 陳昊、吳靜

1月7日,吉利率先公佈了自己2018年的成績單:全年累計銷量突破150萬輛。次日,連續三年破百萬的長城汽車也公佈了自己的成績:全新突破105萬輛。

放眼中國汽車市場的歷史,百萬輛始終是一個難過的坎。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突破百萬輛之後停滯不前甚至是驟然下跌的例子屢見不鮮。因而百萬銷量的這道關卡也被稱之為“中等規模陷阱”。當品牌窮盡一切資源達成目標時,卻會驚愕地發現已經失去了繼續高速增長的動力。

作為自主品牌陣營中的“佼佼者”,2018年,吉利和長城雖然都未能完成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但在車市凜冬已至的背景下,基礎大盤依舊穩定在百萬量級之上,這樣的成績也足以讓業內人士側目。

吉利和长城的销量都出来了 让我们来客观看一下|汽车产经

2014-2018年 吉利、長城銷量

“開了掛”的吉利

2015年,首款3.0時代產品博瑞吹響了吉利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號角。隨後,全面邁入“精品車3.0時代”的吉利,就像“開了掛”一樣。

2017年,吉利首次突破百萬銷量大關。彼時,我國乘用車市場增速大幅放緩,同比增長僅1.40%,而在此背景下,吉利逆勢崛起全年累計銷量達124.71萬輛,同比大幅增長63%,在“自主三強”的比拼中,從2016年的第三名躍升至首位。

2018年,中國乘用車市場28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而吉利累計銷量首次超150萬輛,同比增長20.3%,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不能忽視的是,銷量突飛猛漲背後,伴隨的也是吉利渠道的快速擴張之路。數據顯示,2016年年底,吉利汽車在全國的經銷商總數為710。而截止到2018年7月,吉利在全國的經銷商數量達到965,短短不到兩年時間,經銷商增加了250多家。

這是一艘在大海中快速行進的巨輪。當中國車市陷入前所未有的慘淡,對於這個“逆襲突圍者”來說,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或許更能保證這艘巨輪平穩地駛向遠方。

2008年,豐田曾憑藉全球923萬的銷量超越通用成為全球第一大車企。但隨之爆發的“剎車門”事件,讓這個登頂全球的銷量冠軍一度面臨危機。而大眾也曾因“排放門”的影響轟動全球。直到如今,這些在全球市場依舊熾手可熱的車企巨頭,都曾在登臨“頂峰”之際面臨過前所未有的壓力。2018年,“黑公關”風波和“供應商”事件的發生一度也把吉利推向風口浪尖。顯然,“老大”的位置並不好坐。

“我每天都在想著明天應該怎麼活下去。我跟董事長(李書福)說,我能做的,就是儘量讓我們的企業比別人活得更長久一些,為了這個目標,我每天都如履薄冰。”2018年10月,吉利控股集團總裁、CEO安聰慧對媒體如是說道。

2018年,已經突破150萬輛的吉利沒有如期完成目標,還差8萬輛。2019年,吉利也將目標調整至一個更保守的數字,151萬輛。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吉利“收斂”速度的體現,更是對企業體系、發展步伐、健康程度的重新審視。

或許,猛衝到百萬輛之上的吉利,面臨的未知挑戰才剛剛開始。

“長跑選手”長城

2018年,是長城汽車在聚焦SUV戰略的背景下,進入百萬銷量的第三年。

早早跨入百萬銷量時代的長城,伴隨近兩年SUV增速的放緩,其市場總體規模的持續上升也遭遇瓶頸。但穩居百萬輛之上,從高速增長跨入高質量發展,單從這三年長城銷量版圖上的變化就可以看出,這個“馬拉松選手”變革和向上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息。

2016年,乘著國內SUV大熱的這股東風,長城汽車坐上了SUV市場的頭把交椅。當第一次衝擊至百萬輛,彼時,哈弗SUV的銷量佔據整個長城汽車銷量的87.29%,而以魏建軍姓氏命名的高端品牌WEY才剛剛誕生,率先開始了企業的品牌向上之路。

2017年,隨著產品的陸續推出,WEY品牌以8.64萬輛的成績收官,於是,衝擊高端化的長城汽車初戰告捷。此時,哈弗SUV的銷量佔據長城汽車銷量的79.6%。

而2018年,更是長城汽車經過數十年野蠻生長之後,汽車帝國不斷壯大的一年。

與寶馬合資成立光束汽車,長城開啟了中國汽車歷史上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民營企業合資。哈弗F系也橫空出世。在誕生的第一年,更潮更智能的F系銷量突破4萬輛。繼H系創造了哈弗品牌過去的輝煌,這個定位“下一代SUV”的F系使命是引領哈弗品牌再次衝擊巔峰。

與此同時,WEY品牌在迎來兩週年之際也突破了22萬輛,成為第一個擁有20萬用戶的中國豪華品牌,在深耕國內市場的同時,下一階段的目標是走向國際化。而在新能源方面,致力於成為電動小車領導者的新能源歐拉品牌也順勢而生。此時,傳統哈弗SUV(不包括新F系)的銷量佔據長城汽車銷量的68.9%。

品牌向上和國際化都是“持久戰”,而對於長城來說,這一段馬拉松式的長跑,更需要持久的毅力。

猝不及防的寒冬,給車市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對於長城汽車而言,魏建軍表示,“壓力對我們來講是巨大的價值,它轉變了我們的理念,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機制、做事方式,且增強了我們的定位。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將會鍛鍊一個有價值、有理念的汽車公司。”

是的,嚴峻的環境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與挑戰。但與此同時,它也帶來了突破發展瓶頸的新機遇。第三次站在百萬輛巔峰的長城,其艱難轉型的變革已經踏入進行時。

寫在最後

對於自主車企來說,“百萬量級”是一個坎兒,跨越它已不簡單。而在百萬輛之上,還能牢牢穩住,並以此為基石不斷向上尋求突破,更殊為不易。

吉利和長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相信背後跟李書福和魏建軍堅定的汽車夢有著緊密的聯繫。即便兩家企業的底蘊優勢和市場戰略打法迥異,但也正是如此,才給了雙方互相取長補短的機會。

2018年12月27日,吉利控股集團總裁、CEO安聰慧和吉利其它高層一起到長城股份有限公司參觀學習。據悉,今年上半年,長城和吉利還將公佈雙方在某方面將開展深度的合作的消息。

畢竟,“知己”難求,像樣的“對手”更來之不易。

更重要的是,中國品牌想要在世界汽車工業強國的舞臺上佔得一席之地,獨木終究難以成林。

吉利和长城的销量都出来了 让我们来客观看一下|汽车产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