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匈奴為什麼不殺被俘的漢將?

tmmldjh18


歷史上匈奴單于扣押張騫和蘇武的時候,十分囂張叫嚷著要殺了他們,後又屢次被二人氣得不行,但無論張騫、蘇武二人如何言語相譏,匈奴單于氣歸氣,就是不殺他們,到底也只是囚禁了張騫和蘇武而已。

首先,我們來看看,匈奴都俘虜或者說殺過哪些漢朝官員?這樣我們或許可以知道,張騫為啥沒被匈奴殺掉。


匈奴俘虜張騫在公元前139年。此前,還沒有匈奴殺漢朝俘虜的記錄。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舉國之力,陳兵十八萬於匈奴邊境,誓言要教匈奴做人。漢武帝先先禮後兵,遣使者郭吉入匈奴讓匈奴識時務,免得一番死傷。匈奴那邊,有匈奴官員為郭吉帶路讓他見了單于。見面後,郭吉很不客氣給單于分析厲害,讓他自己看著辦。結果單于氣得不行,將主管引見郭吉的匈奴官員全部殺了洩恨,俘虜郭吉以為萬一和談的人質資本。

在匈奴俘虜張騫九十多年後的西漢年,匈奴南北分裂而治,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郅支單于逃到很遠的地方,斬殺了漢朝使節谷吉。

後來,駐守邊境的漢朝將領陳湯和甘延壽和南匈奴借道,沒等奏請皇帝批准便長途奔襲北匈奴,殺死郅支單于,滅北匈奴。他們給朝廷的捷報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蘇武牧羊的傳說流傳了兩千多年。


當時,漢朝與匈奴雙方多次派使節互相刺探對方。匈奴扣留了十餘批漢朝使節,漢朝也扣留匈奴使節作為回報。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單于即位,送還了之前扣押的漢使。漢武帝也派人送還扣留的匈奴使者,蘇武、張勝與常惠就是一路護送的漢朝使臣。

正當他們完成使命準備歸國之際,匈奴國內發生了政變。由於張勝積極參與了密謀,蘇武、常惠就被匈奴扣押。後來,漢武帝派漢使臣去找他們,常惠悄悄見了漢使,還編了一個故事“漢朝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繫有帛書,上面寫著蘇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澤之中。”讓漢使以此責問單于。


這樣一來,蘇武和常惠終於在被扣押十九年後回到故國。 從以上我們便能知道匈奴為何不輕易殺漢使。

答案很簡單。張騫、蘇武等被匈奴俘虜時為公元前139年,彼時漢匈仍然是友邦,雙方素有和親,互通有無,再不濟至少表面上維持著友好的局面。再者那時候大漢強得不行,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會委我口實而殺掉張騫。


不書公子


匈奴在俘虜漢朝將領的時候,確實很少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們抓住了張騫,沒有殺他,單于還把女兒嫁給他。這也導致張騫最後在匈奴老婆的幫助下逃脫,前往聯繫大月氏夾攻匈奴。可以說,匈奴厚待張騫,其實是“養虎為患”。 而且匈奴這樣做,還不是一次兩次,比如李陵、蘇武這些人,抓起來後,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進攻)

那麼,匈奴為什麼總是很厚待漢將呢?

一、匈奴仰慕漢文化,對漢人貴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嚴寒貧瘠的沙漠、戈壁地區,環境條件十分艱苦。而且,匈奴沒有開化。因此,他們對漢文化其實是非常仰慕的,對漢人貴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會說,既然匈奴仰慕漢文化,尊重漢人貴族,他們為什麼還要不斷地南下侵略呢?其實,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他們生活在天寒地凍土地貧瘠的地區,他們缺少糧食,缺少布匹,他們也不能總是吃肉披羊皮啊,對漢人那種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羨慕的。一般情況下,他們也會通過和漢人做生意獲取這些東西。但是這會很受限制,沒有直接搶劫來得快捷。而且,戰爭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與他們打獵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常常會採用搶劫的方式,解決他們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漢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們雖然不斷和漢人作戰,但是他們的單于又多次求娶漢人公主,以娶到漢人公主為榮耀。希望通過娶到漢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漢人的支持,而且能獲得更多的財物。

當匈奴抓到漢人將領的時候,他們也是這樣的心理。所以也比較厚待漢將。

(求娶漢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漢將,拉攏漢將投降。

如果在戰場上,有非常多的漢將投降,對漢人的打擊是比較大的。

而漢人皇帝當然是不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所以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後,雖然有司馬遷等很多人為李陵辯護,認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將以有為”,也就是做內應。但是漢武帝還是不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這樣的事情發生得越多,對漢軍在意志上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所以,漢武帝毫不客氣是誅滅了李陵全家,而且還因此對司馬遷實施了腐刑。

其實,不光是匈奴人,漢人也經常這麼做。漢景帝的時候,當時有五個匈奴將領投奔過來,漢景帝立刻決定封這五個匈奴將領為侯。因為這件事,宰相周亞夫還和漢景帝鬧得很不愉快。周亞夫認為,這種投降變節的人是沒有人格的,不應該封他們為侯。但是,漢景帝卻認為,這是拉攏匈奴將領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亞夫的建議,堅決封侯。

(飛將軍李陵)

三、匈奴與漢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獲得認可。

匈奴族與漢族雖然非常敵對,但其實他們是同源的。司馬遷在《史記》上也做了這樣的記載。匈奴是夏朝滅亡以後,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從而發展起來的。

如果從中華民族的根脈來看的話,匈奴其實還是最接近於根脈的。畢竟他們是從“諸夏”延續而來的,而中原的漢朝則經過了多次的交融。正因為這一點,使得匈奴對自己和漢族有一種祖宗上的認同關係。有了這種認同關係,匈奴和漢朝就不是處於絕對的敵對之中。當他們俘獲漢朝大將的時候,只要漢朝大將選擇投降,就相當於兄弟言歸於好一樣,一般是不會輕易殺掉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誰說匈奴人不殺被俘的漢將的?李廣利不就被匈奴人殺了祭天了嗎?

而且根據歷史記載,匈奴騷擾漢帝國邊境時,也沒少殺死或俘殺漢將啊!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蕭關,殺北地都尉卬。

著名的馬邑之謀,匈奴俘虜了雁門尉史,本來想殺掉的。結果尉史透露出漢帝國馬邑之謀的秘密去討好匈奴,才沒被殺掉。

之後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

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硃英。

而且現代考古學家在外蒙的匈奴故地裡發現了一個亂葬崗,裡面屍體混亂不堪,有的似乎還身首分離。然後考古學家根據DNA技術,發現這些屍骨有很明顯的漢族特徵。這說明亂葬崗中的這些屍體,很可能是被屠殺的漢軍戰俘。

其實就如《史記》所說,匈奴習俗賤老,是因為其以戰攻為重,老弱不能鬥,所以只有

壯健者才能享受肥美飲食。

顯然,對於匈奴人來說,不存在不殺被俘漢將的情況。他們覺得有用的人,自然會留下不殺,特別是有能力的,他們會想辦法留為己用。李陵、蘇武、張騫就是典型的例子。

至於匈奴人覺得沒有用的被俘將領,下場能好到哪去?李廣利就是典型例子。

其實這事不復雜啊!大家玩三國志遊戲,俘虜了敵方屬性高的將領,肯定捨不得殺啊!

可如果俘虜了屬性差的,殺不殺掉,還不是看心情?


冷兵器研究所


匈奴是戰國後期興起於北方草原的強大遊牧集團,披髮左衽。同中原王朝死磕了六七百年最後融入漢人之中。按照漢司馬遷的說法,匈奴貴族是夏後世之苗裔,打來打去原來是一家。匈奴人有一個特點,漢將不管把他們修理的有多慘,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不記前嫌給以高官厚祿,甚至當個小部落的王。西漢初期韓王信和燕王盧綰由於種種原因投降了匈奴。漢武帝時期,衛律,李陵,李緒和李廣利是投降匈奴的四大高級漢將。一,衛律原是長水胡人,但自幼長在漢地,可以算作漢人。他和漢武帝小舅子李延年是好朋友,受其舉薦出使匈奴。後來怕受牽連投降匈奴,匈奴單于非常愛惜他的才能不離左右,更封他為丁靈國王。二,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曾率五千漢軍同八萬匈奴騎兵大戰於浚稽山,殺死一萬多匈奴騎兵,兵敗投降後被匈奴單于封為堅昆國王,做右校王。三,二師將軍李廣利,他是漢武帝小舅子在同匈奴人做戰中,導至七萬多漢軍全軍覆沒。李廣利畏罪投降匈奴,一年後,衛律忌其才殺之。四,李緒,李緒原是漢軍都尉衛邊關。匈奴入侵投降,坐次在李陵之上。後來為匈奴人訓練軍隊,漢武帝聽說是李陵乾的,一怒之下把李陵全家斬首。李陵派人把李緒刺殺。這些漢將大部分與匈奴人有不共待天之仇,匈奴人為什麼還重用他們呢?這主要是由匈奴國情決定的。匈奴生長在苦塞之地,物資極度缺泛,所以常到漢境搶劫,遇到蝗災,雪災和旱災人囗和牲畜大批死亡。匈奴人沒有自已的文字,文化是極端落後的,漢將基本上粗通文墨,但對匈奴人來說卻是國寶級人物。漢將還有豐富的軍事才能,這是匈奴人急需的,所以,匈奴人不惜一切代價留住和引入人才為已所用。從另一個方面也





可以看出匈奴人海納百川求賢若渴的胸懷。


關東俠客


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人。"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所以說,匈奴也是華夏子民。

匈奴生活在外蒙古,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等荒涼地區,冬天對於生產體系脆弱的遊牧民來說,一次特大暴風雪,就有可能導致舉族滅亡。就算是科技發達的現代,牧區的人也非常害怕過冬,一次“白災”還會導致大批牲畜凍死。匈奴人口稀少,想要跟漢朝爭鋒,奪得物產豐厚的中原地區,需要巨大的人口,而人口從哪裡來呢?當然就是南下從漢朝獲取了。

夏季牧區的放牧勞動量非常大,需要壯勞力支撐,且分散;而相對的在冬季可以集中、抽出大量男丁。冬季糧食緊張,多個人出去找吃的家裡就少了一份負擔。中原地區冬季正好是收割儲藏過了糧食,有東西搶。由於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所以在氣候變化、受災或閒時為生存,經常侵入中原。

匈奴人沒有自已的文字,羨慕中原人,而漢朝能當上將軍的,都是文化人,匈奴想通過他們學習到文字和先進的知識。想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敵人,而最瞭解漢朝的,則恰巧是漢朝的將軍們,所以讓他們娶匈奴的女人為妻,讓他們對匈奴有認同感,從而獲取情報,拉攏漢人。而漢朝也同樣是如此做的,同樣給投降的匈奴將軍封侯。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記得關注,別忘了點贊哦


晨曦662852


從歷史書上,我們只看到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央王朝的侵犯,卻沒看到中央王朝擴展對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央王朝從商開始,封建制度的圈地運動往南擴出一個楚,往西擴出一個秦,往北擴出一個燕,紂王是怎麼滅國的,就是太愛土地了,正對外擴展,軍隊都在前線,內部叛亂了。商朝的多出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王自己打出來的。到了周朝,各諸侯國自己開始擴展。千百年來中央王朝的軍力為自己贏得了尊重,一言不合就滅國。

漢時匈奴看似強大,其實從內心裡是自卑的,其實蒙古地區在商朝時期也被中央王朝納入直屬領地,只是時間短,商就亡了!其和楚地一樣,在周朝前期不被接納,楚國人經過自己努力讓天下人接受自己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蒙古地區(當時沒蒙古,只指地區)的遊牧民族缺選擇往北往西逃離,最終沒有把握進入中央王朝一部分的時機。

不被中央王朝認可的國家是不文明的,即是你統一整個遊牧民族。匈奴南侵說是物資缺乏,其實更多的是希望一種認可。希望與中央王朝能夠作為平等國家相處。既然是尋求中央王朝認可,就會善待俘虜。就像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善待聯軍一樣。

北方少數民族做得最好的,就屬遼。與宋南北兄弟相稱,都自稱繼承唐室,屬於華夏一員。遼國漢人為何堅持自己是遼國人,而非宋國人,就是因為漢人對遼是華夏民族國家的認可。遼國建國幾百年而不倒,就是源於此。而後來的金以及蒙古就沒遼做的那麼好,漢人反抗如潮。不到百年即滅。


傻袋鼠霍頓


題目說匈奴為何不殺降將?很多人都沿著這思路這題目旁徵博引去了。都不考慮題目成立與否?首先要學會審題,然後才是破題。題都沒搞清楚,瞎說什麼?匈奴當然會殺降將,也能殺降將,別的不談,大名鼎鼎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就被殺了祭旗!兩個集團戰略對峙,哪有誰會遵守死板的自我設限?天真幼稚!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原則都是有實施條件的!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在匈奴和大漢對抗的年代裡,由於匈奴整體處於落後狀態,只有騎兵機動性和運動戰處於優勢,其他政治制度,生產力,文化和人口基數均處於下風,於是出於競爭需要亟待人才和人口的加入。這麼需要人的集團是不會隨便殺戮已經歸降的人的,因為他們最缺的就是人,南下除了搶資源就是搶人口。對奴隸制社會來說,人口就是生產力!人口搶一個就多一個奴隸。當然歸降的上層人物是不會做奴隸的,他們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詳細說明大漢內部的各種情況,尤其是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文臣還要幫助匈奴培養各類能使用漢字的文職人員,以便完善制度以及處理與大漢交涉的事務;武將要幫助訓練士兵,破解漢軍的戰法等。同樣大漢對匈奴降將降人也不是採取殺戮的辦法,基本上也是人盡其才,比如忠心耿耿陪著張騫出使西域,不幸兩次一同被俘,多年後又一同逃脫的匈奴普通人堂邑父;又比如被俘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後來成為漢武帝欽點的漢軍負責養馬重任的最高指揮官。總之,戰鬥結束,對於投降的人雙方基本不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但是個別的人還是會被殺。由於匈奴是個鬆散的部落大聯盟,大單于也不能直接干涉下面聽其號令的其他部落內部的具體事務,很多情況下就是草場的分配,馬匹、羊群、戰利品的分配和各王權力分配會產生矛盾,殺俘的原因多是出於內部權利鬥爭的結果,而不是首領的個人好惡,況且在迷信的古代,無論大漢還是匈奴均視無故殺降為不祥之兆!


第九區春蟲蟲


誠邀,如題。匈奴作為大漢的死敵,對於被俘的漢將按理來說應該早早的殺之以除後患,然而歷史上匈奴卻很少殺掉被俘的漢將呢?小編以為原因可以這樣理解。

作為一個政治家,匈奴單于所考慮的應該是如何把利益最大化,如何才能為匈奴牟取更多的利益。雖然匈奴依靠著精湛的騎射和戰馬可以與漢朝一時爭鋒,但是歷代匈奴單于都很清楚,論國力,匈奴遠遠不是大漢的對手,因為匈奴帝國人口少,據史料記載,“匈奴單于冒頓縱率精兵30餘萬圍困漢高祖劉邦於白登推算”,匈奴軍隊一般以五口出一卒,匈奴人口應當在150萬至200萬之間,而當時的大漢人口不下千萬,再者大漢是農耕民族,有穩定的收入,匈奴靠天吃飯,一旦沒了水草就只能遷移,簡而言之,匈奴單于若想與漢朝爭鋒,他應該怎麼作呢?當然是吸收人才。古代的時候人口資源十分重要,人才的爭奪更顯激烈。人才哪裡來?漢朝來!

這就是歷史上匈奴為什麼不殺被俘的漢將的原因了。

對於單于而言,殺一個漢將容易,得一個人才難。如有能使得這些身經百戰的將軍為匈奴效力,一來可以瓦解漢軍的鬥志,二來匈奴的力量也會增加,對缺乏人才的單于而言這無異於化腐朽為神奇。再者,如果對俘虜的漢將隨意誅殺,那麼以後誰還會投降?這不是給匈奴以後的作戰增加難度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匈奴人不是不殺漢將,他們對漢將漢兵恨之入骨,有無可奈何花落去。因為其民族暴掠慘忍野蠻,缺少文化底蘊知識和智慧,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馬羊,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馬長槍,玩女子為樂,多奸惡善變錚寧色狼,因此每當抓止漢將大夫良臣,多千方百計的歸勸降己以為它用,但向張騫,蘇武陏厲經千辛萬苦仍不為所動,即便是娶妻生子也堅貞不移,堅持大漢氣節,,,但也有萬般無奈被被降胡的大將猛士,李陵被八萬匈奴兵圍困多日,力竭聲嘶而降,李廣利,率十萬漢軍圖謀不軌,善行廢利被漢武大帝知曉,而歸途怒斥,僅反戈一擊降了匈奴,被應為大將,後被匈奴王庭漢家公主施巧計而除之,這也類同於漢人奇謀,以夷人巧計反制於夷。


94310417小云


匈奴殺不殺被俘的漢朝重要人物,也是得分情況來看的。匈奴自身就缺少各種資源,人才資源同樣也是匈奴稀缺的,所以漢朝這邊有本事的人他們一般都會選擇招降,畢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下面來說說幾個人的不同情況。

身在匈奴心在漢的張騫

西漢那個時代,人人還是有當萬戶侯的想法,同樣也是很多人都身負責任和氣節,張騫也不例外。張騫被匈奴抓住之後,匈奴並沒有殺他,還送給一個女人給他當老婆,但是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那就是聯合大月氏一起抗擊匈奴,所以他在找到機會逃跑之後,先是去聯繫大月氏,回途中又被抓,張騫又趁機逃跑,終於回到了長安,這一別就是十多年。張騫給漢武帝帶來了西域諸國的消息和西域的地圖,完成了自己當初離開長安是的責任。


無奈的李陵

李陵的投降大半責任在漢武帝,當時出擊匈奴的有李廣利和李陵。李廣利因為是漢武帝的外戚,所以給其的配置很高,三萬的騎兵。給李陵的就只有五千步兵,又沒有補給和援助。結果全是騎兵的李廣利兵敗被俘,李陵的五千步兵對戰匈奴的八萬人,堅持了八天,殺了匈奴一方上萬人。這期間沒有救兵來救,殺敵武器基本上耗盡,最終李陵只能投降,這樣的人才匈奴方面怎麼會殺掉。

蘇武持節

蘇武是在出使匈奴期間被扣留的,蘇武被扣留後多次遭到匈奴方面的勸降,但是都被蘇武拒絕了,這時候匈奴方面想逼蘇武投降,就不給其吃飯,蘇武在這期間用氈毛和雪來充飢,有了“蘇武氈”這個典故。匈奴方面看蘇武這麼多天不吃飯也不掛,很迷信的他們就不敢殺他,所以就讓其去放羊,而且全是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蘇武就在北海持著漢節一直牧羊,二十多年後才回到長安。


其實匈奴方面勸降漢朝的重要人物也是有著很多目的,比如軍事人才李陵,還有就是想讓他們指導其生產,漢朝的生產方式是要優於匈奴的,還有就是想勸降這些漢臣之後瞭解漢朝的內部機密等等。

但是漢朝的臣子有氣節精神的還是不少,雖然投降都是一心還是不忘漢,也不真心替匈奴賣命,找到機會還打算逃跑回到漢朝,當然也有那些沒有氣節的漢朝和漢將,他們早早的就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