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学习《道德经》39章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解释“得一”,如陈鼓应:“得一:即得道。”就像对其它章节的解释一样,自古以来的学者对无法解释清楚的字义统统定义为“道”,似乎“道”就是老子笔下通天彻地、无所不能、包容宇宙万象的宇宙之神。老子写文章是为了发表自己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他的经天纬地、指点江山的思想才是最宝贵的,干嘛要把他捧到九霄云外的天上去呢?

文 | 杨吉德

话说《道德经》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浴)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尹喜问:“老师开篇写‘得一’,也没写明内涵,难免让人产生各种联想,有人可能会把它解释为道。‘一’到底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老子:“你这个担忧有道理,因为‘一’作为起始数,涵盖的范围太广泛了,读者如何理解,我们不能去限制。但记住一点,凡是开篇第一句话,必定是从《周易》所对应之卦而来,此为言之宗。本章对应《周易》恒卦,恒为恒久,坚持信念始终如一。‘一’是言‘恒’的恒久如一的不变法则。‘得一者’是悟得恒久之理并始终坚守者。”

尹喜:“为什么讲‘昔之得一者’,难道现在没有‘得一者’吗?”

老子:“任何一种理论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得以确立。时空对我们来说太过遥远,他们的规则就是我们的法则。周朝数百年保持社会稳定,就是得益于不变的体制,是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如果昨天的制度今天就失败了;或是今天的制度看上去挺美好,但明天很快就体现出众多的弊端,这能算是‘得一’吗?”

《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尹喜继续请教道:“‘天得一以清’,如何理解天之‘一’呢?”

老子:“天道有常,日月星辰各有值守,春夏秋冬循时而至,恒古不变,夏商周得以建历法以应天时,此之为‘清’。”

尹喜:“‘地得一以宁’又何解?”

老子:“山高水低,农林兽鱼各有依存,各有所养,各得其宜,从来如此。”

尹喜:“‘神得一以灵’,神不可见、不可闻,又何来‘得一’呢?”

老子:“神显灵我们才知道神的存在。龟卜从商代就盛行,蓍草占筮也是从夏商周沿袭到现在,这都是我们获得神灵的工具。鬼神是通过龟卜和筮法的历代传授,才得以作用于现世,所以龟卜和筮法是鬼神所得之‘一’。没有神灵,圣人如何写得《周易》?没有《周易》,我又依据什么来确定每一章节的主题呢?”

尹喜:“‘谷得一以盈’(帛书之谷字写为浴),指山川得‘一’江水才能盈满。此‘一’又如何理解?”

老子:“川谷始终处于低势,才能吸纳山间溪水,使江水得以盈满。凡统治天下者,必得天地神灵护佑方可长久,而天地神灵之长久非人类所能探知。天地神灵的护佑不代表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川谷势低方得溪流来朝,只有按照大自然的规则处世,方可确保江山永固。”

尹喜问:“老师提到谷得一以盈,思想非常深刻。这是老师自己想到的呢,还是有所感悟?”

老子哈哈笑了起来:“我只是思考问题比常人深刻,其实很多灵感都是来自于《周易》卦象。你看恒卦卦符:

《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三个阳爻居于下互卦,说明是地位低下。地位低下而众人又来拥护,只能解释为弯下自己的腰,而把别人捧得高一些,别人觉得自己被高看了,就愿意来帮助你。就像川谷,地势比溪水低,溪水就自动地流向川谷的怀抱。这就是我的思路。”

(注:关于“万物得一以生”句,帛书甲本、乙本均无。从字义看,万物涵盖广泛,天、地、神、谷各有其“一”,而万物中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恒律,“万物得一”有违自然法则,应为后加之句。)

《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注:诸本皆写为“天下正”,惟王弼本为“天下贞”。侯王为诸侯之君,没有职责治理天下,故依王本解。)

尹喜:“为什么写‘侯王’而不是王侯呢?”

老子:“王侯是周王和诸侯;侯王是称王的诸侯,两者不能混淆。像齐威王,只能称作侯王。而楚王越王之类,属于化外之邦,即便早就称王也不便于认可。”(根据“侯王”可推断《道德经》成书于齐威王称王之后。)

尹喜:“如果侯王能够得到恒久的治国理论,便可以为‘天下贞’。我有疑问,虽然周室衰微,但天下依然是周王的天下,为什么把‘天下’和侯王写在一起呢?周朝体制周全,数百年社会稳定,是‘得一’之王,为什么还要写‘侯王得一’?”

老子:“天、地、神是永恒的,而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商汤在夏朝衰微时‘得一’创建了大商;文王武王在商朝衰微时‘得一’创建了大周,周朝体制是在商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的。现在周的气数将尽,其实是体制的衰微,这种衰微是国家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结果,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当前列国纷争,必有一国取周而代之,这就看谁能在新形势下创建新的恒久的治国方略了。‘贞’是贞问,而不是治理,侯王怎能治理天下呢!‘天下贞’就是‘得一’者可以贞问天下之事了;如果没有‘得一’,又有什么能耐去问鼎天下呢!”

尹喜:“‘其致之’是说他能达到‘之’的前提下才可‘为天下贞’,这个‘之’如何理解呢?”

老子:“‘之’的含义就是前面讲的‘谷得一以盈’,谷水之盈是众多溪水自愿归流;诸侯自愿归属方可有恒久江山。现下秦国暴虐征伐,如以强势扫平天下,而不是天下归附,天下不会有恒久统治的,没有恒久统治的方略就不是‘得一’。”

《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尹喜:“天象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恐怕就会失去序列;大地如果不能安宁,恐怕就没有了万物兴荣;神无法通灵,恐怕就会消失;川谷没有了充盈之水,水源恐怕就会枯竭。这是谈自然界一旦失去恒久保持的功能,世界将会陷入混乱。”

老子:“这四句话看上去讲不可更改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意在说明建立亘古不变的理论的的重要性。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的运行规则是亘古不变的,要是改变了,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环境。而人类社会的体制是随着社会进程而改变的,但也有永远不改变的内在规则,不改变的才是社会体制的总纲,符合总纲的体制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违背了总纲,建立的体制再完善和美丽,也经不住风吹草动,表面上风平浪静,摧残的力量却暗流涌动。”

(注:帛书本没有“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句,恐为后加,故删除。)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尹喜:“侯王要是失去了尊贵和权力,恐怕国家要倾覆了。这是针对哪方面而言呢?”

老子:“侯王抱残守缺,不能应时而变,对敌人的攻伐束手无策,只能屈从于强者,他的国家也就面临着倾覆了。保家卫国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是由一系列正确的国家政策作保障的。”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尹喜:“这句话与前文有什么照应吗?如果理解不透,就变成了只是说的好听,而没有人真正从心里去想去做。”

老子:“‘贵以贱为本’是照应‘谷得一以盈’,你形态上低于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真心支持,借助别人的力量,而成就自己的事业。‘高以下为基’是‘侯王得一’的内涵,侯王的政策应该顺应民众的共同心声,从民众的利益出发,民众的福祉即是自己的福祉,民安则国安,民富则国强;民众的基础松动了,侯王的江山还能稳固吗?国家政策最难做到的,是如何使国家体制融合进民众的利益,使两者在千头万绪的社会行为中完美的体现出来。”

《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尹喜:“周王都是自称‘朕’、‘予小子’;诸侯自称‘孤’、‘寡’、‘不谷’。如此称呼的共同特点是自谦,谦虚才能获得拥护。”

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尹喜:“他们这样做就践行了以贱为立业之本吗?不是这样的!难道侯王这样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吗?”

老子:“这只是无关切身利益的表面文章,真正的内容是体现在体制和政策上,让民众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相一致,让民众的思想和国家意志相向而行,才是真正的以贱为本,才能获得百姓的真心拥护。”

(注:传世本皆为:“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本文按帛书本解之。)

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尹喜:“致是出行到达。到达哪里呢?”

老子:“本句是讲高贵者与民众的关系,自然是到民众中去了。侯王自称孤、寡,到民众中却前呼后拥,无数豪车和达官贵人跟随,这样怎能让民众和自己同心呐,不如没有大车跟随更有说服力。”

尹喜:“琭琭如玉是华贵的像玉一样;硌硌如石是坚实的像石头一样。这两句话也是针对侯王而言的吗?”

老子:“对,侯王的言行仪仗越是华贵,衙门越是豪华,离民众的距离就越远,民众不会买账的。不如实打实的让民众得到利益,他们才会真心的拥护侯王,侯王的江山才会坚如磐石。”

《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今译

在遥远的时空,能得到恒久不变之律者:天体得到恒久不变之律并始终保持着,才做到永久的清明;大地得到恒久不变之律并始终保持着,才做到了永久的安宁;神得到了龟卜和筮卦的体现并保持恒久不变,便实现了始终与人世间的通灵;川谷得到了恒久不变之律并保持低姿态,才得以长久的充盈。

侯王得到恒久不变的建国之道便可以去问鼎天下,如果他能够达到强大而又谦下的境界。

天象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恐怕就会失去序列;大地如果不能安宁,恐怕就没有了万物兴荣;神无法通灵,恐怕就会消失;川谷没有了充盈之水,水源恐怕就会枯竭。

侯王要是失去了尊贵和权力,恐怕国家要倾覆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根据这个道理,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他这样做就实现了以贱为本吗?不是的!

如果前呼后拥的乘车前往民间,不如没有车。因此不要总像华贵的碧玉一样把自己装扮,不如像石头那样坚硬而实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