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移魂都市》:人生虛妄,期待往日的靈魂附體

90年代末,也就是1998——2000年之間,連續出現了多部帶有類似設定的電影——「懷疑我們所處世界的真實性」。《楚門的世界》(1998)、《異次元駭客》(1999)、集大成的《黑客帝國》(1999)均屬於此類。本文主要想聊的《移魂都市》(1998)也是其中之一。

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段連續出現多部同樣設計原點的電影,這一點筆者也不清楚。

「懷疑我們所處世界的真實性」這一影視創意,哲學原點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普特南「缸中之腦」,又或是阿西莫夫相似話題的科幻小說都遠遠早於這些電影的面世,如果硬要給這個時間點出一個理由,或許是90年代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各類網遊開放世界的出現,讓虛擬世界這一概念得以為大眾所認知,才讓電影編劇們將這些關乎意識與哲學原理的故事編了出來。

我們的生活是被某種超然力量安排好的?

這顯然是一個具有魅力的話題。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人的「自由意志」一直是被不斷渲染、誇讚的美好事物,為了成功、夢想這些終極目標,無數的勵志文學、電影都將它視為一個永恆主題,是極美好、正能量的一件事情。

而90年代開始集中出現的這些科幻電影,卻從主題上否認了客觀世界的真實性,也順帶否認了建立在客觀世界上「自由意志」的許多價值。這一點來說,90年代的電影最終往往還是導向「愛情」「正義」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人性之美,最多是在電影結尾時耍個滑頭,繼續暗示片中的第二層真實世界也是虛擬的——

在《異次元駭客》中,真實世界的畫面如電視機關機的一閃,讓我們發現影片中的人物最終也不過是一個虛擬世界,而正在觀看電影的我們是更上一層的「真實」,《黑客帝國》中ZION原本是尼奧們從矩陣世界中覺醒過來的真實世界,但在第二部第三部中的劇情進展,似乎又在暗示這不過是電腦人們的另一個試驗場。

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移魂都市》相比之下更為單純一些。它的故事設定其實相當前衛有趣(劇透):

一個醒過來的人,發現自己身處於一個失憶的世界中,自己的身份做過的事完全不記得了。在一層層故事發展後,他終於發現自己所處的這個黑暗、陰雨的世界其實是一批只擁有集體意識的外星人的試驗場,人類早已滅絕,外星人為了獲取人類個體不同靈魂的奧秘而不斷給他們更換身份和記憶,每天零點過後,一切身份又重新混亂。

男主因為意外在更換記憶的時候獲得了這個試驗場的高權限,擁有了和其他外星人一樣的控制力量,在最終大戰過後重塑世界,與自己的妻子重新相聚在海灘邊。

他的妻子在當前的記憶裡是妻子,但在前一個記憶和下一個記憶中,不過是一個路人而已。《移魂都市》的有趣之處是,他拋出了一個問題:“定義我們靈魂的,是記憶嗎?”

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綜合」。這裡所說的人的本質,以我理解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的本質,簡單說,這裡所說的「人」就超越了名字這個代號。名字、筆名、小名這一切代號都是不能完整詮釋的人——

《武林外傳》裡秀才用「是誰殺了誰,是我殺了我」繞死了姬無命就是在名字這個代號與人的本質上做文章,你是誰,你是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那姬無命又是誰?

如果姬無命沒有失憶或者事先讀了馬克思,恐怕就會這樣回答:我是姬無命,是盜神、是姬家三兄弟之一、是葵花派弟子,是芳姑的丈夫……而這些都是社會關係,也就是「身份」。

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而「身份」就是與記憶息息相關的,這裡麵包含了我對世界的記憶以及世界其他人對我的記憶。而在《移魂都市》的世界裡,所有人的記憶都是被外星人頻繁更換的虛擬記憶,那麼「我」還是我嗎?

其實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在電影中男主之所以念念不忘自己的妻子,最終克服萬難在一起了,但那是因為他因為意外沒有忘記這一份記憶。沒有這份記憶,他在生物學上或許還是人類,但卻已經不能歸類於社會意義上的「人」了。

所以《移魂都市》在懷疑自我記憶與外部世界的真實性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表達社會關係成為虛無之後,人這一本質的虛無。

《西部世界第二季》中,有一句話被反覆提及“只要還有最後一個人記得你,你便能活下來。當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忘記你,你就死了。”最後德妹重新復活了伯納德,印證了這一重要臺詞。無獨有偶,在講述死後世界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裡也有同樣的設定,在幽冥世界中,幽靈的存在是依靠現世之人的記憶的,如果老奶奶提前去世,那麼埃克托的亡靈也將永遠消失。

這兩部作品這方面的設定也與《移魂都市》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之上。

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所以《移魂都市》其實與《黑客帝國》《異次元駭客》的主題雖有交集,重點卻是不一樣的。

類似的地方是,這些電影裡的主角都經歷了「從當前世界覺醒,擁有神通」的故事。尼奧與其他ZION人類覺醒後,在矩陣世界得以飛天遁地;《異次元駭客》裡的虛擬角色殺死了創造自己的人類;《西部世界》美劇作為科幻影視裡的新近作品,探討的理論遠不止此,但也集結了這種特點:老鴇覺醒之後脫離程序設定傷及人類,還獲得了高級權限,得以操控西部世界裡的其他HOST。

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覺醒之後獲得神通,其實非常像佛教裡脫離「輪迴」的思想。在覺醒之前,他們都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循環受難,死去、重生、死去,而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後,他們得以超脫當前的「輪迴」,相對那些還困在原來世界裡的人,他們就成了神通者

我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的?圍繞在9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哲學有哪些?


《移魂都市》裡沒有設置更多的「輪迴」。但如果回到「我們的生活是被操控的」這一話題來說,幹掉我們的操控者(神)是不是就意味著真正的自由了?

這個話題,我可能會放到《西部世界》的評論裡再來繼續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