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之几点理由

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之几点理由

北京植物园内曹雪芹纪念馆的曹雪芹雕像

现在,持《红楼梦》书作者不是曹雪芹观点的人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单从书中看,作者把地点、年代等都隐去了,甚至连人名都是贾化(假话),说明作者自知有“隐”情,而“隐”情一旦暴露是要掉脑袋的,那他还可能赫然写上自已的名字吗?

二,历史文献中确实有曹雪芹的记载,主要出现在郭诚、郭敏的《四松堂记》里。但这里没提到半点红楼梦的事,且这里的曹雪芹常靠赊酒喝粥度日,而江宁织造曹家后代在北京有房有工作。因此断定此雪芹非彼雪芹。

三,曹家家谱中没有曹雪芹(霑)这个人,这一结论恰恰是由考证派(认为作者是曹雪芹)的坚守人周汝昌考证出来的。

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之几点理由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

  1. 四, 再看看书中提到的曹雪芹:

1, 第一回:“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注意是“披阅、增删”者)……”。

2,书中,批语人多次明确告知曹雪芹已“去世”,其中第一回就批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在二十二回批语中又两次提到雪芹“死讯”,先说:“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后又强调:“此回未完而芹逝矣”。

3,最后一回:“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峰前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便又抄了……那空空道人又不知过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翻阅历来古史。……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贾语村言),便肯替他传述?’。

以上,有两点令人玩味,一是曹雪芹从开始的“披阅、增删”到后来的“去世”,再到最后又复生答应“传述”,这是怎么回事?二是从开始出现,最后结尾又再次出现的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空空道人、贾语村言又是怎么回事?要知道,这期间历时几世几劫的。

对此,“曹雪芹”笑道:“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空空道人仰天大笑:“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原来作者想告诉你:如上人事纯属“假语村言”!“即是‘假语村言’……乐得约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曹雪芹语)

到此,笔者亦不由得哑然失笑:“ 一切 都是“假”且“空”,难道独“曹雪芹”是“真”且“实”乎?

那是什么原因让后来的人(胡适)把目光集聚到了曹家、曹雪芹身上,甚至认为曹家的园子就是大观园呢?

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之几点理由

北京大观园

原来胡适在《随园诗话》中看到了这么一段文字:“康熙间,曹練亭为江宁织造…… 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文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当时红楼中有女校书尤艳……”。

正是这句话奠定了胡适“考证派”的基础,胡适应该是在此基础上也注意到了巜红楼梦》书中大量存在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的词语。

也正是这句话,帮助胡适的“考证派”以绝对优势阶段性战胜了蔡元培的“索隐派”,一时间遥遥的占了上风。

那《随园诗话》又是谁的大作呢?

作《话》者,袁枚也。袁枚何许人?为什么说出这段话呢?这段话现在看来是说不通的(后文将讨论),那袁枚是不小心“误谬”,还是有意为之?

红楼解味之作者之谜——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之几点理由

杭州万松书院内的袁牧石像

到此,我们先放下这段公案,学习一下胡适先生,运用“大胆的假设”的方法,在“大胆的假设”作者不知是谁的情况下,看看能不能做点什么。(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