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墉?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用户9773280871334


刘墉在现实历史中是一个非常刚直不阿的人物,但是在面对和珅这个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贪官时,他的刚直不阿却被他隐藏了起来。

历史中,他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知道自己和和珅对抗就是以卵击石,为了防止遭到和珅的报复,他不敢和和珅爆发太多的冲突,遇到事,就打出一手他原本十分厌恶的太极拳,把事情给推出去。


虽然这些事情与他的本心不合,但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生存的唯一法则。

真实历史中的刘墉

刘墉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和和珅一样,都有些被过于丑化。

现实历史中的和珅非常高大帅气、又极度有才华,与电视剧中猥琐矮小的和珅,有着天壤之别。

而现实历史中的刘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如和珅帅气,但却有将近1米9的伟岸身高,整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汉,跟电视剧中那个矮小驼背的老人有着巨大差别。


刘墉的家世非常不凡,他的家中三代以上都是清朝有功名在身的人。

他的父亲更是厉害,在刘墉还没有进入朝廷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乾隆手下掌握着巨大权势的朝廷大员,权势地位之重,被民间冠之以了相国的称号。

刘墉能进入朝廷中,就与他的父亲有着莫大关系。

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功名,这个功名就是“恩荫举人”,是清朝专门为一些大臣后代准备的,刘墉在他年轻之时,就凭借着他父亲的关系获得了这个功名,接下来参与到了意义重大的殿试之中。

刘墉早期的官场人生

刘墉虽然是凭借着自己父亲关系获得这个机会的,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本身没有才华。

在考殿试的时候,他从那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众多进士中杀出了一条生路来,考到了第五名。

经历过这一次殿试考试的他,仿佛一条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开始平步踏上了自己的青云之路。

他接下来很快高升,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能非常靠近乾隆皇帝本人的官职。

在那些封建王朝的年代,虽然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是特别厉害,但正所谓丞相门前七品官,能接近得了皇帝的官职,又有哪个是简单的呢?

不过他的青云之路并没有走得太过于长远,因为他父亲犯错受到乾隆皇帝惩罚的原因,他这位为人子的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他先是被乾隆皇帝降了一个等级,然后第二年就被乾隆皇帝发配出了京城,把他派到了外地去做官。

刘墉开始变得圆滑

刘墉这一发配,就被发配了二十来年的时间。

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做出了很多事情。

他每到一地,都会为当地的百姓们处理冤案、治理过程中给当地百姓们做出很多有力的举措。

他的所作所为百姓们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就获得了来自于百姓们的爱戴,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刘公”,一度被拿来与宋朝的包拯相提并论。


从这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刚直。

不过在他被调回朝廷中后,他的行事风格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开始变得小心谨慎、变得处处圆滑起来,面对棘手的问题,他从来不会迎难直上去解决,而是能推脱就推脱,不能推脱就圆滑地解决。

在现实历史中,电视剧中那般处处与和珅针锋相对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刘墉的生存之道

乾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为了他这份安然度身事外的事情嫌弃过他。

嘉庆皇帝在刚登基、乾隆皇帝还没有放权的时候,也这样说过他,不过他没有任何改变,仍旧和以往一般圆滑。

一直到了乾隆去世,刘墉才开始展露出了长时间被他隐藏着的刚直,在嘉庆皇帝完全掌握权力后,他成为了帮嘉庆皇帝处理和珅的头号大员,秉公处理起了和珅。

在嘉庆皇帝掌握大权的接下来几年时间中,他也是如此,不再如同以前一般推诿、圆滑,开始做出了很多公正严直的事情出来。

遍观刘墉的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在能保全自身的时候,他会选择恪守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立于危墙之下、随时有可能丢掉性命的时候,他则选择了避身世外,既不掺合,也不同流合污,倒也无愧于心。

刘墉在乾隆年间的官职

在乾隆年间,刘墉最高做到过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的位置上。

清朝时期的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因为环绕着京城北京,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才有了直隶这个名号。

直隶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但因为有着兵部尚书的加衔,所以一般最低都是从一品的品级,是清朝时期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之一。

而吏部尚书主要掌管着朝廷官员的人事考核,在清朝的六部尚书之中,是权力最为巨大的,有着天官之称。

除此之外,刘墉还在某段时期内被乾隆皇帝授予过大学士的官职。

大学士在清朝是正一品的品级,地位非常尊崇,只不过刘墉后来因为犯了错,被乾隆皇帝罢免了这个官职。

所以说这就是刘墉,我觉得他是一个正直但又不死板的人,从他一生所做出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至于他在乾隆时期当过最大的官职就是大学士,这是一个在清朝时期品级达到了顶峰的官职。


孤客生


刘墉就是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刘罗锅,电视剧中刘墉是个罗锅,并且和乾隆皇帝关系很铁,君臣二人时常斗嘴,各种搞笑的段子很多。

据说,“罗锅”二字是乾隆帝亲口所封。某日乾隆帝闲来无事,故意拿刘墉的生理特征取乐,赐封他为“罗锅”,还题了一首诗: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

这首诗够刻薄和损人的,刘墉不慌不忙随即“和”了一首诗:

“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安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得两万两。”

原来按清朝惯例,凡是皇帝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2万两银子。“罗锅”二字的冠名费应该是历史最高的吧。

当然以上都是野史传说,当不得真。



(乾隆和刘罗锅)

历史上刘墉不是罗锅,其实这个绰号与乾隆帝无关,是嘉庆帝赐封的,而且嘉庆帝说的不是“罗锅”而是“驼子”。

据史书记载,嘉庆帝偶尔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刘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读书,难免会弯腰驼背,不能以此推断刘墉年轻时便是个罗锅。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东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32岁的刘墉进京参加科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

任何一个人的仕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刘墉也不例外。电视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和皇上、和珅斗智斗勇,扶弱除强、嬉笑怒骂。

真实的刘墉是这样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刘墉并不被乾隆帝欣赏和重用,反而有点厌恶他。他和和珅并没有多少交集,刘墉比和珅大31岁,当刘墉走向仕途时,和珅还是一个普通侍卫。



(和珅)

刘墉最初的官职是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写诏书,讲经籍)后升迁为侍讲(皇帝的顾问)。按说是皇帝的近臣,升迁的机会几率很大,但是由于受到他的父亲刘统勋“犯事”的牵连。刘墉只在宫中呆了5年,随后,37岁时被外放到地方为官去了。

历史有时候很有趣,刘墉失宠被外放地方为官,期间兜兜转转,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在地方做的还是比较出色的。谁知道这一放就是20年。

20年宫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别的不说,20年间和珅仕途就像点燃的火箭一样直线上升,别看进入仕途比刘墉晚,经过乾隆帝的火线提拔,和珅身兼“党政军”要职,比如内务府总管、领班军机大臣、步兵统领、礼部尚书等……



(刘罗锅)

20年后,57岁刘墉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他一个地方官,最大不过是个知府大人,你觉得他有能力像电视说的那样与和珅斗智斗勇吗?况且当时26岁的和珅权势炙手可热,皇帝的红人,估计刘墉连见和珅的面都很难。毕竟两人的级别差的太远了。

再者说了,二人没有利益冲突,说实话,刘墉想巴结和珅都怕来不及,更遑论与和珅斗了。

刘墉的仕途深受其父刘统勋的影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其父刘统勋因病去世,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一般服丧时间是三年。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去京城报到,乾隆念其父功勋卓著,于是把他留任宫中,让他做了左督御史,内阁学士。

这次进宫后不久,刘墉第一次与和珅有了接触,乾隆下旨让他与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和珅收了山东巡抚的银子了,有意袒护,被刘墉秉公执法,最后使山东巡抚国泰伏法。



(和珅、刘墉审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这时与和珅有了交集,但是刘墉为官老奸巨猾,对和珅贪赃枉法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皇帝不急太监何必着急呢?“反正和珅贪的又不是我家的银子”。刘墉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刘墉这样做的结果引起了乾隆的反感,随后刘墉的一些错误被乾隆皇上无限放大,比如说刘墉懒散,做事不积极,再加上和珅的进谗言,刘墉的官职一降再降,许多国家大事的决议都把他排除在外,刘墉被彻底边缘化。

嘉庆四年(1799年),这一年2月7日乾隆驾崩,不到半月时间,嘉庆扳倒了和珅。刘墉被提拔加封太子太保,负责审理和珅贪污、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很快查明了和珅20条罪状,罪证确凿,和珅被正法。



(和珅正法)

刘墉大事不糊涂,他劝嘉庆不要扩大打击面,要尽快把和珅一案结束,以稳定人心,稳定压倒一切,毕竟新朝执政需要人才,嘉庆采纳了刘墉的建议。这件事表现了刘墉官场老辣的一面。

嘉庆九年(1805年),85岁的刘墉寿终正寝,据说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意思是:解脱)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刘墉一生也算善始善终吧!

——END——


秉烛读春秋


这是我的第一个回答,就来回答关于这位山东老乡的问题吧。

刘墉,刘统勋长子,山东诸城人。一代名臣,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可惜,这么一个人物,其传记在《清史稿·卷三百二 列传八十九》,一共只有388个字。

正式评价:

有清名,工书,有名於时,谥号文清。

根据《清史稿》的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刘墉基本上是个清官,书法家,在当时是就很有名。

世代为官

曾祖父是顺治朝进士;祖父是康熙朝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一代名臣,雍正二年进士,历经雍正、乾隆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不过,刘墉的后代,只记载了刘墉的侄子做官,不见其他记载。

宦海沉浮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直隶总督、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加太子少保。年八十五而卒,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这期间,有过多次被贬官的经历。起起落落许多次。

刘墉是做过很多官的。

好官,也会犯错误,没有跟和珅对着干

刘墉总体上是一个好官,官声不错。不过,刘墉不是一个看不惯就要上本弹劾的那种人。相反,有时候还是个滑头。乾隆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作为帝师,却经常不去上课,其实,就是不想参与皇位之争。宁可被降职。

和珅得势之时,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是和珅的死对头。不过,保留了那么一点书生气质,不跟和珅对着干,也没有恭维和珅,这俩倒是关系挺好。嘉庆处理和珅,刘墉倒是处理了和珅及其党羽的相关案件。

并非罗锅

《清史稿》里没有关于刘墉是罗锅的任何记载。可能是晚年岁数大了,背有点驼,嘉庆倒是称刘墉为“刘驼子”,那是刘墉已经是八十左右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是有失官体的,能出仕做官,做到高官的概率不高。


总之,刘墉整体上是一位能臣、清官、书法家,是一位官宦子弟,也是一位深谙圆滑处世的官场老臣。


东东历史


刘墉之所以被我们熟知,应该得益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演是三个实力派演员张国立、王刚和李保田,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三个男人也是一出好戏啊



刘罗锅与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相互拆台,令人啼笑皆非。和珅心术不正,经常恶搞和捉弄刘罗锅,但每次都被刘罗锅巧妙化解,和珅不仅如意算盘没打响,还经常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到和珅受到惩罚,观众无不拍手称快!这是一部嬉笑怒骂间,让人感受到人间冷暖和宦海浮沉的好剧。

不过,这都是电视剧的演绎,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个大帅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乾隆皇帝之所以宠幸和珅,他的颜应该也加了不少分吧。可惜的是王刚演技是超一流的,只是颜值稍微弱了点。刘墉其实不是罗锅,他只是有些驼背,天天低头哈腰颈椎出现问题,给人以驼背的错觉,而且他思考问题的时候耳朵也不会动。



其实,刘墉与和珅之间也没有斗智斗勇,反而相处的很融洽。刘墉比和珅大了31岁,和珅发迹的时候,刘墉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做官。刘墉回到京城后,和珅已是乾隆身边炙手可热的大红人。刘墉宦海浮沉这么多年,深谙官场之道,自然不敢傻了吧唧去招惹和珅。

来看刘墉的生平。



刘墉出生于山东,家世显赫,世代高官,曾祖父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是四川布政使,父亲是刘统勋则是乾隆朝名臣。得益于家族优渥的环境,刘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在父亲的关照下,没参加乡试,直接以恩荫举人的名义参加会试和殿试,考中了进士第二名。

自乾隆二十年后,刘墉一直担任地方官,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当然,他也曾积极贯彻执行乾隆的旨令,查文字狱所涉的禁书,清剿反清复明的白莲教匪徒等等。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回京被授予内阁学士,同年十月和纪晓岚一起编制《四库全书》,纪晓岚是总编,刘墉是副总编,因功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刘墉升任 直隶总督、吏部尚书。

乾隆五十一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

乾隆五十二年初,因泄露乾隆谈话内容被免去大学士职务。

乾隆五十四年,因犯错被降为侍郎。

吏部尚书应该是刘墉做的最大的官了!


一半秋色


1

刘墉写的书我很喜欢,《我不是教你诈》《人生百忌》等书让茅塞顿开人大开眼界。


刘墉少年时父亲去世,但是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依旧取得辉煌的成就,刘墉的一双儿女皆名校毕业,刘墉少年不幸但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自己人生的赢家。


呃,不是这个刘墉吗?


好吧。


清朝的刘墉,字崇如 号石庵,民间更喜欢叫他另外一个名字:刘罗锅。


刘墉早年进入官场是靠他父亲刘统勋的的影响力,乾隆十六年刘墉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


恩荫是祖,父辈对社稷有功,帝国给予这人的晚辈任进入官场的快速通道。在清朝举人已经是老爷了,蒲松龄考了一辈梦想考上举人而不可得,而刘墉一出道就是举人。殿试会试大约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刘墉32岁时进入官场,他的起点已经是很多读书人一辈子梦想的终点了,所以有时候投胎真的是一门技术活。


刘墉他爹刘统勋,是乾隆朝早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75岁时刘统勋在上朝的轿中去世,死后乾隆给与他古代文臣最高的荣誉,谥号文正。

2


刘墉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在地方为官,二十年间辗转各地,直到到了乾隆四十五年方才回京。这时候和珅已经冉冉升起。


乾隆四十六年御史钱沣参奏山东巡抚国泰贪污,乾隆派刘墉和和珅去查明情况。


国泰是和珅的心腹,和珅当然想保护自己的小弟了。但是刘墉微服私访,查明国泰犯罪的事实,如实回报给了乾隆皇帝。而此时朝廷从皇贵妃到御史,为国泰求情的程序已经启动,乾隆还在犹豫、刘墉回京,拿出大量国泰祸国殃民的证据,乾隆看后大怒,依法处决了国泰。


刘墉和和珅的梁子也算结上了。


3

乾隆晚年对和珅越来越倚重,和珅逐渐成了帝国第一红人,这时候刘墉再没有像查访国泰案那样锋芒毕露,反而变圆滑世故起来,甚至有点像东方朔那样喜欢说个笑话扮个小丑,博皇上一乐:


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刘墉晚年,和珅红得发紫,刘墉则小错频出,比方说皇帝询问刘墉让戴世仪当知府可否胜任,刘墉回答说:尚可。连乾隆都知道戴世仪这官是买来的,根本不堪其任。


于是嘉庆下旨狠狠申斥了刘墉一回:


即如本日召见新选知府戴世仪,人甚庸劣,断难胜方面之任,朕询之刘墉,对以也(尚)可。是刘墉平日于铨政用人诸事全未留心,率以模棱之词塞责,不胜纶扉,即此可见。


虽然下旨的是嘉庆,但是传达的却是太上皇乾隆的意思。


嘉庆二年升刘墉为大学士,嘉庆在圣旨中没有一句赞美勉励之词,完全是批评和不待见:


大学士缺出已届匝月,现在各尚书内刘墉资格较深,着补授大学士。但伊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朕既加恩,务当知过,倍加感激,勿自满足,勉除积习,以副恩眷。


看来朝廷真的没人了,只能找这个不肯实心任事的刘墉。真的是这样吗?


看到嘉庆皇帝对刘墉如此不待见,和珅心里觉得很安慰,对刘墉也不再时刻警惕,转而将主要战斗目标对准了一直和自己针锋相对的王杰等人。

刘墉办事模棱两可,错误频出,但是官职却一直只升不降,秘诀大约就是这模棱两字了。


模棱在官场上算是一种为官技巧,对很多事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模棱两可含混应对。


乾隆去世,第二天就有人弹劾和珅贪污。


这个弹劾和珅的人,叫王念孙,是以圆滑,模棱处世的宰相刘墉的学生。


当时太上皇刚刚晏驾,和珅看似还是不可一世,这时候一个七品的吏科给事中弹劾和珅这位当朝红人,无异于蚍蜉撼大树,这事儿如果没有刘墉在背后授意,鬼都不会信。


很快调查和珅的差事就落到刘墉身上,此时年近八十的刘墉不再模棱两可,懒于应事,表现出的精明果敢一如当年他查办国泰案子时一样。很快就刘墉就查出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


嘉庆看到和珅这二十条大罪,气的哆嗦,大骂和珅是当朝第一罪人,当时就要下旨把和珅凌迟,一刀一刀剐了。但是刘墉极力劝阻住了嘉庆。力劝嘉庆皇帝赐给了和珅一条白绫,让他落个全尸。


乾隆在世时和珅曾数次怂恿乾隆给刘墉穿小鞋,而刘墉却以德报怨保全了和珅最后的体面。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作为首辅大臣,刘墉在南书房值完班,晚上还请客人喝酒聊天。宾主尽欢,客人走后刘墉端坐而逝。


无疾而终算是一种大福气了:


是日犹开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余,亦释家所谓善解脱者。


=================



薛白袍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官至吏部尚书。刘墉书法造诣深厚,刘墉也是官宦世家


牧师的忠告


刘墉是身前人臣,身后鬼臣。


刘墉在大众的眼中是“宰相刘罗锅”,是大清王朝的一滚清流,他是清廉之官,颇受百姓的爱戴,但是既然作为满清大臣,自然就拥有臣子们的权谋心术。


自古帝王,上有帝王心术,下有驭下之术。


我们所熟知的“宰相刘罗锅”真的是好官吗?


刘墉出生于康熙年间的一个官宦之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无疑给刘墉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如此刘墉的为官之路也显得颇为顺利,在他年轻的时候,利用父亲的裙带关系考中了进士,这其中的缘由可窥一二。(生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


但是刘墉的这个老爸很快就倒霉了,因为乾隆觉得他消极怠战,将他们一家子都扔进了大牢。


在1755年,当时刘墉的老爸刘统勋在巡视的途中,正好新疆地区发生了叛乱,一时间清军独断后撤,形势危急,看着清军这种危急的情况,刘统勋赶紧给乾隆皇帝上书,希望乾隆皇帝能够撤兵,逼其锋芒。


但是,乾隆皇帝不听啊!因为刘统勋的这番话还彻底惹怒了乾隆皇帝,你不是希望消极迎战吗?好!那你给我老老实实的待在监狱中吧,我大清有的是人才,刘墉可能也很纳闷,这乾隆到底是什么鬼?


也许是因为老爸的这件事情,刘墉受到了刺激,开始了自己拍须溜马的为官之路。


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鬼臣”刘墉开始出现在大清的舞台上,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杀了不少无辜的人,这其中的参与者和帮手就有咱们所熟知的“宰相刘罗锅”的大手笔。


清朝文字狱中的“闫大镛”案件就是出自刘墉之手,闫大镛因为小事被捕入狱,但是刘墉却借题发挥,将闫大镛置于死地借此来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一向喜欢作诗的闫大镛被刘墉整治的够呛,就是在他的诗中大做文章,最后闫大镛直接被乾隆皇帝下令斩首。


“委蛇其间”这四个字被刘墉运用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清朝的每一个大官员,他们往往都精通为官之道,尤其是官宦之家出生的孩子,他们骨子里面那种圆滑也许很多寒门子弟一辈子也学不会,虽然刘墉做过坏事,但是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等好官。


之所以用中等好官来形容他,是因为他是“好官”,但也同时是“差官”。


刘墉在担任湖南巡抚的时候,当时的湖南水灾泛滥,但是官员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墉开仓济民,帮助这些受灾的老百姓渡过难关,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刘墉就将湖南这块地方管理的井井有条,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在这一点上,他是一名好官。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官员,刘墉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官场的圆滑也同样在身上能够体现出来,乾隆皇帝宠爱和珅,他就不是那种专门和和珅较真的人,反而顺着他们的意思,所以在这一点上,刘墉的官场情商是极其的高。


刘墉在乾隆王朝的职位:

刘墉的一生在大是大非的面前,有功也有过,我们评价他不能以民众心中的那个影视形象来对他加以褒贬,而是刘墉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王朝,那个局势来判断一个人。


所以,刘墉只能说是清朝官员中千千万万中,一个普通的京官,彪炳史册的人并不见得是好人,也并不见得是坏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功有过才是合理的人,只有有点的话,还说不准没人喜欢这个人呢!


历史总探长


外圆内方,是处世哲学。太强悍容易枪打出头鸟,高处不胜寒。太弱容易受到各方面的挤压,受罪不讨好。


yinfulai


清朝有能君没有能臣,有的只是奴才和记事本。满朝大臣以做奴才为荣,把大明王朝刚刚兴起的民主萌芽扼杀殆尽。满清入主中原是中国历史的倒退,满大街的主子奴才,到处是恶心的喳喳声。什么刘墉、纪晓岚、张廷玉,不过是见风使舵的没有做成奴才的落魄之臣,哪里还敢和满清的第一大奴才——和珅争斗,不过是电视剧的演绎,逗人开心罢了。刘统勋身上或许还能找出一些傲骨,那纪晓岚不过是个经常喜欢用下半身思考问题的风流才子。刘墉则完全是电视剧粉饰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